雪冷血热(4)

2024年03月10日15:15:12 历史 1933

<赵尚志拉起支队伍 >


1、出场就是悲剧

哈尔滨正东、紧挨着哈尔滨的巴彦县,有支东北工农反日义勇军,又称巴彦游击队,创建人是共产党员、清华大学学生张甲洲。1932年4月,受河北省委、北平市委派遣,与在北平读书的东北籍学生张文藻、郑炳文、于九公(于天放)、张清林等人,回东北参加抗战。他们与满洲省委取得联系后,来到张甲洲的家乡巴彦县七马架子,拉起一支约200人的队伍,张甲洲为总指挥,原巴彦县保卫团团总王家善为副总指挥,原巴彦中学校长孔庆尧任参谋长。

雪冷血热(4) - 天天要闻

如今"清华"二字如雷贯耳,清华学子让人肃然起敬,就更不用说那个年代了。只是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耍枪杆子的事,就没怎么把几个学生放在眼里。队伍初创,几个只搞过学生运动的热血青年,也不知该如何举足投步。不久王家善和孔庆尧带着自己的人马走了,队伍减员一半。张甲洲着急上火,派郑炳文、张清林到安达组织武装,他自己去大烟沟联合胡子队"绿林好",共同抗战。

6月,罗登贤审时度势,派省委军委书记赵尚志到巴彦游击队,先为省委代表,后任参谋长,意在巩固、发展、壮大这支党领导的反日武装。

这时,队伍又发展到200多人,农民、工人、士绅、知识分子、大排队、胡子,什么人都有。张甲洲的宗旨,只要打日本子,什么人都要。赵尚志赞同这种做法,但他认为这支队伍需要改造。且不说胡子、大排队出身的,就是正儿八经的农民,那种自由散漫的作风也是要不得的。就提出建立"中心队伍"的思想,使之成为旗帜、样板,来影响、带动,乃至改造全队。

张甲洲一腔热血,路子也对,只是一介书生,哪带过这样三教九流的队伍呀?管严了,一些人受不了,跑了,不跟你干了;管松了,扰民,不用敌人打,自己就垮了。他很认同赵尚志的意见。几个党员一商量,从所属的3个大队中,选出20个年轻、健壮、思想品质比较好的队员,单独编成个"模范队",党的主张,部队纪律,先在模范队中贯彻执行。长官不许打骂士兵,谁也不准打骂勒索百姓,不许抽大烟,不许说胡子黑话,等等。

"老太太,你别惊,过了胡子就是兵。"那些"打精米,骂白面"的人中,还包括腰挂"镰刀鱼"(一种带鱼,这里指刀)的警察。那时在老百姓眼里,除了胡子,没有比被拆解为"丘八"的兵再臭、再可恨的了,警察则是"警察狗子"、"马路撅子"。在草民百姓眼里,这些扛枪挎刀的人,天生就是对他们施暴的。不打骂、祸害百姓的军队,谁见过?至于当官的打骂当兵的,老兵欺侮新兵,也是世代相传,家常便饭习惯了的。

雪冷血热(4) - 天天要闻

那时大小当个官,在下级面前就端着架子,弄出许多特殊、不同来,仿佛不如此就不叫官了。后来的抗联领导人,有的也未脱俗,有的还吃小灶。从巴彦游击队的省委代表、参谋长,到抗联3军军长、总司令,赵尚志始终如一,在生活上没什么与士兵不同的地方。

平时,赵尚志喜欢和士兵唠嗑。家在哪旮旯呀,爹妈身板硬实吗,娶媳妇了吗,上队前干什么呀,为什么要上队呀,对队伍有什么不"乐意"(满意)的地方呀。那时的人特别怕官,平时再油嘴滑舌的人,见官也难免舌头发硬。有时几个人唠得正热火,赵尚志过去了,立刻就噤声了。慢慢地就好了,谁有什么想不开的事了,就想找"小李先生"唠唠。

这时,赵尚志化名"李育才",二十四岁。这一年打下巴彦城后,他和同志们有张合影,十几个人中明显的一张挺圆的娃娃脸(与电视剧《赵尚志》中扮演主人公的演员高强的脸型,正好相反),个子也小(2004年6月,在长春般若寺发现赵尚志的头颅后,经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检验鉴定,根据颅骨测量推断身高为1.60至1.63米之间),队员都叫他"小李先生",亲切中透着尊敬。没人想到这个其貌不扬的"小李先生",很快就会叱咤风云,威震北满,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大大的赵尚志"。这时在大家眼里,这个"小李先生"只是见识广、人缘好,又直性,说话办事特别"隔路"(与众不同的意思),而且隔路得挺对心思。

1932年11月,巴彦县委在给满洲省委的报告中,这样评述这支队伍:

“在群众工作上建立了士兵会,发展了组织,在生活方面逐渐改善他们生活,衣物鞍马都平均来分配,打击过去个人的自私观念,改正他们的土匪意识和流氓行为,在过去他们不分穷富,乱打、乱抢、打骂庄稼人,现在他们与庄稼人都很和善。过去土匪吃鸦片的很多,现在几个队伍只有一、二队和洋炮队里有几个,其余少年队和教导队里一个也没有了。”

雪冷血热(4) - 天天要闻

1932年7月,巴彦县城成立伪政权,城外仍是义勇军的天下。张甲洲和赵尚志率队西渡少陵河,到西集镇以北、呼兰县东部一带活动。所到之处,只要反日都欢迎。8月东返时,游击队扩大到800人,全是马队。8月12日,张甲洲和赵尚志就与活动在巴彦县东北老黑山的原马占山所部的才团(因团长才鸿猷姓才而得名),在木兰县蒙古山活动的"绿林好"联系,约定鸡叫头遍为号,联合攻打巴彦县城。

8月13日天亮就打了下来,并活捉伪县长。

打下巴彦城,反日军声威大震,才团团长才鸿猷自封旅长,让"绿林好"头子当了团长,又想吃掉游击队。建立模范队,让一些人感到稀奇、高兴,那些抽大烟,习惯了"打精米,骂白面"的,就觉得受不了,只是没机会。这回才鸿猷封官许愿一拉拢,这些人一串联,呼啦啦都跑了,只剩下以模范队为骨干的不到200人。

两个多月后,这支队伍又发展到700多人,而且更加像模像样了。模范队改为少年队,为培养干部还成立了教导队,队内建起士兵委员会、反日同盟会,还发展了11名党员。

9月,得知呼(兰)海(伦) 铁路上的康金井车站来了20多个日本兵。赵尚志和张甲洲等人一商量,决心吃掉这股敌人。半夜时分,100多骑兵将车站包围,同时扒毁铁路,剪断电话线。听说这次是打日本子,官兵摩拳擦掌,都憋着一股劲。哪知鬼子提前走了,结果车站和康金井镇的伪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10月底飘雪了,筹集越冬物资成了第一要务。

游击队决定攻打东兴县城,很顺利地打了下来。敌人反攻,伪军、大排队、红枪会人多势众,从中午战至深夜,不得不突围出城。伤亡百余人,缴获物资未带出来,携带枪械、用具也丢弃不少。赵尚志在十字路口指挥战斗,左眼被弹片击中,血流满面,从此失明

东兴战斗失利,对这支队伍的打击是沉重的。

更要命的是,"北方会议"精神传达下来了。

1932年10月,满洲省委巡视员吴福海,来到巴彦游击队,传达省委指示,主要内容为:一、将东北工农反日义勇军,即巴彦游击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36军江北独立师;二、成立独立师军事委员会,张甲洲为司令,赵尚志为第一政委,吴福海为第二政委,政委均为省委代表;三、实行土地革命,创造苏维埃政权,武装保卫苏联。

雪冷血热(4) - 天天要闻

7月上旬,"北方会议"结束不久,省委派人来传达"北方会议"精神和省委指示,要求把反日战争和土地革命结合起来。赵尚志和张甲洲认为不能这样搞。他们并不是认识到"北方会议"精神是错误的,而是认为省委不了解下边的情况。巴彦这么多反日的大粮户,怎么能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打家伙呀?就没当回事儿,仍是过去的老路数,凡是反日的就是朋友,就支持,就联合。

这回仍是据理力争,只是个人意见可以充分表达,省委指示却是必须执行的。

从此,就打起红军的旗帜,打土豪,分田地,边抗日,边进行土地革命。之前宣传反日救国,许多大粮户出粮出钱出马出枪,支援游击队。现在鬼子、大户一起打,大户们不干了,说小鬼子欺负俺们,共产党、红军也不饶过俺们,没活路了!

本来就在分化、动摇着的有产阶级,迅速成了敌人。

东兴战斗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主武装都成了对头,而且打得很顽强。

原来队伍中有不少大户子弟,最早发展入党的11个人中,还有两个。这回独立师以大户为敌,纷纷离队而去,还带走不少人。一些原来经常联合作战的山林队,也不愿与独立师合作了。

赵尚志忧心忡忡:好虎架不住群狼,都"起哈子"(合起伙来、一齐起来)打咱们,还怎么打日本子呀?

有人认为,张甲洲一开始就走的地主路线,要对他发动斗争。以赵尚志为首的党员,则是放弃了党所赋予的任务,忠实地执行了土匪式的地主富农路线。

当时,要让这些在第一线滚打的人搞清这样的"路线"问题,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困难的。他们在实践中本能地意识到,反日不能这么个反法,这样反下去就把自己反得没路走了。可要他们不执行、反对省委的指示,也是不可能的。这道理也像前者一样,是太普通、太简单了。

前面写过的汤原游击队,后面将会陆续写到的各支队伍,其诞生和成长历程,无不得益于以罗登贤为首的满洲省委的指导、支持,同样也无不受到"北方会议"的干扰、破坏,乃至摧残。由于各地斗争环境的差异,"北方会议"精神传达的早晚,受其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而巴彦游击队距省委最近,首当其冲,成了重灾区。

张甲洲从北平回东北时没带组织关系,"北方会议"后又被视为执行地主路线,这时省委已不再认为他是党员了。这位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巴彦游击队(现在是红 36军独立师)的创建人,虽未公开反对省委指示,但那矛盾、隔阂已是难以消除了。

赵尚志伤愈归队后,见队伍成了这个样儿,在官兵心目中一向都是有一套的"小李先生",也无能为力。他曾公开表示,省委指示是错误的,省委不了解这里的斗争情况。对于有人主张发动反张甲洲的斗争,他也没有执行。这就招致了11月20日满洲省委《关于撤销小赵同志工作的决议》,认为赵尚志搞了右倾机会主义,执行"富农路线与军事投机军官路线",持有"北方落后论"、"满洲特殊论"的观点,决定"撤销赵尚志同志过去省委所付托的省委代表任务",应分配到下层群众中去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改正他的错误。

一个多月后,赵尚志在泰来县看到这个决议。独立师12月上旬自安达站西进,准备与马占山旧部邓文李海青的义勇军合作抗日,到达泰来得知邓、李所部已去热河。遂决定向汤原地区进军,到那里开辟地盘,进行武装斗争。

这是一次艰难、漫长、危机四伏的进军。数九隆冬,大雪纷飞,沿途地主武装不断骚扰。尽管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也不能不执行省委决定。打土豪,没法分田地,就分粮食,分车马,分浮财,一些穷人不敢要,就硬给人家送去。

雪冷血热(4) - 天天要闻

就这么一路折腾着,经林甸明水依安拜泉、通北、海伦绥棱、庆城,进入铁力县境时,有队员误缴鄂伦春人的两支枪。后面将会写到,日寇挑拨民族关系,收买少数鄂伦春人袭击抗联,北满抗联没少吃亏。可眼下日寇还没来得及做这等工作,而游击队一路不断遭遇敌情,到处都是对头,有些神经过敏,见到扛枪的人就想先下手为强,应属一种擦枪走火的意外。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枪是他们的饭碗和命根子,这下子火了,两百多人围打游击队。官兵饥寒交迫,疲惫不堪,鄂伦春人几乎个个都是神枪手,队伍伤亡惨重。

一个东兴城战斗,一个遭鄂伦春人攻袭,是巴彦游击队成立后两次最大的失利。而比什么样的失利都更难承受的,是"北方会议"后的孤家寡人抗战路线。之前可以白手起家,每次受挫都能迅速恢复生机。照眼下这条道走下去,上上下下都明白,没多少指望了。

这时已是1933年1月上旬,春节将至,离汤原也不远了,大都是巴彦县人的官兵,纷纷要求回家,不得已只好西返巴彦。待到巴彦县骆驼碰子山时,已经溃不成军,带不下去了。

"九一八"事变后,哈东最早兴起的这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就这样消逝了。

(2)未打死一个鬼子,先丢了党籍

赵尚志和张甲洲、吴福海等人来到哈尔滨,找到满洲省委。

省委召开几次会议,研究巴彦游击队失败的原因,认为赵尚志右倾,执行了地主富农路线,不讲少数民族政策,是游击队溃败的主要责任者。

省委决定,开除赵尚志的党籍,给予吴福海留党察看处分。张甲洲已不被视为党员,也就谈不上处分了。

省委责令赵尚志检查错误,他不但拒绝了,还找省委领导申辩、理论,有时言辞很是激烈。有人给省委写信,说他"对党的领导机关敌视谩骂以至脱离党的态度"。

1935年1月12日,在《中共满洲省委关于恢复赵xx(赵尚志﹣﹣笔者)同志党籍的决议》中,说"赵xx同志在领导张甲洲队伍中是执行了右倾机会主义的路线","当时省委执行'左'的机会主义路线""。"1.26"指示信(1933年1月26日王明代中央起草的写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提出联合各种反日武装力量共同抗日。-﹣编者注)已经发表近两年了,省委已认识到自己"左"了,可赵尚志那顶"右"的帽子,是那么回事儿吗?

无论怎么回事儿,在赵尚志的眼里,真理都是简单的。以"反日"为口号,到处是朋友,队伍受挫很快就能重整旗鼓。而在省委领导人的眼里,真理同样是简单的,那就是中央决议是不容置疑的。

雪冷血热(4) - 天天要闻

赵尚志

从赵尚志二十四岁的照片上看,那张娃娃脸上眉毛挺重,眼睛不大不小。当年曾和他并肩战斗的抗联老人,都说他的眼睛特别亮,有人还说这辈子就没见过那么亮的眼睛,特别是生气、发怒时,剑刃般灼灼逼人。还有,赵尚志的嗓音特别洪亮,而且能言善辩,理论一套一套的。而包括笔者采访时还在愤怒地指责他的人,都说这人性子太直,脾气暴躁。

好不容易搞起来的队伍垮了,党籍也不明不白地没了。就不难想象这个爱咬死理的脾气暴躁的直性子,当他的申述被置之不理时,因负伤而只剩下的一只右眼,那目光会怎样的灼灼逼人,那张不饶人的嘴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这就是赵尚志,一个特别容易受到伤害的、几乎注定就是悲剧性的人物。

1908年10月26日,赵尚志出生于热河省朝阳市(今属辽宁省)三区王伦沟乡喇嘛沟村。近一个世纪后笔者到朝阳采访,我们的民族英雄的故乡,早已改称尚志乡尚志村了。

赵家为书香门第,赵尚志的祖父、父亲都是读书人,家境比较优裕(赵尚志最后一次被开除党籍后,就有人追究他的"阶级根源")。父亲赵振铎曾任县自治会副会长、县议会副会长,为人正直、侠义,思想开明、进步,有反抗精神,是当地受人尊敬、颇有影响的人物。《朝阳县志》载称:"晚清附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即秀才﹣﹣笔者),民国五年(1916年)四月创办清乡会,发展会员千余人。以抗苛捐杂税、打击贪官污吏、缉捕匪盗、储粮备荒为宗旨,与朝阳县长孙廷弼发生数次武装冲突,打死警察12人,缴获其枪支马匹。同年六月,孙廷弼调兵血洗清乡会。失败后,携家经北京辗转至哈尔滨定居。"

1934年,赵尚志已是威震哈东的"赵司令"。日本宪兵侦知赵家在道外区16道街附近的集良街,将父亲抓去,让他劝儿子别再反满抗日。赵老先生受尽折磨,坚不吐口。母亲张效干四处求人借钱营救,有人怕受牵连,闭门不见。张效干昂然道:你不用怕,俺不会再来了,但俺要告诉你,俺儿没做坏事,他是抗日救国不当亡国奴!后来是把五间青砖房卖了,才把人赎出来。一家人逃去北平,七七事变后又迁居上海、香港、贵阳、重庆、西安等地。

赵尚志兄弟姐妹十一人,他排行老六,二哥三姐一弟四妹。小弟赵尚武,七七事变后参加八路军,曾任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音乐队副队长,1943年反"扫荡"中在河北阜平牺牲。二哥赵尚朴,1932年入党,1938年去延安,离休前是哈尔滨市人大副主任。大妹赵尚英,30年代参加左联,抗战后参加抗日救亡宣传队,1948年到东北解放区从事文艺工作。三妹赵尚芸,1932年被组织派往上海团中央受训,之后一直从事革命活动。

赵尚志从小胆大。乡间狗多,小伙伴去谁家,都是他在头里。再凶的狗,见他不叫不咬,老老实实的,连大人都觉得奇怪。

雪冷血热(4) - 天天要闻

据说,赵尚志在街上玩,碰见三个孩子在那儿谈理想。一个说,俺家都是庄稼

人,将来粮满仓,畜满圈,吃不愁,穿不愁,胜过有钱住高楼。一个说,俺长大了要当保长,吃香的,喝辣的,多美呀。第三个孩子鄙夷地瞅着他们,说老子长大了当县长,都管着你们。赵尚志上去薄住"县长"领子:俺就当个打县长的!

赵家搬到哈尔滨后,生活顿显拮据。父亲在一家火磨(米面加工厂)记账,大哥在一白俄家赶马车,不久去苏联打工。赵尚志先给一白俄老板当杂役,后来又到一家首饰店学徒,与二哥做卖面粉、月饼、烧饼的小生意,在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支行道里支行当信差。1925年,大哥从苏联寄回一笔钱,家境好转,十七岁的赵尚志到许公中学读书,先为补习生。他在朝阳县立高小读过三年书,主要是天资聪慧,当年即考入中学。

青年学生敏感、热情,精力充沛,学校又是个新思想流行的地方。赵尚志从小胆大、机敏,善于独立思考,过早的社会底层打磨,又使他比一般同学敏锐、成熟。而这一切迸发出最初的光芒,是在上海"五卅"运动后,迅速席卷各地的反帝爱国风暴中。

6月12日,哈工大、六中、三育、东华等学校代表,集聚普育学校,决定响应哈尔滨市救国后援会的号召,在学生中开展募捐活动,支持上海。赵尚志是许公中学代表,回校被大家推选为学生自治会副会长兼交际股长。在校园,在街头,在闹市,洪亮的嗓门,奔走的身影,怀揣着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世界,热血青年,豪情万丈。

接下来,在声援"五卅"运动中入党的赵尚志,在郭松龄倒戈引发的反奉运动中被开除学籍。

这时正值黄埔军校第4期招生,中共中央通知各地党组织选派党团员和进步青年投考,为武装斗争准备人才。听说这个消息,赵尚志喜不自胜,党组织也同意他去。一是因为他这个人适合学军事,二是反动军阀到处抓人,留在东北很危险。

从冰天雪地的哈尔滨,来到花红柳绿的广州,赵尚志被广东的革命形势激动着。他的形势可是不妙。笔试文化程度,口试对三民主义的认识,都没问题,在"体格试验"上卡住了。当年和现在,在广东人心目中,东北人都是身高体壮的大汉形象。眼前这个小伙子,倒是一口正宗的高粱米、大楂子口音,那个头在广东人堆里也只能算小个子。

赵尚志急了:俺就不明白了,这国民革命还怕人多吗?俺大老远来到这旮旯,你让俺去哪旮旯?当"街蹈子"(流浪街头,"街"音 gai,一声)呀?俺也没钱了,俺也回不去了,俺也不走了,就在你这旮旯吃军饷了!

在许公中学,赵尚志是个穷学生,也是个好学生。而在黄埔军校的经历,却鲜有记载。很翔实的上中下一套《黄埔大传》连同附录的"同学录"中,甚至找不到"赵尚志"三个字。但是,当这个好像天生就是来这个世界扛枪打鬼子的铁铮铮的汉子,终于感动上帝踏入黄埔军校后,还会有人怀疑他不会竭尽全力吗?

雪冷血热(4) - 天天要闻

赵尚志的治军带兵生涯,是不时可见黄埔军校影子的。

1926年夏,赵尚志回到东北,翌年3月在长春被捕。

受审时,敌人问他是不是共产党员,他说俺是国民党员。问他信仰什么,他说信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还信奉基督教,滔滔不绝大讲三民主义与基督教的关系。入国民党者,基督教徒居多,遍及东三省。基督教以舍己救人为宗旨,国民党重在舍身救国,彼此主义相同。三寸不烂之舌,一时间也弄得敌人一头雾水。

奉系军阀统治的东北,国共两党都处于地下,关系也未完全破裂,共产党员可以跨党加入国民党。党组织派赵尚志到长春,协助长春特别支部负责人韩守本筹建国民党吉林省党部,通过统一战线方式更有利于开展斗争。

鞭子抽,棒子打,坐"老虎凳",用子弹壳刮两肋和前胸,豆粒大的汗珠从赵尚志的脸上直滚,他一声不吭,只听牙齿咬得咯咯响。戴副近视镜,文弱书生模样的韩守本也不含糊。敌人就把他们押赴刑场。枪声响了,三个胡子应声倒地,他们两个好好儿的,原来是让他们陪决的。开枪前让他们跪下,赵尚志说老子要站着死。没死了,韩守本说尝过死的滋味了,也就是这么回事儿。

1931年12月,经组织营救,赵尚志与18名同志获释出狱。

从1925年夏入党,到"九一八"事变,6年间,赵尚志一多半时间是在狱中度过的。

问题在于敌人抓他、打他是正常的,在共产党内,和自己人怎么也说不清、道不白呢?

风打麦波千层浪,

雁送征人一段愁。

披靡无术,

被屏逐于千里之外。

写给朋友的这首小诗,道白了他的心境。

后面将会比较详细写到的终老本溪的方未艾老人,当时是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赵尚志、杨靖宇、金伯阳,还有建国后的著名作家舒群杨朔,都是他那儿的常客,赵一曼去的次数最多。不管什么时候来了,有什么吃什么,谁也不把自己当外人。杨靖宇去磐石前,一双鞋不行了,见床边有双新皮靴,一试挺合脚,就穿走了。

1933年春节前后,杨靖宇来了。方未艾说:赵尚志哪去了?好久没见到他了。

杨靖宇说:小赵在巴彦游击队犯了错误,是李立三路线。

过了半个月左右,赵尚志来了,瘦了,一脸疲惫,眼里网着血丝。

两个人唠一阵子,赵尚志道:省委把俺开除了,不要俺了。俺窝囊了这么些日子,也寻思开了。打日本子,不分党员、非党员,每个中国人都有份,谁也不能挡俺。

1932年4月,中东铁路日本军列往来不断。14日夜,根据省委指示,赵尚志和商船学校学生范廷桂,在哈尔滨市郊成高子车站附近路轨埋设炸药,颠覆一列军列。据《盛京时报》报道,日军死11人,伤93人。这应该是东北共产党人直接痛击侵略者的最早战果。说赵尚志未打死一个鬼子,先丢了党籍,显然不妥。只是这位黄埔4期生梦里鼓角连营,渴望的是率军纵马疆场,没想到果真一试身手,竟是这个下场。

这时赵尚志家里最着急的是他的婚事。且不说抱孙心切的母亲,连一向主张婚姻大事儿女做主的父亲,也有点儿沉不住气了。在那个年代,二十五岁绝对是个大男了。街坊邻居那些一般大的小伙子,没有不当爹的了。要是换个人,找个心仪的姑娘,这辈子可能就改弦易辙过自己的小日子了。而且对于愁苦、郁闷的年轻人,这也不失为一种解脱的方法。可这样就不是赵尚志了。婚姻意味着责任,大英雄、伟丈夫赵尚志,承担不起这份责任。

从黄埔军校学习回来,哈尔滨地委分配他负责地区的妇女工作。让这样一个还一身军校气息的硬汉专门做妇女工作,未免不伦不类,甚至滑稽,可他二话没说。开除党籍,省委让他担任哈尔滨市总工会主席,这回他拒绝了。

之后,省委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家人也不知道,方未艾这样的同志、朋友也不知道﹣﹣赵尚志好像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 天天要闻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邻居的瓷盘"六十万啊,这瓷盘怎么又回到了李老头家里?"我望着邻居家墙上那熟悉的花纹,心里五味杂陈。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这小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多少人的命运都在那场改革浪潮中被重新书写。我们这些"国企大军",转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闻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蒋志格 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寻崩,葬祭如亲王礼。免襄王亲来朝贺。 按《明大政纪》:天顺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诰谕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归西宫。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皇后汪氏复为郕王妃。癸丑,郕王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 天天要闻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极目新闻记者 王柳钦5月4日,极目新闻记者在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现场看到,虽然天空飘起了小雨,但门口还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铭记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游客在雨中排起长队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入口处,有市民携带电影《731》海报进行自发宣传。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龚...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 天天要闻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考古实证,秦始皇帝陵根据“若都邑”的理念来营建,都邑里有政治、军事,也有宫廷生活、文化娱乐。秦朝的休闲生活会是怎样的景象?5月4日,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寻古中国·探秘秦始皇陵》第四集《百戏水禽》带你通过考古研究新成果,对秦朝文化娱乐生活一探究竟。半裸陶俑究竟是什么人?秦始皇帝陵东南部...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 天天要闻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如果说全世界最会赚钱的人是谁?李嘉诚绝对排得上号。最近,他又一次把自己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前阵子那桩港口交易闹得人尽皆知,一边是国家利益,一边是家族资产,李嘉诚站哪边,大家其实心里都有点数。港口本来要卖给美国财团,还好有关部门及时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