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甲之所以名声大噪,并不在于他2015年获得过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荣誉,而是因为他于2016年辞去了巴东县委书记的职务,而且辞得很彻底,成为一介布衣。
一个在仕途上还有很大上升空间的中年男子,却放弃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高官厚禄,人们对他的辞职众说纷纭。
官场上没有了陈行甲,但是江湖上却永远流传着他的传说!
陈行甲在巴中县工作五年,亲手将87名官员和奸商送上了审判席,其中受到牵扯的竟然有五名县领导和两名州领导。
对待给领导送礼的问题,这位时任县委书记在巴中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主持讲话时讲得情真意切。
这次会议,应该是在过年之前召开的,因为陈行甲在会议中指出“要过好年关”。
陈行长讲了一个自己刚到巴中来时一个乡镇党委书记给他送礼的小故事。
那是他刚到巴中来时的第一个春节,这位书记正月初二给他打电话说已经到了宜昌,想要来给他拜年。
陈行甲说面就不见了,电话拜年就好。
这位书记随后给他发了一个短信,说给陈兴甲带了两只腊蹄子,就表示个心意,而且已经大老远来了,希望能见一面。
陈行甲回复“心意收到,东西就不要了”
陈行甲表示,我也很喜欢吃腊蹄子,就是收下你这几个腊蹄子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正如他所料,这件事情过后,这位书记和他见面时很是尴尬,几乎没有和他交过心,也没有向他汇报过工作。
陈兴甲说,这位同志应该就在会场上,我非常欣赏他的为人和工作能力。
相信在开会的现场,这位乡书记听到县委书记不点名的表扬了自己,心中应该是五味杂陈。
陈行者对送礼人的心态是这样描述的:有的人可能把春节视为融洽上下级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结兄弟拉圈子,以期得到提拔重用的机会。
有的人本不愿意送礼,但是担心不拜年送礼会被视为另类,更担心送了未必能看出效果,但是不送立马就会有后果。
还有的人觉得过去年年给人家送,今年如果突然不去了,总觉得欠了人家什么。
同时又担心自己不送别人送,不是吃亏了吗?
陈行甲当年真是把送礼者的心态描述的淋漓尽致!
陈行甲表示,这些所谓的潜规则在他身上并没有发挥作用。
他郑重的说“过去在宜昌得到提拔重用,从来没有给宜昌的历任书记、市长和组织部长送过一分钱。”
联想到现在被查处的官员坐在台上讲话时,又有多少人敢这样说呢,又有多少人说完以后会觉得脸红呢?
陈行甲又称,省委把他交流到巴中任书记以来,他也从来没有给书记、州长、组织部长送过一分钱。
他表示,他以后也不会送,没有送钱的动机,他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能当个县委书记,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
官当到多大是大呀,以我的这点底子能当这么大的官,太够了!
陈行甲表现出对送礼之风的深恶痛绝“我不收,县长不收,那么你给别的领导送礼干什么,有什么用?”
陈行甲也并非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同事朋友之间的正常人情来往他也经常有。
来巴东的三年多,他赶过20多次人情往来,同事的红白喜事他也去过,一般都是随200至500元礼份子。
他送过最大的礼份子是1000元,是一个叫叶东的同事突然去世,他非常悲痛,给叶东的家属拿了一千元。
陈行甲最喜欢的礼物是同事的岳母给他做的豆腐乳,每年春节都会收到。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正常的人情来往是美好的连接剂,陈行甲最喜欢的是这种没有负担的人情往来。
陈行甲在巴东工作的五年期间铁腕反腐,他亲手将87名贪官和奸商送上了审判台,其中竟然有5名县领导和2名州领导也受到了牵连。
他的为官之道也受到了一些人的不理解,他一次因要解决县里的重大问题而求见当时的州领导,竟然约了十次才得以见面。
而且那次他还被骂了,那位当时的领导说“你这个级别的干部我见你是给你很大面子了”,最后他竟然让陈行甲滚出去。
不出意料,这位当时的州领导最后因贪腐被查了。
清华硕士出身的陈行甲也许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注定会不适应官场的明争暗斗和尔虞我诈,他的激流勇退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