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在长征之前,主席专门找到了一个名叫张鼎丞的人,对他说:“你还是回到闽西去,那里你熟悉,可以坚持,可以发展。”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张鼎丞便留在了闽西,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
张鼎丞是闽西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与邓子恢、谭震林合称“闽西三巨头”,为闽西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张鼎丞也受到了重用,担任了第一任福建省委书记。那么,张鼎丞的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
张鼎丞出生于1898年,福建永定人。大革命时期,张鼎丞开始从事反帝反封建斗争,并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7年,张鼎丞正式加入了我党,他入党的这一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失败,反动派大肆迫害进步人士,但张鼎丞没有被困难吓倒,他的工作也转入地下,活跃在闽西一带,秘密发展党员,壮大革命组织。
土地革命时期,张鼎丞参与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守苏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张鼎丞加入了新四军,主要活跃在南方对日作战。解放战争时期,张鼎丞为华中、华东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9年,渡江战役结束后,张鼎丞南下福建,参与了福建的解放过程。福建省解放后,张鼎丞留在福建,负责了城市的接收工作,并担任了第一任福建省委书记以及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职务(相当于今天的福建省省长),全面主持福建省的工作。
建国初期,张鼎丞领导了福建省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比如土地改革、三反五反、镇反运动以及剿匪等,稳定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为巩固新生政权作出重要贡献。1953年,张鼎丞被调到中央,先是担任了中组部副部长,一年后又担任了代理部长一职。
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张鼎丞当选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成为一名副国级干部。在这之后,张鼎丞长期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任职期间,他致力于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966年,“十年特殊时期”开始后,张鼎丞受到了造反派冲击,身心受到极大的迫害。虽然身处逆境,但张鼎丞勇敢地与造反派作斗争,始终刚正不阿。1975年,张鼎丞重新复出,并担任了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粉碎“四人帮”后,张鼎丞继续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关心农村建设,尤其是关心革命老区的发展,并积极为老区的建设出谋划策。1980年,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张鼎丞响应号召,主动辞去了自己的副国级职务。
辞职之后,张鼎丞主要生活在北京,不久后,他身患重病。患病期间,张鼎丞特别思念过去曾经战斗过的闽西根据地,也想回闽西看一看,只是因为身体每况愈下,张鼎丞的这个愿望没有实现。病重期间,张鼎丞还专门留下遗嘱,希望自己的丧事从简,不要举行告别仪式。1981年,张鼎丞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