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传(一)——秦始皇的两面性

2023年12月09日20:10:06 历史 1526

中国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自封建制以来,皇帝本人的才干和种种行为无疑对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或推波助澜,千古流芳,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或反其道而行之,如商纣王隋炀帝;有的根本不合适做皇帝,比如说汉灵帝虽治国无术,不管天下兴亡,但却醉心研究建筑和排水系统,在宫殿里设计了一整套上下水系统。成功以后灵帝又要让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于是在京城里面大动土木。

但无论如何,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注定了让这个皇帝坐上宝座,在史册上写下了一页或许辉煌或许黯淡或许耻辱的一页。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四四大名君。秦始皇因为什么而位列其中?是他统一天下的伟大功绩吗?

不见得。

秦王朝的版图仅仅限于中原地区,远远小于后来的唐、元、明、清等王朝。

况且,在其后的中国多次分裂,又多次统一,秦始皇的功劳并不见得就比后来一统天下的君主大多少。

要不就是他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

但这也只是后来历史学家人为的划分而已。

还是让我们一起回到历史,来看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发生的事。

统一天下后,嬴政也知道,靠武力统一的天下并不一定长久。于是,他以秦国制度为蓝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实行全面改革。自然,确定嬴政的地位和权力成为首要任务。他认为“王”涵义狭小,必须更新方可彰显自己的无量功德和人君的至上权威,于是责成群臣议举尊号。

群臣和博士认为秦王平定天下,功业空前,远超五帝,鉴于古有三皇而秦皇最贵的传说,建议尊号更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自称为“朕”。

秦王嬴政觉得自己功兼三皇五帝,决定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号为“皇帝”,并批准“制”、“诏”“朕”作为皇帝专用术语,不许他人染指。

中国皇帝传(一)——秦始皇的两面性 - 天天要闻

不可一世的秦始皇还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可惜得很,秦始皇的理想未能变成现实,秦王朝二世而亡。

之后,秦始皇又分封、置郡县,把天下分为36郡,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套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的行政机构。

这套制度对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都以此为蓝本,加以发展和完善,使中国的封建集权专制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为完善的封建制度。

但正是这样的制度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在15世纪以后,中国的科技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后来居上的欧洲,国门也因此而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使中国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是保证了中国在此后两千年的历史中统一的因素占主导地位,即使在长期分裂中,人心也趋向统一。

成为皇帝的秦始皇,统治是异常残酷的。他的身世对他后来的统治影响很大。

秦始皇从出生伊始,就作为人质生活在异国他乡,童年时代又在逃避赵国的追捕中度过。

回到秦国成为太子,他的境遇大有改观,一下子从惶惶不可终日的“质子(人质)”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其间的世态炎凉、人情世故也只有他自己才能深刻体会。

待到熬上秦王之位时,权力又被母亲赵太后和吕不韦所把持,而自己的亲生母亲又与假宦官嫪毐勾搭成奸,还给自己生下了两个同母不同父的弟弟,贵为君王的秦始皇当然不可能忍受这样的耻辱。

对于秦始皇而言,他只有采取残酷的镇压政策,才可能以威服众,堵上对他有不敬之词人的嘴。

此后,秦始皇又重用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斯,其治国思想中多少受到了李斯的影响。

中国皇帝传(一)——秦始皇的两面性 - 天天要闻

而统一天下后,面对六国贵族势力的反扑和民心不一的局面,秦始皇也只有采取残酷的统治措施,才可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使自己一手创立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

这时,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秦始皇,面对自己前无古人的伟大功绩,开始昏昏然而飘飘然,自以为大地皆在他脚下,只要守好国门,从此便可高枕无忧。

于是,发七十万人建造骊山陵寝,以备后事,又发三十万人修筑长城,以御匈奴

中国皇帝传(一)——秦始皇的两面性 - 天天要闻

然而他却忘了一点,经过战乱的百姓急需休养生息,秦始皇如此大兴土木,惹得民怨沸腾,一个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结果,长城没哭倒,秦王朝的大厦却被哭塌了。

中国皇帝传(一)——秦始皇的两面性 - 天天要闻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后代--士人,也在这时候扑腾起来,对秦始皇大加挞伐。士人的指责,引起了秦始皇的不满。

博士淳于越站了出来,他在一次庆祝宴会上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

李斯提出了反对意见,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代,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李斯又给秦始皇上了一封奏书,建议“命令史官将《秦记》以外的史书统统烧毁。除博士官掌管收藏以外,天下所有的《诗》、《书》和诸子百家书籍,一律送到郡中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人杀头,以古非今的灭族。官吏知情不报同罪。令下30 日不烧即判刑。保存医药、卜筮和农书不毁。如果有人想学法令,拜官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奏书,全国各地便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焚书”活动。

焚书并未能封起士人的口。大量焚书,引起不少读书人和方士的不满,他们继续大造舆论,谩骂、攻击秦始皇,说他像一个专职杀人的狱吏,并以处罚削斩人为乐以此逞威等等。

加上秦始皇信神仙家之说,民情怨愤,士人的议论如浪如潮。秦始皇大怒,派御史进行调查。结果犯禁者 460 余人,秦始皇把他们全部坑埋在骊山深谷。因为其中多为儒生,所以史称“坑儒”。

这也是历史上“焚书坑儒”的由来。

后来,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看不下去了,进谏说:天下初定,远方的黔首还没有安下心来,诸位先生都诵法孔子,陛下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望陛下思。”秦始皇怒扶苏多嘴,把他踢出咸阳,让他到北边的上郡,也就是现在陕西榆林东南地,去执行监军任务。

秦始皇的暴政,引起老百姓的不满。

楚地流行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歌谣,诅咒秦王朝灭亡。东郡,现今河南濮阳一带落下一块陨石,有人在石上刻了一行字:“如皇帝死而地分。"

秦始皇知道后,派遣御史追查刻字人,由于无人承认,便把陨石附近的居民全部杀死,然后销毁陨石。

在这样的局面下,秦始皇难免有些害怕起来。他一方面自认为功盖三皇五帝,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必须得以长生不老,方可将秦王朝的统治延续下去。

所以在他的一生中,秦始皇为了寻求能长生不老的仙药,总是接连不断地出巡。

中国皇帝传(一)——秦始皇的两面性 - 天天要闻


中国皇帝传(一)——秦始皇的两面性 - 天天要闻


始皇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了他的最后一次巡游他从咸阳出发。

首先来到南方的云梦(今洪湖洞庭湖一带),在九疑山祭祀虞舜

中国皇帝传(一)——秦始皇的两面性 - 天天要闻

然后顺江东下,由丹阳(今安徽当涂东)登陆,来到钱塘(今浙江杭州),绕道向西120里渡江登上会稽山,在山上祭祀了大禹。祭坛大禹,秦始皇在会稽山刻石留念,然后下山,经吴中(今江苏吴县)北上。秦始皇一行从江乘(今江苏镇江)渡江,一直沿着海边向北,又来到琅邪

他总想能在海边有所收获,遇见仙人或得到仙药,所以一直靠着海岸走,然而仍一无所获。看看求仙无望,便决定返回咸阳。连日的旅途劳累,加上途中遭到张良等人的伏击,心情沮丧,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附近)就病倒了。

于是秦始皇和随从一路疾驰,准备赶回咸阳,不料到了沙丘(今河北广宗县西),秦始皇终于病逝。时为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位37年,称王25年,称帝12年,终年50岁。安葬于骊山。

所以,要说秦始皇最大的功劳,恐怕在于,秦始皇为后来的封建君王传下了一套“君权神授”的衣钵,确定了“皇帝”的尊号,并将“朕”、“制”、“诏”等名词确立为皇帝专有名词,之后又建立了一套有利于皇帝统治天下的中央集权机构。

后来的历代君王 莫不对秦始皇歌功颂德,于是秦始皇便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

不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确实名留青史。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清朝花木兰:潜规则清秀下属,怀孕后偷换身份,终遭抛弃 - 天天要闻

清朝花木兰:潜规则清秀下属,怀孕后偷换身份,终遭抛弃

在《清朝野记》中,我叫陈统领,世人皆称我为清代花木兰。然而,我女扮男装从军后,因作战英勇一路荣升将军,用刀逼下属侍寝,怀孕后互换身份,最终却被负心汉无情抛弃。故事始于同治初年,清廷大将多隆阿从湖南挥军进军陕西平叛。
玻利维亚要加入金砖集团,美国很恼火!中情局是世界毒瘤 - 天天要闻

玻利维亚要加入金砖集团,美国很恼火!中情局是世界毒瘤

玻利维亚的未遂政变,只持续三个小时就失败。前陆军总司令苏尼加被捕,他控犯有恐怖主义和武装叛乱罪。很明显,这位老将没有得到民众的任何支持。俄罗斯政治家杜金 (Aleksandr Dugin)把这次政变定义为“颜色革命”。他在社交平台写道,背后
嫪毐,两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 天天要闻

嫪毐,两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第一个字嫪字,一个女字旁,一个谬字的一半,有人说这个字是姓。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有这种可能性。因为上古姓许多都带有女字旁,所以不排除嫪是流传下来的古姓,至少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第二个字毐,上面一个士,下面一个毋。
让文物“活”起来 沉浸式穿越历史让文旅繁花璀璨盛放 - 天天要闻

让文物“活”起来 沉浸式穿越历史让文旅繁花璀璨盛放

河南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河南坚持让文化遗产火起来,让传统文化闪亮起来,让文旅市场丰富起来,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总台记者 田萌:我现在是在安阳殷墟博物馆的新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而且在这里发现了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从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