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1岁的知青回到米脂县,谁料,村长竟问他:“你是来找你儿子的吗?”知青大惊:“儿子,我哪来的儿子?”然而,当他得知真相,却是老泪纵横。
他急切地想知道当年的事情,44年前那段峥嵘岁月。
1969年秋,18岁的刘宝华和同学踏上开往陕北的列车,来到米脂县北玉沟插队落户。
初到陕北的他,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难以适应,从未干过农活的他,心中郁闷。
不久,17岁的马凤兰被分到与他同组,他的眼前一亮,马凤兰青春靓丽、性格开朗,是位爱笑的姑娘,毛绒绒的大眼睛会说话。
她干起活来,干脆利落、动作娴熟,话虽不多,却处处照顾刘宝华。
就这样,刘宝华的郁闷一扫而空。
有道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自此,他在马凤兰的帮助下,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身体也强壮起来。
随着两人的朝夕相处,渐渐产生了异样的情愫,越发亲密起来,村里也传出他俩的闲言碎语。
马父听说不乐意,支书儿子早就看上了女儿,他沉浸在与支书当亲家的美梦中。
马父训斥女儿:“你可不能跟刘知青好,他是要回城的,不要异想天开。”马父告诉女儿,他早相中支书的儿子。
听到父亲的话,马凤兰赶紧去找刘宝华,两个年轻人相拥而泣,却又束手无策。
这时,马凤兰眼睛一亮,有些羞涩道:“不如生米煮成熟饭,我爹就没办法了。”
于是,两人跑到县上,好说歹说在旅馆开了间房,突破了防线,彼此交付给对方。
次日,马父得知此事,煽了刘宝华一巴掌,却不敢张扬。
他找到村支书,两人合计对策,正逢征兵,就将刘宝华的名字报了上去。
刘宝华被征入伍,虽然舍不得,却也无可奈何。
临别前,他郑重地拉着凤兰说:“你等着我回来,我会娶你的!”说完登上车。
谁知,这一别,两人再见已是44年后。
刘宝华到了部队,给马凤兰写了很多信,却始终没有收到回信。
后来,他竟收到消息,说:马凤兰与支书的儿子已结婚。
刘宝华气得将眼泪往肚里咽,在部队上刻苦训练,把悲痛化作动力。
唐山地震那年,刘宝华所在的部队参加救援,他们在废墟中寻找百姓,在挖掘被掩埋的生命时,余震将他们压在墙下。
5天后,当他醒来时,已失去左腿,右手断了四个手指。
救援回到部队,他荣获1等功,接着复员到地方民政局工作。
年届30的他,经人介绍与1女子结为夫妻,育有一女。
2006年,妻子因病去世,他与女儿相依为命,直到女儿上大学。
退休后,每当一个人时,他常想起过去的事。
2013年,当年的知青聚会,有人提议重返米脂县去看看,大家都同意了。
当他们回到米脂县,这里已是焕然一新,找不到从前的模样。
村长接待他们,可刘宝华问起马凤兰时,村长竟问他:“你是来找你儿子的吗?”刘宝华大惊:“儿子,我哪来的儿子?”
原来,刘宝华参军后,马父强迫女儿嫁给支书的儿子,支书给了马家丰厚的彩礼,轰动全村。
结婚当天,马凤兰被绑着送进男方家。
婚后不久,支书儿子发现凤兰竟已怀孕,对她百般羞辱,动辄拳脚相加,过着非人的日子。
不久,,马凤兰生下儿子,为了孩子,她一直忍气吞声,直到支书儿子车祸去世后,马凤兰才得以解脱,带着儿子艰难度日。
刘宝华得知真相,失声痛哭,他急切地赶到马凤兰家。
他走进院子,看见一名满头白发的老妇,当两人对视,同时喊出“宝华哥”“凤兰”,不禁泪如雨下。
当两位老人平静下来,彼此打量,刘宝华苦笑:“我已是个残缺之人!”凤兰只觉心疼,他们互相诉说这些年的遭遇。
这时,儿子一家赶来,看到儿孙,刘宝华不由泪眼朦胧。
这次,他们不再犹豫,凤兰心疼刘宝华失去了腿,刘宝华怜惜凤兰吃了这么多年的苦。
两位老人决定一起走完余生,虽然错过了44年,可他们珍惜未来的每一天,感谢命运让他们再次相遇。
祝福他们今后幸福!
@今言静语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妙笔生创作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