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死时国库2716万两,雍正时3453万,乾隆之后的国库余额如何?

2023年10月27日18:14:10 历史 1781


康熙死时国库2716万两,雍正时3453万,乾隆之后的国库余额如何? - 天天要闻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中国历史轮回:君主治国的兴亡之道

康熙时代:智慧的启蒙与盛世的奠基

康熙死时国库2716万两,雍正时3453万,乾隆之后的国库余额如何? - 天天要闻


公元1661年,8岁的康熙帝继位,面对国家危机,他勇敢地挑战命运。南明永历帝入侵云南,三藩之乱蠢蠢欲动,但康熙并未退缩。年幼的他亲政,平定了三藩之乱,大破南明军,稳定国家局势。这位年幼皇帝的胆识和判断力令老臣们刮目相看,一位老臣甚至感慨:“天助政圣,神佑我清!”康熙帝以睿智的政策,征服台湾,击退沙俄侵略,平定准噶尔叛乱,使大清国力日益强大,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

康熙死时国库2716万两,雍正时3453万,乾隆之后的国库余额如何? - 天天要闻


雍正时代:勤政兴国的楷模

1722年,康熙帝的儿子雍正继位,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勤勉治国。首要任务是整顿财政,清查欠债和虚报债务,剔除贪污,将国库充实。雍正的铁腕治理改善了朝野风气,官员不敢贪赃枉法。政策改革下,大清经济迅速发展,赋税收入增加,国库储备大幅增长。此外,他放宽了对民间产业的管制,释放了人口和土地资源,刺激了经济发展。雍正帝的勤政为大清的盛世打下坚实的财力基础。

康熙死时国库2716万两,雍正时3453万,乾隆之后的国库余额如何? - 天天要闻


乾隆时代:奢靡之风的兴起

然而,乾隆帝继位后,奢靡之风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国政交由宠臣和珅处理。和珅贪婪无度,不惜受贿、出卖官职,导致官员腐化。每次乾隆帝巡游,花费巨额,家族如曹家也因此沦落。乾隆帝不仅不改过度奢靡的生活,还挥霍无度。国库的储备因此迅速枯竭,到晚年时仅剩原先的十分之一。

乾隆时代的遗憾:兴衰之忧

康熙死时国库2716万两,雍正时3453万,乾隆之后的国库余额如何? - 天天要闻


1795年,乾隆帝退位,嘉庆帝继位,发现国库储备已经大幅减少。大清从盛世到败坏,仅用了一个乾隆帝的时间。乾隆帝退位后依旧奢靡,国政交给宠臣,导致贪污盛行。最终,大清王朝由盛转衰,继位的帝王再也无法扭转局势。至1912年,大清帝国灭亡,终结了辉煌的历史。

结语

历史告诉我们,君主的作为至关重要。康熙与雍正勤政兴国,为大清盛世奠定基础。而乾隆的奢靡导致了国库的空前枯竭,终结了大清的辉煌。君主治国的道理是廉明爱民,勤俭持家。在大清兴衰的历程中,我们汲取历史的智慧,以超脱于兴亡盛衰,实现真正的大智大慧。兴,百年可成;亡,自今始萌。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琉球有权独立!中国将领一句话让全日本集体破防:这是宣战 - 天天要闻

琉球有权独立!中国将领一句话让全日本集体破防:这是宣战

“琉球不该属于日本!”中国将领一句随口抛出的话,瞬间让日本上下炸开了锅。这话听着平淡,可威力不亚于扔了颗舆论炸弹。日本急了,网友怒了,连官员都坐不住了。琉球这块小岛,背后藏着什么秘密?将领的惊人发言一名中国退役将领在某次东亚安全会议上,淡淡
刚宣布要加入我国,并升起五星红旗,却在3小时后消失的国家 - 天天要闻

刚宣布要加入我国,并升起五星红旗,却在3小时后消失的国家

“锡金国王下令升起五星红旗,宣布加入中国!”——1975年4月10日,这条消息短暂传出,震惊周边国家。然而,仅三小时后,印度军队开进锡金首都甘托克,这场“中国梦”瞬间破灭。锡金,这个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国,为何会在关键时刻做出如此决定?
库页岛的老百姓,日子有点难,对中国人严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 天天要闻

库页岛的老百姓,日子有点难,对中国人严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中国人的钱,我们想要,可又怕他们把岛‘吞’了。”库页岛一位渔民的话,透着点无奈。曾经的中国东北宝地,如今成了俄罗斯的“后院”,岛上资源多得能闪瞎眼,可老百姓日子却紧巴巴。面对中国伸来的橄榄枝,他们既眼馋又犯怵。严防死守,真能守住啥?富饶的
山河壮歌丨发“中国抗战第一声”  担抗日救亡之重任 - 天天要闻

山河壮歌丨发“中国抗战第一声” 担抗日救亡之重任

央广网北京7月1日消息(总台记者王东宇 齐莉莉)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北大营附近制造了柳条湖事件,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1年9月19日清晨,沈阳小西边门附近,一...
周恩来在东北的求学岁月(姜义军) - 天天要闻

周恩来在东北的求学岁月(姜义军)

铁岭的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从1910年春到1913年春,少年周恩来曾在东北求学3年,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46年9月,已经成为党的重要领袖人物的周恩来在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个人的求学和成长经历时说:“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