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是樟树市(原为清江县)经楼镇神岭村委会后陈村。村子的西头有一口老井,历史悠久,伴我长大,我与老井有着深厚的感情。
这口老井是什么时候打的,已经无法考证。打我能记事起,我就看到了这口老井,且是当时村里唯一的水井。父亲1921年出生,据他说,他出生后印象中就有这口老井。可以准确肯定,当时这口老井至少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根据《清江地名志》记载,我们家乡后陈村是元朝致和年(1328年)从九江迁此建庄的。按照惯例,一个村子要生存,首先要有水喝,也就是首先要有井。村民们代代相传这口井是村里唯一的水井。后陈村建庄至今已有695年,由此推想,故乡的老井可能有几百年的历史。
老井的井壁是用砖砌成的,圆形,井身大约有五、六米深,圆周长1.5米左右,建得十分坚固。在我记事起到现在,从没有看到过这个口老井坍塌过。
老井的水量十分丰富,一年四季多数时间,这口水井可以满足村里四五百人的用水需要。尤其是春季,水面离井口只有一米多深,用扁担勾住水桶可以直接从井中把水提上来。但遇到旱季时,如秋冬季节,水位会低一些,从井中提水要在吊桶上加上绳子才能提到水。
老井的水质很好,清澈而不混浊。尤其是夏天的时候,水位下降,井水更加清凉而带甜味。很多人家就会用竹子做一个小竹筒,到老井里打新鲜水喝。记得夏天中午劳动回家,父亲就会叫我赶快去老井打一竹筒水回来大家喝。累了,渴了,回家喝上一碗老井里的新鲜凉水,凉凉的,甜甜的,真是一种享受。要是碰上家里做了糯米酒,用老井里的水,兑一碗新做的糯米酒,那真是一个“爽”字,至今回味无穷,胜似琼浆玉液。
老井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也是村子中村民们信息的集散中心。村里人多,水每天要喝,老井一天到晚都有人光临打水。挑水时,互相打个招呼,聊聊农事农活,说说家长里短,交流要闻新事。农民的清贫日子就这样平静地度过。
为了保证老井的水干净,每年都会清洗一次老井。我曾亲眼看过大人们洗井,长大后也参加过生产队的洗井。洗井的时间一般是在冬季,腊月,大约在春节前四五天。选几个村里的壮劳动力,轮流不停地用水桶从井里提水上来。提水时,水仍在不断涌出,所以速度要快,提水量要超过井底的出水量。水掏干了,立即叫人下到井里,一边抓紧提水,一边清出井里的淤泥,还有掉到井底的杂物,这就叫洗井。平时有杂物掉到井里,只能趁着洗井拿上来。洗井是一项辛苦活,人下到井底,透骨地寒,时间久了吃不消,要抢时间清理。下到井里还有一定的危险性,毕竟要下到五、六米深的井底且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因此,按照村里祖辈传下来的惯例,井底捞上来东西会归下井人所有。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无非就是担水时人们掉井底的硬币等。另外,生产队会买一包烟给下井人作为补偿。
一年年过去,村里的人口越来越多,一口水井,渐渐不能满足全村人的用水需要了,大约是80年代。村里打了一口新井。但水质不管怎样都比不上老井的水。也没有老井的水丰富。人们还是喜欢到老井里面去打水。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很多人开始在自己的院子里打井,生活更方便了,到老井打水的村民们越来越少了。
自从离开家乡,回来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但我仍然惦记着故乡的老井,回家后,总要到老井去看一看,回忆在老井边发生的往事。老井就像自己的亲人,他默默无闻,不声不响,守候在村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故乡的人,老井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继续在为村民服务。我很想建议村里干部能组织村民把这口老井整修一下,这既是一个服务全村人的民生工程,也是一个有着历史价值的文化古迹,还是一千多后陈村儿女的珍贵遗产。
感谢故乡的老井养育了我,愿故乡的老井能永留儿女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