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历史上,陈永贵的经历非常传奇,他以农民的身份,走到了最高的政治舞台,成为国家的副总理,这个殊荣属实难得。
农业是他的长处,但他也有短处,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文化教育,陈永贵的知识水平不太高,对很多新事物难以接受,所以在毛主席去世后,他与邓公产生过矛盾。
1980年,自觉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陈永贵主动辞去了职务,仅仅六年后他就病逝了,这实在是一大憾事。
当时相关工作人员还有一个头疼的地方,那就是该如何安排他的追悼会规格。
如果设置高了,他去世前并没有什么职务在身,如果设置低了,他又曾经当过副总理。最后还是邓公一锤定音“就按副国级那样办吧”。
要知道当年陈永贵可是极力反对邓公复出的,邓公能如此回报,可见心胸之宽广。
陈永贵之所以在农业上特别卖力,原因就在于他从小吃了很多没粮食的苦。1914年,陈永贵出生于山西昔阳的一个贫苦家庭,贫困到什么程度呢?
在他6岁那年山西遭了大旱,父亲为了生存,硬生生将这个家拆成两半,一半是父亲带着陈永贵,另一半将妻子与一对年幼的儿女送给了地主家换取粮食。
此举的确让全家都勉强活了下来,但卖老婆、卖儿女,陈父也一直被人指指点点。最终在一天,承受不住谴责的陈父选择了自尽,陈永贵就成了孤儿。
这真的是为粮食所迫造成的家破人亡,陈永贵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往后他就特别喜欢在农业上钻研,只期望不要有人再受没饭吃的苦。
这个念头一直在激励着他前进,新中国成立后,他表现特别出色,于1952年当上了大寨党支部书记。
当时的大寨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由于当地多是高山和陡坡、良田难有几亩,解放初期整个村子的粮食平均产量,每亩还不到80斤,村民的生活水平非常落后。
陈永贵把这些情况看在眼里,上任后就开始带领群众开垦贫瘠的石头坡地,誓要将这里改造成保水、保土、保肥的良田。
虽然有很多质疑的声音,但陈永贵没有在乎,在他看来,与其去做无用的口舌之争,不如把力气省下来种地。
事实证明,他的方法是有效的,1953年冬,大寨村民共同努力了48天后,500多米长的白驼沟被开辟出5亩良田!
既然能有好的结果,大家干起来就更努力了,随后不断在附近的山区收获。到1956年时,大寨的粮食亩产达到了349斤,几年时间就翻了几倍!
陈永贵还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浮夸风”刮起来之际,他如实上报粮食产量。本来他先前的事迹已经得到宣传,只要此时稍微报高一点,就有可能作为农业“明星”去天安门受毛主席的接见,当时也有人这样劝过他。
但陈永贵每次都是摇头回答:宁可不去天安门,也不多报一斤!他的务实对大寨来说是一种幸运,那几年大寨没有人挨饿,并且都完成了上交余粮的任务,这在当年那个环境下,是极为难得的。
1963年,大寨遇到一次大洪灾,暴雨下了七天七夜,整个村子惨被淹没。陈永贵很早就组织了人员转移,没有出现伤亡事故,但好不容易建设起来的家长就这样毁了。
有村民看到一片废墟时,跪在地上嚎啕大哭,陈永贵强忍心中的悲痛教育道:哭什么?这不是没有一个人被冲走嘛!家之前是我们亲手建起来的,现在毁了我们还可以再建一次!
危难时刻,有一个人站出来做主心骨,其他人的负面情绪就能得到有效控制,大家也就不再难过,继续齐心建设大寨。
当时整个昔阳都受灾严重,国家派人前来慰问时,陈永贵却大寨什么都不要,希望组织把救济拨给其他地区。
他不是逞强,第二年大寨真的完成了任务,每人保留了足够口粮的同时,还向国家上交了24万斤。
不要钱、不要人、不要物资,光凭自己的双手就把家园重新建设好了,这如同一颗炸弹响彻了全国,毛主席也称赞“穷山沟里出好文章”。
不久后毛主席点名邀请陈永贵到人民大会堂向全国其他地区传授农业经验,这次机会让陈永贵实现了飞跃,往后他的职务越来越高,1975年更是被毛主席提名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农业方面的事务,这时,他与邓公成为了同时。
客观来说,陈永贵很适合做一个基层干部,却不适合成为国家级的领导人,他在一些地区不顾实际推行大寨经验,导致有些水土不服,粮食产量不增反减,这就让部分中央干部对他有了一些意见。
1976年初,在批邓公一事上,陈永贵比较积极,毛主席去世后,陈永贵又多次找到华同志说:华主席,你可千万不要把邓小平“解放”出来,不然别人会说我们背叛了老人家。
这些事情,邓公都知道,不过邓公没有放在心上。十届三中全会,中央决定恢复邓公的领导职务,在会议正式开始前,陈永贵对邓公说:
想不到我们又在一起工作了,小平同志,你这回可要吸取教训了啊,否则还会犯错误的,你年纪也不小了,就别折腾了,按毛主席的指示办吧。
话里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让邓公做个“花瓶”,邓公也没有气恼,只是耐心地跟他讲解了一番毛主席思想的精髓。可惜话不投机,双方谁也没说服谁。
后来邓公在中央的地位越来越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拥护,于是他开始推行改革开放以及全新的思想路线。这种种政策,陈永贵完全看不明白,在他想来这样搞下去,可能会出问题。
所以1980年1月15日的国务院会议结束后,陈永贵单独跟邓公进行了会谈,他问:究竟还执不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究竟还要不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由于邓公先前多次耐心跟他解释都没有效果,所以邓公不想再多说,只让陈永贵好好审视自己,随即离去。
1980年9月,不堪压力的陈永贵主动辞去了领导职务,中央予以批准。
从前面这些经历可以看出,陈永贵与邓公的确有矛盾,不过这都是公事上的,私人方面倒没有过节。所以在陈永贵的晚年,邓公批示要给予照顾,这让陈永贵都不得不感慨:他是一个好人,没想到我下来以后他还让我吃好的住好的。
1986年,陈永贵因患癌症去世,当时组织关于怎么给他办追悼会,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邓公得知后一句话定了调:按什么标准?这不用争论嘛,当然是副国级标准。
其实邓公也给予了陈永贵一定的肯定,认为他在农业上的确有能力,但就是放在了不合适的位置,死者为大,应该给到足够的尊重。
这是邓公广阔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