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曹操、刘备、孙权、袁绍等,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各显身手,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喜剧。
三国又是人才辈出的时代,诸葛亮、郭嘉、贾诩、司马懿等,个个满腹经纶,每一次的决胜千里,都离不开他们的运筹帷幄。
不过,也有一些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却因不善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或者因为性格原因,而无谓的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下面我们先说说这三位:蔡邕、祢衡和孔融。
蔡邕
蔡邕的才学就不必说了,只知道他是大才女蔡文姬的父亲就足够了。
建宁二年,怪事连连,大雷大雨、地震海啸弄了个天翻地覆,更可怕的是好好的母鸡,不知咋的就变成了公鸡。
灵帝大惑不解,便问群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种怪事。侍郎蔡邕便上书一份,说是“雌鸡化雄,乃妇寺干政”。
“妇寺干政”,也就是皇帝身边的女人和太监,干预政事,掌握实权。
蔡邕说的是事实,但他的直言不讳,惹恼了太监头子曹节。曹节联络同党,抓住个把柄陷害蔡邕,结果蔡邕被罢官。
灵帝刘宏驾崩后,大将军何进把外甥刘辨扶上大位,后来发生十常侍暴乱,何进被杀,少帝刘辨和弟弟陈留王被劫持出宫。
平叛后,西凉刺史董卓又大权独握,他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为新君。
李儒劝董卓应广收名流,做点样子,以收买人心。而且,还推荐了个“名流”蔡邕。
董卓听了李儒的话,当即令人去请蔡邕,蔡邕知董卓不是善类,便一口拒绝了。
董卓大怒,又使人传狠话给蔡邕:“若是不来,定灭你九族!”
蔡邕害怕了,为了保全家族老小,他答应到朝中做官 。董卓高兴了,一个月内使蔡邕连胜三级,做到侍中。
被废的少帝和太后、贵妃,被困冷宫,衣食短缺,苦不堪言。少帝便吟诗一首表达心中的幽怨。
此诗被董卓得到,结果一杯毒酒两条白绢,便把少帝和太后、皇妃送上了绝路。
从此,他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无恶不作。
董卓的恶行引起群臣愤怒,先是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又集结各路诸侯共讨董贼。
只可惜十八路诸侯不如一个司徒王允。王允凭借美人貂蝉,用一招连环计,就让吕布除掉了董卓。
董卓被弃市,王允大宴众官,庆祝胜利。突然有人报告,说有人伏在董卓的尸体上大哭。
王允立刻令人把哭着绑了,等那人被押来,大家顿时目瞪口呆!原来,他不是别人,正是侍中蔡邕。
王允斥责蔡邕:“董卓伏诛,国之大幸,臣民无不欢呼。你是汉臣,反为贼哭,为何?”
蔡邕说:“我虽不才,也懂大义,岂能背国而向卓?只是想到他的知遇之恩,不觉为之一哭。”
蔡邕还表示,如果饶他一命,可以刺面削足,让他修完汉史。众人也爱惜蔡邕才学,纷纷为他求情。
但王允是铁了心要杀掉蔡邕,谁的话也听不进去,最后蔡邕被关进大狱后缢死。
蔡邕死讯传来,官员学者无不落泪,北海郑玄慨叹道:“关于汉代的史事,还有谁来匡正呢?”
祢衡
提到祢衡,大家会想到他的嘴皮子与他的才学一样出名,有人曾经调侃他是“三国第一喷子”。
祢衡少年时期便才名远播,连大才子孔融都仰慕他的才学,与其结为往年之交。
话说曹操招降张绣后,便让张绣写封信去招降刘表。贾诩进言:“刘景升喜欢结交名流,派个著名的文士去,事情比较好办。”
当时在曹操身边的谋士中,要说最“著名的文士”,非孔融莫属。
于是,当曹操问“谁可当此任”时,许攸脱口而出:“孔文举可当其任!”
而孔融却说:“我的朋友祢衡去说服刘表更合适,他才十倍于我,我正想把他推荐给天子呢。”
就这样,祢衡被朋友孔融送到了曹操面前。
可他一到便大发们名士脾气,面对满屋子的人,却大喊:“天地阔大,何无一人也!”
曹操不高兴了:“我手下有几十人,皆为当世英雄,何为无人?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深谋远,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
曹操把他的谋士和武将夸了遍,可祢衡不买账,他把曹操提到的心腹之人皆贬了一遍,说他们只不过是衣架、酒囊、饭袋而已。
曹操怒了,反问道:“你有何能?”
祢衡也不谦虚,大大地把自己赞美一番:“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岂能与俗子共论乎?”
张辽听不下去了,拔剑欲杀掉祢衡,被曹操制止了。他说:“我正缺一个鼓吏,可让祢衡充起职。”祢衡便成了一个击鼓人。
一次曹操大摆宴席,令祢衡击鼓助兴,一曲《渔阳三挝》,让满座垂泪。
击鼓要求换上新衣,祢衡便当着众宾客的面,脱掉旧衣,再从容换上新衣。
曹操斥责他:“庙堂之上,何太无礼?”祢衡回曰:“欺君罔上为无礼,我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
孔融怕曹操杀了他,便劝曹操息怒。曹操指着祢衡说:“你去荆州为使,若刘表来降,便用你为公卿。”
祢衡不从,被几个人强行挟持到了荆州。见到刘表,祢衡依旧狂傲不羁,多次讥讽刘表无能。
手下让刘表杀掉祢衡,刘表却说:“祢衡数辱曹操,曹操不杀,恐失人望,故意借我之手杀他,使我落个害贤的坏名声。”
刘表又把祢衡送到黄祖那里,起初,黄祖与祢衡相处还不错,毕竟祢衡是当世的名士。
可后来,祢衡原形毕露。一次两人对饮皆醉,黄祖问他:“君在许都还有什么人物?”
不料祢衡却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祖德。”祢衡认为配得上与他同类的,只有这两人,而且他们只配为他做儿子!
黄祖想听听祢衡对自己是什么评价,祢衡说:“你像庙中之神,只受祭拜,恨无灵验。”
一句话惹怒了自视甚高的黄祖,随即拔剑杀了他。临死祢衡大骂不休。
听说祢衡被黄祖所斩,曹操一点也不意外,他说:“腐儒舌剑,反自杀之!”
孔融
孔融比蔡邕、祢衡更出名,可能就是因为那个家喻户晓的“让梨”故事。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早年便有才名,先后担任过北海相和青州刺史。
在青州做官时,孔融遭遇黄巾军余部袭扰,因为最终没有挺住,避祸去了徐州。
徐州牧陶谦去世前,把徐州托付给了刘备,刘备便推荐孔融重回青州做刺史。
可当他重返青州的时候,却发现袁绍凭借强大的武力,想让儿子袁谭也坐坐青州刺史的座位。
孔融不甘把刺史位子拱手相让,便组织人马抵抗袁绍集团,结果是孔融节节败退,很快失去了还手之力。
似乎没有什么悬念,孔融战败了,他孤身一人逃出青州,在曹操把持的朝廷,做了个普通的文臣。
孔融跟了曹操后,曹操也曾经对他言听计从,只是他过于刚直,屡屡犯曹操之计,使曹操越来越不喜欢他。
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曹操又把冀州收入囊中,而且还把袁绍的儿媳甄宓许给儿子曹丕做媳妇。
孔融作为孔子的后裔,是特别看不惯曹操这种做派的,便虚构了个“武王伐纣后,将妲己赐给周公”的故事来嘲讽曹操。
曹操问这个故事可有出处,孔融直言不讳:“这不就是您当下这情况嘛!”
曹操恍然大悟,自己把甄氏赐给儿子,孔融不满,是杜撰了个故事来骂我们父子啊。
不过,孔融是名士,是不可以随便杀的,但曹操把这笔账记在了心里。
后来诸葛亮出山,第一把大火就是烧了博望坡,夏侯惇败回许昌,曹操便要起兵五十万去伐刘备和刘备。
孔融谏曰:“刘备、刘备乃汉室宗亲,不可轻伐。今丞相兴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
曹操大怒:“刘备、刘表乃逆命之臣,岂能不讨!如有再谏者,斩!”
孔融被斥退,他走出府门长叹一声:“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
就是这句话,被御史大夫郗虑的家客听到,报告了主人,而郗虑与孔融有过节,便添油加醋地转告给曹操。
更要命的是,郗虑还说祢衡之所以敢于侮辱曹操,也是因为背后有孔融指使。
新仇旧恨,曹操已经忍无可忍。他当即命廷尉捕捉孔融,并且诛灭全家。
孔融被杀后,京兆脂习伏其尸而泣曰:“公刚直太过,乃取祸之道。”
写在最后
在中国历史上,有太多舍生取义的大义之士,他们为国家为正义而献身,死得其所。
三国时期的蔡邕、祢衡和孔融,既是令人敬佩的义士,更是名动天下的饱学之士。
但对于他们的死,我却感到非常惋惜,因为对他们来说,既保持气节又保全性命,并不是一件没有可能的事情。
换一句话说,他们三个死得有些不值得!
蔡邕哭董卓,是感念于董卓的知遇之恩,可是他不知道,董卓重用他,仅仅是为了装点门面而已!
蔡邕,也太愚了!
再说祢衡,他是嫉恶如仇的君子,可仅仅为图一时之快,口无遮拦,羞辱曹操,傲视刘表,戏弄黄祖,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祢衡,也太狂了!
最后说说孔融,他就是太刚直了。曹操的所作所为,多少人看着不顺眼,可都装聋作哑,因为说了也没有用处!
可孔融不吐不快,他屡屡当面指责曹操的不是,最终被仇人利用,让曹操找到了斩杀他的理由。
孔融,也太刚了!
说到底,大才子蔡邕、祢衡和孔融,不是死在有才上,而是死在自己的性格上。
一个太愚,一个太狂,一个又太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