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连中三元,应该做个什么官

2023年01月02日20:56:09 历史 1568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连中三元,应该做个什么官 - 天天要闻

第六部分 科举

益七从小刻苦读书,十年寒窗,益七的父母老师都希望他在仕途上能够取得成就。

对于益七来说,入仕最好的途径就是去参加科举考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连中三元,应该做个什么官 - 天天要闻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社会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度对于国家而言是一种比较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对于益七这些读书人而言,提供了一条一夜之间“摆脱贫困”,在金粉世界迅速“飞黄腾达”“鲤鱼跃龙门”的途径,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但是早些时候朝廷选拔人才并没有那么公平。

先秦时代,人才是诸侯推荐给天子的,有乡举里选之说。

汉代为了选拔统治人才,有了察举制度,也需要通过地方推荐。西汉以举贤良为盛,东汉举孝廉为盛。尤其在魏晋时代,人才的推荐被豪门贵族所操纵,列为上品的人才中根本没有寒门子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一直到了隋代,朝廷开始举办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这个科举制度伟大的发明人就是隋炀帝杨广,从此科举考试一直影响后世千年。

隋朝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朝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或者状头。这个称呼,直到今天还被用来称呼各种考试的第一名。

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亭子,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

到了明清两代,科举才发展成我们熟悉的模样。

那时候的才子们,为了取得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以后称为生员,就是俗称的秀才。这才仅仅是功名的起点。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连中三元,应该做个什么官 - 天天要闻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由于是在秋季举行,又称秋闱。参加乡试的就是秀才,乡试取中后就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的礼部举行,所以又称为礼闱或者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八股文。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为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就是赐同进士出身,话说有一次曾国藩给自己的爱妾洗脚,他的幕僚就做了一个对子“替如夫人洗脚,赐同进士出身”调侃于他。

说回我们的科举考试。第一甲只录取三个人,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第二甲的第一名俗称传胪。

这里就有所谓的“连中三元”了。就是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和殿试第一状元。相当于考了一个全省第一,又在全国考试中考了第一,还在皇帝试中得了他老人家的青睐,又给了个第一。

我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益七遍查史料,确定的有15位。唐朝的崔元翰(有史可考,连中三元第一人)、武翊黄、张又新;宋朝孙何王曾宋庠杨寊冯京、王若叟;辽朝王棠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王宗哲明朝商辂清朝钱棨陈继昌(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三元及第之人)。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它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部分 官制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连中三元,应该做个什么官 - 天天要闻

益七勤奋好学,不负众望,考了进士第一名。中了状元之后,益七以后的培养方向就是做官,益七的父亲希望他去中央做官,也就是京官,这权力是很大的。

我们古代的中央官制,历代建置不同,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个变化的趋势就是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官员的权力越来越小。

战国时代,中央官有武将和文相,分别是掌握国家的文武大权。比如说家喻户晓的《将相和》的故事,赵惠文王廉颇为将,蔺相如为相。两人先是不和,后来放下了个人恩怨,一心为国家。这就说明了他们俩的权力是很大的,武将和文相不和,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很大。

到了秦代,这两个人的权力就被瓜分了,变成了三权分立,皇帝之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分别是掌管朝政的,掌管军事的和掌管监察的官员。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连中三元,应该做个什么官 - 天天要闻

东汉光武帝时,这三个人的权力又被进一步架空,处理朝政的实际权力已经归到了一个叫做台阁的机构,“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南北朝时又有了机构之间的分权和制约,台阁又一分为三,一个负责领取皇帝旨意,叫中书省;一个负责审核,叫门下省;另一个负责执行,叫尚书省。这样一来,皇帝的权力就更大了。

到了明清,这种皇帝集权的现象更加明显,明代皇帝废除了领取旨意的部门,自己亲自管理朝政,只挑选得力信任的辅臣来协助。清代雍正年间更是设立了军机处,作为协助皇帝的班子,那这个时候皇帝的权力已经空前强大了。

隋朝设立六部,此后历代相承,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基本未变。六部的职掌大致是:

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

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部,掌全国军政;

刑部,掌刑法、狱讼等;

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部下设司,司首长称为郎中,司副首长称为员外郎。

六部仿《周礼》六官的对照是:

吏部尚书——天官大冢宰

户部尚书——地官大司徒

礼部尚书——春官大宗伯

兵部尚书——夏官大司马

刑部尚书——秋官大司寇

工部尚书——冬官大司空

孔子就是做到了鲁国的秋官大司寇,主管律法,刑狱。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连中三元,应该做个什么官 - 天天要闻

这些都是是中央官制的演变,父母希望益七在中央做官儿,距离权力中心近。但是咱们的主人公益七倒是更希望做一个地方官,造福一方。

地方官制的演变,是跟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相关的。战国到秦朝,是郡县二级。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令或者长。隋唐州和郡的行政长官,称刺史或者太守,县级统称令,到了宋朝州一级行政长官称知州,县一级就是知县了。明清也是差不多的制度。

我们的主人公益七。他遵从了自己内心的想法,经过几年的培养,到了一个县做地方官,一直勤勤恳恳,百姓安居乐业。他自己也获得了升迁,仕途顺利,平步青云。在为国家立了大功以后,被皇帝赐予爵位。

周代封爵,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往后历代封爵各有不同,大概分为皇室封爵和异姓封爵两种模式。一般同姓多封王,异姓多封为公侯伯子男。异性也有封王的,像大名鼎鼎的隋文帝杨坚,初仕北周,是北周的大权臣,被封随公,后被封为随王。还有唐高祖李渊,初仕隋朝,封唐公,后被封为唐王。

我们的益七事业有成,那么爱情家庭呢,咱们下期接着说……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 天天要闻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标题: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犹如璀璨的星辰,不仅照亮了当时的天空,更成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 天天要闻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一、引言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不仅拥有广袤的陆地疆域,还拥有着漫长的海岸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只要罗长子往我身边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罗瑞卿却是个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亲切地称呼他为“罗长子”。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 天天要闻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陈水扁,但是,她一定会为特赦陈水扁创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为陈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碍,这一点蔡英文在这8年里早都在做,现在基本也比较成熟了,蔡英文办任何事情都是比较稳妥的,陈水扁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陈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