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60岁时竟传出与儿媳妇有染

2022年11月02日16:45:16 历史 1238

1067年,60岁的欧阳修和他的儿媳有不伦之恋的消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早朝上传开了,然后整个开封城都传得沸沸扬扬。刚登基的皇帝赵顼听闻此事,先是惊掉了眼珠子,接着怒火中烧。他恨不得立刻把欧阳修杀掉,以儆效尤。

欧阳修60岁时竟传出与儿媳妇有染 - 天天要闻

要知道,这个时候,新皇帝赵顼,面对病入膏肓的国家,十分着急。此刻,他正想找人咨询治国理政的方略,却被这件事给打断了。

堂堂一个参知政事,正二品,而且还是当今最富盛名的大文豪,居然做出这种事情。赵顼越想越觉得生气,这让大宋朝廷的脸面往哪放?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赵顼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这3把火,要从欧阳修身上烧起来。他恨不得立刻、马上杀掉欧阳修,以儆效尤。可是,过了气头,赵顼觉得自己还是应该找个人问问意见,再做决定。

欧阳修60岁时竟传出与儿媳妇有染 - 天天要闻

冲动是魔鬼,赵顼能得到“神宗”的谥号,是因为他战胜了魔鬼。

于是,赵顼把事关欧阳修的折子和他自己的想法,让人秘密地送给了一个人。这个人名叫孙思恭,天章阁待制,历史上没啥名气,但是深得赵顼信任。

其实,何止是孙思恭,纵横历史几千年,能留下名字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还是默默无闻的你我。但是,小人物,任何时间也都不容忽视。

孙思恭看了皇上的密信,也很吃惊,最让他吃惊的是弹 劾欧阳修的人——蒋之奇。蒋之奇是10年前的进士,而欧阳修正是那年的主考官。也就是说,欧阳修算是蒋之奇的老师。

欧阳修60岁时竟传出与儿媳妇有染 - 天天要闻

孙思恭觉得这事有点蹊跷,就向赵顼建议: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之前悄无声息,应该细查。

欧阳修本人听说后,也很震惊,他当然知道这是诬告,但他还是按照惯例停职避嫌了。在此之后,他连上好几道奏折,要求差官据其所指,推究虚实。若确有其事,可将他“显戮都市,以快天下之怒”。若查无此事,也请皇上“彰示四方,以示天下之疑”。

赵顼看到欧阳修的上书后,心中稍定,再加上孙思恭的劝说,决定细查此事。

于是,他便命人把蒋之奇喊来,仔细询问,同时让他提供证据。

欧阳修60岁时竟传出与儿媳妇有染 - 天天要闻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尤其像这种事情,听风就是雨的人多了。赵顼相信蒋之奇肯定有证据在手,要不然也不敢上告自己的老师。

可是,结果却大出所料!

面对皇上的要求,蒋之奇有点懵了:我可是谏官,难道谏官弹 劾谁,还需要证据?还需要消息保真?

原来,这事是蒋之奇道听途说,根本没有证据。赵顼就问他是听谁说的,蒋之奇回答说,是从御史中丞彭思永那里听说的。

于是,赵顼又喊来了彭思永,问他有没有欧阳修不伦之恋的证据。彭思永也愣住了,因为他也是道听途说。

欧阳修60岁时竟传出与儿媳妇有染 - 天天要闻

这下,赵顼怒了。道听途说,道听途说!这可是事关宰府重臣声誉的大事件,岂是儿戏?

怒发冲冠的赵顼,让彭思永想想,再想想,仔细想想,他究竟从哪里听说的。

可是,彭思永死活就是不说,并且说律法允许御史风闻言事,以此为自己不负责任、听风就是雨的行为,进行辩护。

对面这样的诡辩,赵顼不想再听了。下令查,彻查!

结果很快出来了,令人唏嘘不已。

原来,欧阳修的妻弟薛良孺曾经推荐一人为官,可是这人却因工作失误被贬了,而薛良孺也连坐被罚。不过他运气好,遇到了朝廷大赦,就被赦免了。但是,欧阳修误以为是因为自己是宰府重臣,所以才赦免了薛良孺。为了避嫌,更为了让自己显得大公无私、大义灭亲,欧阳修就向朝廷上书,不要赦免薛良孺。

欧阳修60岁时竟传出与儿媳妇有染 - 天天要闻

要说,这事,欧阳修做得确实有点过。薛良孺因此恨上了欧阳修,于是便到处说欧阳修的坏话,并说他和自己的儿媳有染。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事被集贤校理刘瑾听到了,他本来和欧阳修就有过节,于是便开始借题发挥、添油加醋,逢人就说。其中就包括御史中丞彭思永,而这彭思永又把这事说给了蒋之奇。

事情终于弄明白了,蒋、彭二人被贬官。然而,他们对欧阳修名誉造成的损失,却无法挽回。好多大臣依然在说,无风不起浪,如果真没这事,薛良孺也不会说。

欧阳修知道如果继续待在中枢,只能招惹更多是非,于是便连上3封奏疏,要求外调。

赵顼开始时不同意,后来看欧阳修一再坚持,也只能答应了。就这样,赵顼又损失了一名干将。

回看整件事情,确实是由欧阳修而起,他太过想当然了。作为宰府重臣,避嫌是必须的,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太过。孔子他老人家早就告诉我们:过犹不及。

欧阳修60岁时竟传出与儿媳妇有染 - 天天要闻

还有就是一些人的道听途说,眼见都不一定为实,更何况是道听途说呢?无凭无据的话,为什么要相信?为什么要传播?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做过的事、说出的话负责,蒋之奇和彭思永就是最好的例子。更何况,有些别有用心之人,不仅仅是传播者。而是想通过对假消息的传播,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文中的刘瑾。

欧阳修60岁时竟传出与儿媳妇有染 - 天天要闻

宋朝如此,我们这个时代更胜。各种自媒体的盛行,便利于民的同时,也给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越是这样,我们就越是要小心,谨慎自己的言行,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任何时候,谣言止于智者。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 天天要闻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在报纸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求。她希望这一年没有战争,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们却越来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军开始在北平周边频繁闹事,为全面战争做准备。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枪炮声。日本军队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