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甘谷磐安镇:杨家庄村“永济渠” 石碑蕴藏的故事
张旭瑞先生为【图说甘谷】题词
这是位于甘肃省甘谷县磐安镇杨家村永济渠旁边的“永济渠” 石碑,它蕴藏着哪些故事呢?请看——
恩润梓桑开永济
惠泽桃李办学堂
这是磐安镇东片十几村群众代代的口碑,念念不忘的是杨家庄村的乡贤杨尚谦先生,早年改变家乡穷困面貌,为民造福办实事的故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沦陷。时在北平大学读书的杨尚谦先生不愿当亡国奴,辍学回到家乡杨家庄。在居家的八年时间里,有识有为,为家乡干成了两件实事:一是以振兴乡村,教育先行的理念,在杨家庄创办《甘谷县县立西三十里铺小学》;二是以水利是农业命脉的理念,兴修普济渠,拓扩永济渠。
杨沉老师(右二)、杨正武(左一)与杨沉老师的儿子在石碑前留影
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一年,杨先生组织当地几村群众集资办学。他带头捐地投资,动员群众投工献料。群策群力,鸠工庀材,征集校园二亩,修建教室六座,教职工办公室十间,学生住宿宿舍十二间,师生灶房六间,还修建了校门,厕所,围墙。开辟了三亩地的操场,配备了兰球架,乒乓球台,滑梯、单双杠等器械。为保证学校正常办公经费,还专门购置学田两亩。再加上精心的绿化、美化,一所设备齐全,环境优美的完全小学,在甘谷出西门首先诞生,满足了杨家庄周边十几里半径内几十村农民子弟上小学的需要,到晚上,还兼办农民夜学,扫除文盲多年。到现在,这个学校已分设为《甘谷县杨家庄初级中学》和《甘谷县磐安镇杨家庄小学》,至今仍然是磐安镇教育中心之一。
杨家庄初级中学校门(原三十铺小学)
据《甘谷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三月至次年七月,乡耆杨杰一率侄杨尚谦组织当地农民,从磐安镇四十铺岸边开渠,流经石家庄、汪家庄、杨家庄、三十舖入渭,起名普济渠(当地人称新官渠)。民国三十四年,县长张孝友为维修陆田渠,多次呈报省政府,省上同意从省农民银行贷款助建,不足者由本县修筑天兰铁路余粮内拨麦子三百石以使兴工。工程自五月二十一日开工,至同年十一月底,共建成进、分水闸、倒虹吸管、渠水涵洞、木质渡槽、跌水等大小建筑物六十七座,完成土石方七万七千八百多立方,费劳力九万五千多个工作日,耗用资金一万三千余元,改名永济渠。”(当地人叫老官渠)。该工程由《永济渠管理处》负责施工,杨先生任处长。
永济渠通水以后,万亩旱田变成水浇地,粮食产量成倍增长。同时引进了线辣椒大面积种植,培育出了闻名遐迩的“甘谷辣椒”。其他蔬菜也在灌区大面积推广,增加了农民收入,繁荣了磐安经济,也奠定了磐安镇高效农业示范区的基础。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永济渠的管理、维修和运营工作,历年来投入资金用以改善渠道工程。一九九八年,市、县人大代表卢敏繁、杨沉联名提案,争得省上资金一百一十六万元,彻底改造了刘家墩渭河入水口。二零二零年,永济渠高标准、高规格现代化改造立项拔款。现正在紧张施工。灌区大棚韭菜种植又有了新的发展,永济渠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贡献将会越来越大。
杨家庄学校和永济渠已建成八十多年了。八十年来,它一直忠诚地服务与造福当地百姓,与磐安特别东片人民心连心,永远是百姓心中两道美丽的风景。
石泉新老师为【图说甘谷】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