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一捡粪老人因感谢信暴露身份,调查后才知:他是开国中将

2022年10月11日03:04:14 历史 1656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捡粪这个行为非常难以理解,因为这个举动只能够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地区,这里因为家畜都是放养,因此猪粪牛粪羊粪随处可见,也就有人出来拿着箩筐捡粪。

1958年,一捡粪老人因感谢信暴露身份,调查后才知:他是开国中将 - 天天要闻

这就带来今天的话题,在1958年的部队医院附近,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老人在路边捡粪,只见这位穿着医院的病号服,正在认真地巡查哪个地方有散落的家畜粪便,样子看上去很是执着,也很专业。

那么这位捡粪的老人到底是谁?为什么当地的生产队会给医院送来感谢信?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开国中将何德全的故事。

农家之子革命战士

1958年初冬的一天,位于郊区的解放军163医院,接到附近的生产队的感谢信,信中对解放军医院的勤杂人员帮助生产队捡粪的奉献精神。医院领导感到非常奇怪,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信中所说的这位勤杂工

1958年,一捡粪老人因感谢信暴露身份,调查后才知:他是开国中将 - 天天要闻

后来人们经过详细调查,这才发现所谓的勤杂工就是前来住院疗养的开国中将何德全老人。当医院领导前来慰问何老的时候,这位老将军淡淡一笑,我只是趁着出去遛弯,顺便帮着捡粪,再一个说这也是我的习惯。

其实这何老说得并不错,他本身就是一位农民的儿子,自幼家里贫寒,十几岁就出去给有钱人扛长工,为的就是养活自己帮衬家人。

后来,何德全一打听附近有招收进部队当兵的,心里一想当兵最起码能够管吃饱饭,于是便来到湘军当了一名大兵。

1958年,一捡粪老人因感谢信暴露身份,调查后才知:他是开国中将 - 天天要闻

也就是在这里,何德全结识了当时的新兵彭老总,并挺身而出,为彭老总抱打不平。一年后,两个人又一起考进当时的湖南讲武堂成为校友。后来因为不满旧军阀欺负新兵的陋习,彭老总离开湘军选择投奔红军,而何德全依旧在湘军里混日子。

尽管在旧军阀的队伍了何德全已经混到团长,然而因为看不惯军阀的尔虞我诈,何德全觉得再在这里并没有什么出息,于是便找到彭老总要求加入革命的队伍。

1958年,一捡粪老人因感谢信暴露身份,调查后才知:他是开国中将 - 天天要闻

对于老朋友何德全的到来,彭总很是高兴,但是却为何德全到底担任什么样的职务而犯愁。按理说这老何已经是团级上校,给个相当的职务也是应该的。然而何德全却认为自己是革命队伍的新兵,于是便执意重新并开始起步。

1958年,一捡粪老人因感谢信暴露身份,调查后才知:他是开国中将 - 天天要闻

也就是这样,在战争岁月里,何德全凭借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不怕死的精神,从班长到排长一直到团参谋长,一步一个脚窝实实在干好本职工作。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何德全在高虎脑战斗中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坚守阵地阻击敌人的进攻,为红军主力安全撤退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在后来因为何德全在高虎脑指挥得当,进退自如,为此获得中央军委颁发的红星二等奖

1958年,一捡粪老人因感谢信暴露身份,调查后才知:他是开国中将 - 天天要闻

后来何德全跟随大部队转战大江南北,屡立战功,曾经担任东北抗联护路军司令,五十年代担任湖南军区司令员,建国初期被评为中将军衔。

勤俭持家劳动模范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何德全一直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勤俭持家,艰苦朴素。在四十年代的延安时期,红军就流传着何部长买布鞋的佳话,

何德全夫妇不仅能够自己种粮种菜,更是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做鞋子,并把多余的鞋子拿到集市上出卖,换回解放区急需的物资

1958年,一捡粪老人因感谢信暴露身份,调查后才知:他是开国中将 - 天天要闻

作为农民的儿子,何德全种庄稼是把好手,他负责的田地不仅是粮食产量最高,他种的南瓜居然能有四五十斤重,此事更是引来毛主席前往参观。毛主席一看这个南瓜很是高兴,连连夸赞何德全是生产能手劳动模范。

在当时的延安,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延安的生活非常艰苦。战士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作为当时的兵站负责人,何德全带领兵站全体上下共一百多名干部,利用战争留下的边角预料,打造了各种农用工具几十把,何德全自己用的䦆头居然有十几斤重。

1958年,一捡粪老人因感谢信暴露身份,调查后才知:他是开国中将 - 天天要闻

何德全的16兵站在瓦窑堡的七里铺开垦荒地几百亩,经过大家的辛勤劳作,当年就收获小米七十石,包谷三十多石,此外还有土豆几千公斤,可谓是硕果累累。

新中国成立之后,何德全已经是长沙军校的校长,然而对待自己儿子要求老爸给安排工作的时候,何老却断然拒绝,因为在他看来,当一个农民并不丢人。后来在父亲的教导之下,何老的儿子一直坚守在老家干庄稼活,因为只有这样才觉得踏实。

1958年,一捡粪老人因感谢信暴露身份,调查后才知:他是开国中将 - 天天要闻

其实一直以来,何德全的农民本色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因为战争的考验更加淬火重生。就在1958年的时候,久经沙场的何德全感到身体不适,于是在组织的安排之下来到解放军163医院来做康复性疗养。

1958年,一捡粪老人因感谢信暴露身份,调查后才知:他是开国中将 - 天天要闻

也就是在这一期间,从来闲不住的何德全利用一早一晚出来遛弯的时间,借当地的农民一套捡粪的家什,在医院的附近的大路上开始捡粪,捡的东西多了便把这些粪便送给生产队给庄稼施肥,因为何德全自小就知道牲畜的粪便是最好的肥料。

当地的生产队看到医院这位老人每天都是捡粪拿来给庄稼施肥,于是便给解放军医院送来一份感谢信,表达对解放军的感激之情,这就是开头所提及的画面。

1958年,一捡粪老人因感谢信暴露身份,调查后才知:他是开国中将 - 天天要闻

不过这也就牵扯出何德全的身份,原本这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并不知道何老的真实身份,也就是因为这封感谢信,人们这才知道,一直默默无闻捡粪的这位大爷,原来就是解放军赫赫有名的将军。

结语

今天我们回顾开国将军何德全义务捡粪的故事,再一次感受到老革命的高尚情操。其实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就像何德全老将军一样,坚守底线,持之不易,就一定能够实现华夏的第二次腾飞。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今天是个大日子,而多数人将注定错失眼前大机遇 - 天天要闻

今天是个大日子,而多数人将注定错失眼前大机遇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25年5月12日下午三点,世界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签署的这份联合声明,在以后的历史中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也很可能是新旧两个大国兴衰的标志性事件。深度赞同巴老的这段描述:我的成功有赖于我生在了1930年代世界最强大的
山西贾寨遗址发现庙底沟二期文化房址 - 天天要闻

山西贾寨遗址发现庙底沟二期文化房址

中新社太原5月12日电 (记者 杨静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2日对外发布山西阳城贾寨遗址发掘资料,该遗址发现庙底沟二期文化房址,出土圈足杯、玉环等遗物,是晋东南地区首次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与庙底沟二期文化交流互动的直接证据。 贾寨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芹池镇贾寨村,南临芦苇河,地形北高南低。芦苇河支流...
极目政情丨杨阳,女,拟任苏木镇党委副职,生于1998年 - 天天要闻

极目政情丨杨阳,女,拟任苏木镇党委副职,生于1998年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委组织部发布拟任干部进行公示。其中,现任查干淖尔镇一级科员杨阳拟任苏木镇党委副职。另据澎湃新闻5月12日报道,杨阳,女,汉族,1998年2月生,大学,管理学学士,中共党员。资料图杨阳系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选调生,于2021年1月参加工作。她长期在锡林郭勒盟工作,曾任阿巴嘎旗查干...
铁岭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学校开展红色文化传承实践活动 - 天天要闻

铁岭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学校开展红色文化传承实践活动

2025年5月11日,铁岭县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组织师生代表赴铁岭县任辅臣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追寻先烈足迹赓续红色血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沉浸式参观学习,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任辅臣同志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领袖、无产阶级革命
和众汇富交了1980是智商税?交的是课程,买的是服务 - 天天要闻

和众汇富交了1980是智商税?交的是课程,买的是服务

最近有人在网上问:和众汇富收1980这事儿是不是智商税?我第一反应是,这种问题吧,问出来基本就已经在骂人了。但细想也不是没道理,毕竟花钱买服务,大家都想搞清楚到底图个啥。 先撇开服务质量不谈,我们看公司背景。和众汇富不是啥野鸡机构,2000年成立,2002年拿到投资咨询牌照,在证监会官网都查得到,编号ZX0155。现...
陕西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三秦工匠表彰大会举行 - 天天要闻

陕西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三秦工匠表彰大会举行

陕西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三秦工匠表彰大会举行赵一德讲话 赵刚主持 邢善萍出席4月29日,我省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三秦工匠表彰大会,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
肯尼迪遇刺案解密:暗杀背后的三股暗流 - 天天要闻

肯尼迪遇刺案解密:暗杀背后的三股暗流

1963年11月22日中午12点30分,达拉斯迪利广场的枪声让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化作一具血淋淋的尸体。六十年后的今天,当特朗普政府解密最后一箱档案时,人们赫然发现:那颗穿过肯尼迪脖颈的子弹,可能裹挟着三大利益集团的滔天怒火。您要问这些利
17年了,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致敬重生 - 天天要闻

17年了,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致敬重生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撕裂了土地、摧毁了山川,让千万个幸福家庭支离破碎,无数生命在灾难中戛然而止。17年过去了,我们依然清晰地记得瓦砾堆中伸出的求援之手,记得八方驰援的感人身影,记得废墟上重新燃起的希望之光。今天的汶川,早已在伤痛中涅槃重生,一栋栋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