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火一度烧到我国边境。中央政治局在中南海就此事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经过研究和讨论后,中央和毛主席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
抗美援朝的决策形成后,毛主席便开始研究该以什么名义出兵,如果公开宣布派解放军战士赴朝参战的话,那么就相当于公开向美国宣战,这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毛主席多次找周恩来商讨,最终决定叫“支援军”是最合适的。
然而当这一计划暂时定下后,黄炎培却提出反对,他说:“我不赞同用‘支援军’,要师出有名!”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黄炎培是谁?他为何要这样说?毛主席又是如何回复的?
黄炎培
毛主席和黄炎培的渊源
黄炎培1878年出生在江苏川沙一个私塾教师之家,1907年参加清末科举考试,中了举人,不过后来却因为“诋毁”清廷而被通缉,无奈只好逃亡日本。1905年,黄炎培加入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参与策划江苏起义,后来担任江苏省教育司长。
1917年,黄炎培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以及学校后,从此从事教育事业高达32年,在社会上享有美名。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都曾许诺给黄炎培高官俸禄,但他全都拒绝了。黄炎培还曾参与了大量的社会和政治活动,当面聆听了孙中山先生“知难行易”的教诲……
黄炎培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曾在中共中央负总责的张闻天、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和蒋纬国等人,都曾是他的学生,或者在他创办的学校里学习过。
后来,黄炎培为了推动中国的民主和进步,又积极投身于政治活动中,并先后创建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民主建国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一直和我党密切合作,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20世纪20年代末,周恩来在上海中共中央工作期间,就已经注意到黄炎培的声望和影响,他说:“黄炎培是在社会里扎了根的人,我们要注意团结他,帮助他!”
毛主席
而毛主席也很早就和黄炎培结缘了,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919年,江苏省教育会集会欢迎杜威访问上海,当时黄炎培主持了此次会议,并在会上发表演讲。当时在上海逗留的毛主席聆听了黄炎培的演讲,因此对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45年2月,国共谈判一度陷入僵局,5月黄炎培读了毛主席发布的《论联合政府》一文后,认为和平之门并没有被关闭。于是黄炎培于6月2日和章伯钧、左瞬生等人两名给毛主席和周恩来发去电报,希望能早日恢复谈判,实现国内和平。
中央很快回电,说是同意商谈,并邀请黄炎培等人到延安当面交换意见。7月1日,黄炎培等人在毛主席的邀请下从重庆飞往延安。
延安对黄炎培来说是一个神秘且令人向往的地方,之前他只在别人口中听过延安是“言论不自由”、“作风不和人情”的地方,但他并不信,坚持百闻不如一见。如今黄炎培以67岁的高龄乘坐飞机来到延安,不仅仅是为了调解国共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是想通过实地考察来比较今后究竟是国民党更得人心,还是共产党更得人心。
不久后,黄炎培等人抵达延安,并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热烈欢迎。毛主席一见到黄炎培就上前握住他的手,说:“我们20多年不见了!”
毛主席的热情令黄炎培十分震惊,他说:“据我所知,我们这是第一次见面啊……”
毛主席笑着说:“当时江苏省教育会欢迎杜威博士来华,你主持会议,在演讲中说中国一个中学的毕业生,升学的有多少,失业的又有多少。当时听您演讲的有很多,我毛泽东就是其中一个。”
黄炎培不由得赞叹:“主席真是好记性啊!”
紧接着,毛主席和黄炎培等人进行了三个半天的会谈,交换了彼此对当前时局的看法。在访问延安期间,黄炎培发现延安没有一寸土地是在荒废的,没有一个人是游手好闲的,百姓们身上的衣物也是干净整洁的,脸色也格外红润。
到延安之前,黄炎培很担心自己被限制自由,因此有些小心翼翼,但他很快就发现,共产党人是不会限制他们自由的,甚至将他们视为座上宾。共产党的领导也不似国民党领导那样骄傲自大、目空一切,而是朴实稳重。
延安之行令黄炎培对共产党的认识和感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在此之前,他曾说自己要做到不偏不倚,但现在他内心的感情天平很明显地倾向于共产党这一边。
8月10日,黄炎培的书《延安归来》出版了,在这本书里,他热情地赞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抗日根据地,并说:“我认为中共朋友最可贵的精神,是不断地追求进步,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前途更是无限的!”
非同一般的礼遇和尊重
1949年2月,黄炎培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成功逃过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并经香港抵达解放区。3月25日,黄炎培来到北平,从此展开他生命史上的新篇章。
黄炎培抵达北平的当天下午,就和沈钧儒等民主人士一起去西郊机场迎接毛主席、周恩来等人进入北平。毛主席和黄炎培自重庆一别后,已经有三年半的时间没有见面了,如今两人在解放后的北平见面,其欢乐更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当天晚上,毛主席设宴招待黄炎培、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人士。第二天,毛主席又单独邀请黄炎培到自己的住处双清别墅做客。值得一提的是,黄炎培是毛主席在双清别墅期间招待的第一位客人。
进入北平第二天,毛主席就在自己的住处单独招待黄炎培,这也是非常高的待遇了。而在众多民主人士中,能获得如此待遇的,也只有黄炎培一人。
当黄炎培乘车抵达双清别墅的时候,远远就看见毛主席在门口等待的身影,还没等黄炎培下车,毛主席就走到车旁搀扶着他走下汽车。两人先是闲聊一番,然后坐在饭桌上边吃边聊。
毛主席对黄炎培说:“黄老,你是我老师的老师,还请你帮我一个忙,可好?”黄炎培连忙说:“主席不必这么客气,你要我帮什么忙?”毛主席继续说:“我知道你长时间从事教育行业,还办了几十年学校,但我希望新中国成立后,能请你去搞工商业。”
还没等黄炎培回应,毛主席又说:“我希望你能做新中国民族工商界的牵头人,一方面可以向共产党反映民族工商业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向他们传递我们共产党的声音。”
黄炎培听了毛主席的话有些沉默,他思考一番后说:“主席您就放心吧,我一定会顺利完成这一任务的!”
3月28日,黄炎培按照和毛主席商谈的结果,分别给上海、香港等地的工商界朋友发去电报,先是向阿门解释中共的政策,然后邀请他们来北平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共共商建国大计。
毛主席不仅礼遇和尊重黄炎培,对他创建和领导的中国民主建国会也是格外关心和重视的。由于民主建国会和上海的工商界交往密切,于是毛主席在4月15日晚,专门邀请黄炎培以及民主建国会的同志们聚餐聊天。当时陪同的还有朱德、饶漱石等人。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和毛主席经常书信来往。据不完全统计,在新中国建立的最初7年内,毛主席给黄炎培写的信竟高达39封,几乎每年都会写五六封信。而毛主席给其他民主人士写的则非常少,一般只有几封。
比如说,给李济深写的只有2封;张澜只有4封;沈钧儒只有1封;连交情很好的宋庆龄也只有3封。
从毛主席给黄炎培写信的频率中足以看出两人的交情,当然了,毛主席除了经常和黄炎培商讨国家大事外,对他的身体健康也是非常关心的。每当黄炎培有不舒服的时候,毛主席都会殷切询问,然后给他送去补品。
此外,毛主席和黄炎培都喜欢写诗填词,两人的书法艺术也都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因此他们还会互赠诗词墨迹。对于毛主席的尊重,黄炎培是十分感激的,这也是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中共领导、自觉投身于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1949年9月21日,黄炎培作为民主建国会的代表之一,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天,黄炎培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异常激动,他和毛主席、周恩来等人一起见证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
毛主席提出“支援军”,黄炎培反对
黄炎培为人直率真诚,新中国成立后,他拥护我党的领导,支持党和人民政府的各项工作。对于那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黄炎培也会直言不讳地向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反映,因此他经常被称为是中国共产党的“诤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随着战火的不断燃烧,我国边境岌岌可危。当时出兵还是不出兵的问题摆在中央和毛主席的面前,而毛主席则是主张出兵的。
当时有不少人反对出兵,一来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发展还不是太好,二来敌人实在是太强大了,如果出兵的话很有可能是有去无回。于是毛主席逐个和政治局的委员们谈心,逐个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尽管很多同志对出兵朝鲜还是有意见,讲的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当别人处在国家危亡之际,我们身为邻国和社会主义伙伴,怎么能见死不救呢?如果只在一旁看的话,心里也是非常不好受的。”
毛主席这一番谈话终于说服了那些不同意出兵的同志,最终中央和毛主席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
出兵的事情解决了,接下来摆在毛主席面前的则是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该以什么名义出兵呢?
如果公开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入朝作战,支援朝鲜的话,那么便是以国家的名义参战,这相当于向美国宣战,这对我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毛主席针对这一问题耗费了不少脑筋,为此还征求了民主人士的意见。
刚开始毛主席找周恩来商议该以什么名义出兵,经过研究和讨论,他们认为应该叫“支援军”,简单明了,毕竟是支援朝鲜人民。随后“支援军”被当做是初步意见被定了下来,而在接下来拟定计划方案的时候,毛主席也开始使用“支援军”的字样了。
但是初步意见毕竟是初步,一旦要宣告天下的话,毛主席又是非常慎重的。因此在公之于众之前,毛主席特意找来年迈且资深的民主人士,向他们询问“支援军”的意见。
毛主席认为:“这些民主人士大多见多识广,学识渊博,最重要的是他们有很多经验,能够给最好的意见。多听听这些民主人士的意见,事情会更加周全。”
毛主席指示关于出兵名义的问题广泛征求民主人士的意见,有不少人认为“支援军”就很好,更何况现在距离出兵的时间越来越短了,就不要再纠结名字的问题,应该思考如何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毛主席却不同意,他说:“多听听别人意见是好的。”
没想到这一问还真的有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就是毛主席的好友黄炎培。这天黄炎培决定拜访毛主席,和他面谈出兵名义的事情。毛主席知道后十分高兴,当即在中南海门口迎接,并和周恩来一起听取黄炎培的意见。
三人一番寒暄后,开始进入正题,黄炎培率先发言:“有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他看了看毛主席,又看看周恩来,诚恳地说:“师出必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仗就没有那么好打。”
周恩来有不同的意见,他说:“我们叫支援军,支援朝鲜人民嘛,这不就是名正言顺?”黄炎培摇了摇头,说:“不是这样说的。”周恩来说:“那不知先生有何高见?怎么能说师出无名呢?”
毛主席也看向黄炎培,想知道他的看法是什么。
黄炎培说:“‘支援军’显而易见就是支援朝鲜人民的军队,那就是被派遣出去的,那么是谁派出去的?还不是国家?那不还等于我们公开向美国宣战吗?”
毛主席听后紧皱眉头,说:“黄老说的对,支援军事被我们派出去的,那不还是有向美国宣战的意思嘛!”毛主席想了想,随即眉头展开,在纸上写下“志愿军”,然后说:
“那叫‘志愿军’怎么样?是人民自愿参加的,是人民自愿帮助朝鲜人民的,他们不想看到战争,自主参加。这样一来的话,就不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事情了!”
周恩来点点头,说:“主席说得对,志愿军都是大家自愿去参加的,如此一来就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立了!”
黄炎培也十分高兴地说:“好好好,师出有名则战无不胜,主席的意见非常宝贵,我也赞同!”随后黄炎培起身告辞,毛主席和周恩来则送他出门。
几个小时后,也就是1950年10月8日,毛主席发布了一则命令:“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员见政委……”
随着毛主席命令的下达,之前集合在东北的几十万解放军战士连忙换上了志愿军军装,随后秘密前往鸭绿江边。于是,战争史上便有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称谓。
彭德怀
毛主席这一命令下达当天晚上,彭德怀就来到了沈阳,和一些随行出征的将军们共饮出征酒。彭德怀举起酒杯说:
“从当初井冈山到如今的朝鲜,还是咱们这些老人。咱们虽然叫志愿军,但其实我不是支援的。要不是他们压到了鸭绿江边,我也不会志愿的。但他们现在打到了咱们家门口,我是志愿挂帅出征的,你们志愿不志愿?”
战士们齐声高喊:“志愿!志愿!”
11月8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总司令彭德怀的带领下,渡过鸭绿江,参加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953年年底,国家开始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不过由于农民一直有自由支配粮食的习惯,因此不少农民对这项新政策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有些地区在收购工作中出现了一点小失误,因此有不少地方都出现了“闹粮”风潮。
黄炎培听说这些事后十分着急,连忙给毛主席写信,反映粮食问题十分严重,民间哀怨声不断,希望毛主席能够认真处理。
4月26日,黄炎培又给陈云写信,希望能解决湖南农村粮食的问题。为了了解实情,黄炎培趁着去各地视察的机会,再次南下调查。在他临行前,毛主席特意给黄炎培发去电报,嘱咐道:“先生此次下乡考察,还希望能够全面去分析情况,了解实情。”
6月2日到20日,黄炎培先后来到无锡、苏州等地视察,并听取当地同志的回报,向农民了解情况。经过调查和了解发现,原来此次“闹粮”是地主、富农等在故意捣乱,实际上各地百姓都是非常赞同统购统销的。至此,黄炎培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能落下了。
回到北京后,黄炎培先是写了一篇《江苏视察报告》送给毛主席,然后主动作了检讨,他说:“前段时间针对缺粮的看法,是我在不了解实际情况得出的。如今经过调查后才得知,那是错误的。我必须要吸取此次经验教训,努力学习全面分析,随时准备纠正过去的错误和方法……”
黄炎培这种坦荡的胸怀,正是他对我党的高度信任感和对人民高度责任感的体现,因此,毛主席一再呼吁党外人士学习黄炎培的精神,做党的诤友。
在中南海的一次晚会上,毛主席曾饶有兴趣地问黄炎培:“黄老,北京政府有一时期让你去当教育总长,你怎么没有去呢?”黄炎培说:“我的信念是,‘不看清是’真理所在,是决不盲从的。”
1954年5月1日晚,黄炎培出席了天安门广场的联欢晚会,当他看到解放几年来新中国的变化后,内心十分激动。当天晚上回到家后,他连忙给毛主席写去一封信:
“主席,作为您领导下的干部,同时也是您领导下的老年学生,我确实还没有资格当党员,但我已经接受了这一事实。我现在正在接受党的教育,思想也得到改变,应当向您坦白地陈述……”
1955年11月,黄炎培的身体越来越差,也多次住进北京医院。尽管在病床上,他也不忘关心国家大事,甚至给毛主席写信:“等我病愈后,希望主席能同意我继续投入到工作当中……”
毛主席收到黄炎培的信后十分感动,当即回复道:“工商界的改造工作有进步,令人欣慰。希望黄老能好好养病,早日恢复健康。”
1956年9月,北京召开我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黄炎培也参加了此次会议,最重要的是他被邀请在主席台上就坐。这令黄炎培感到十分光荣,不禁赋诗4首,题为《东方红遍环瀛》。充分表现出黄炎培和共产党同舟共济、坚定不移的高尚情操。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我党出了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而毛主席和黄炎培则是这一方针的楷模。
1965年12月21日,黄炎培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