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8年7月周总理顶着炎炎夏日的酷暑来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这次视察来的突然以至于当地的干部都没有什么准备,就选择在周总理要走的时候给周总理摆了一桌宴席送行。
可当周总理看到这桌饭后,在视察中平易近人的周总理突然变得面色沉重,在周总理吃完后对当地的干部说:“党向民同志,这顿饭就由我来出钱吧。”
面对周总理的“罢宴”当地的干部党向民紧张得不行,连连回绝道:“总理,这可使不得啊,请客为您送行的宴席让您出钱,那成什么样子。”
可周总理依旧坚持要付钱,把这顿送行宴席变成了“罢宴”的情况,对比起周总理的“罢宴”朱总理的“罢宴”更显决绝。
朱总理在一次开完会后被带去参加宴席,可朱总理面对百桌酒宴带着秘书去角落吃了一顿工作餐,朱总理的“罢宴”行为让当晚上千宾客都无颜落座吃酒席。
两位总理面对群众的宴请送行为何要选择“罢宴”?周总理和朱总理的“罢宴”方式为何也有所不同?
这一切都要从周总理和朱总理当时“罢宴”的情况中寻找答案。
周总理低调视察,一切从简
1958年5月,周总理在参加八大二次会议的时候注意到了新会县的干部在会议上的发言,听完这名新会县干部的报告后在场的领导都对新会县的商业工作给予赞赏,甚至毛主席都在会议中表示可以在新会县处搞一次现场会。
对国家尽心尽力的周总理在心中也对新会县多了一点留意,在开完会没多久周总理又从《人民日报》当中看到了有关于新会县的消息。
《人民日报》报道了一则关于新会县一农民培育出优良杂交水稻的新闻,这则新闻让周总理更对新会县的发展有了重视。
此时我国正值发展时期,正是需要一些地方发展的情况来带动全国的发展,周总理从新会县干部所做的报告和《人民日报》对于新会县的报道上都看得出这片地方的发展潜力。
为了查探新会县处发展的真正情况,周总理决定亲自去新会县里走一趟,自己去接触群众了解到新会县的真实情况。
周总理为了保证在视察的时候看到的是新会县真实的模样,周总理特意要求相关省委不要对此次出行大张旗鼓地举办活动,一切从简处理。
在周总理坚决地要求下陪同周总理到新会县一起视察的干部都少了很多,而新会县那边完全没收到消息自然也没有过多准备,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新会县。
周总理前往新会县视察,尽显高尚品格
周总理此次前往新会县仅开了一脸车用于前往,地方政府提出的陪同都被周总理打了回去,周总理快到新会县的时候看到了远处山上有一面红旗。
看到红旗后周总理误以为是当地干部接到消息举行的欢迎会,为此周总理还斥责同车随行的当地干部:“你们通知他们了吗?这次来之前我都说了不要惊动当地群众,这是怎么搞的吗。”
随行的干部连连摇头回答道:“我们这边没有通知当地的干部,这面红旗应该不是用来举办欢迎会的。”
事实上正如当地干部所说的那样,这面红旗是当地少先队员日常使用的红旗,周总理知道不是此行当地举办的欢迎会后就放心了很多。
刚到新会当地的干部这才知道周总理来视察来了,知道是周总理来了当地干部连忙开始安排周总理的视察,为了让周总理休息好当地干部想要把周总理带到当地刚修好的招待所里去。
可周总理当场就婉言拒绝了,对当地的干部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你身为共产党员平常住在哪里,我就住在哪里,县委会应该还有地方吧?这些天我就和同志们住在一起,工作上也方便了不少。”
见周总理这么说当地干部也不好在坚持让周总理去招待所休息了,此后在新会县视察的七天里周总理就一直住在新会县的县委办公室里。
当地干部见周总理来视察那最重要的就是吃、住、行三个问题,住的问题周总理已经选定了干部们就准备在吃和行上准备准备。
来视察随行的人员里有一名省委派来的厨师,是准备照顾周总理这些天的饮食,可连一顿饭还没做,周总理就把这名厨师打发走了,点名要县委的炊事员来做。
炊事员接到周总理的命令连忙摆手说道:“总理,这我可不行啊,我就会做点大锅饭,小灶什么的我是真不会啊。”
“大锅饭好啊,我就喜欢吃的大锅饭,能吃上大锅饭已经很好了,不用去搞什么特殊的,不要用公家的钱吃大餐,能有一顿大锅饭就很好了。”周总理听完炊事员的话后不仅回答了炊事员的问题,还给在场的干部们都提了个醒。
于是此后周总理的饭菜就是和当地的干部一起吃大锅饭,平常的饭都十分的节俭,在视察的这7天里,周总理也是时时刻刻和当地的群众走在一起,完全的融入到了群众当中来。
周总理视察,与群众在一起
在视察期间虽然周总理一再要求不要对自己进行区别对待,可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热情依旧是掩盖不住。
周总理不论视察到何处都和当地的人民群众走得很近,在劳动大学里周总理给身边的学员送切好的菠萝,在农场里周总理同职工聊的投入,在工厂里周总理给在炎炎夏日工作的青年工人扇风取凉。
每当周总理去一个地方都会引起当地人的轰动,不少人都想要亲眼看看这位令人爱戴的周总理,当地的干部为了周总理的安全着想也会阻止这些火热的群众靠近,以防对周总理造成伤害。
起初周总理还没有发现,但当周总理视察到周郡时见到保卫科的干部正在跟领导反应不少人要来看周总理的情况,保卫科就快要挡不住了。
见到这种情况周总理走过去就对保卫科的干部说:“都让群众们进来吧,我们是要时刻和群众走在一起的,怎能做出阻拦群众的事情。”
保卫科的干部听到这话立马开心地应了下来,回去没多久就去把等待许久的群众都放了进来,当群众们见到周总理之后无不燃起一个激动的心。
周总理面对热情的群众也丝毫没有退缩,反而热情地跟群众打招呼,跟群众聊天、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
周总理一直是坚持和群众在一起的,不论什么时候周总理都会跟周围的人强调,不要阻拦他和群众的接触,只有真正接触到了群众才能更好的造福群众,就像是这次周总理毫无防备的来视察一样。
周总理在视察期间的种种行为让群众无不喜爱这位和人民走在一起的总理,在周总理前往一地视察结束后当地的人民都要给周总理送一些特产以表个人心意,周总理面对这种情况往往是向群众再三致谢,但却不会收下群众的财产。
有时候当地的群众会把东西悄悄放在周总理来时的车或船上,当周总理发现后也会拿出等量的钱交给身边的人,把这笔钱交给送礼的百姓。
周总理与人民走在一起但却不取丝毫人民针线,只有对人民群众的关心。
为周总理设宴送行,总理自掏腰包付钱
周总理在新安县进行了7天的视察,在这7天里周总理吃、住、行都和干部们在一起,期间有一次为了改善周总理的伙食让食堂里做了一顿逢年过节才能吃得上的餐饭。
虽说是逢年过节才能吃的饭但也只是一点鱼和猪肝,周总理在吃完这顿饭后对着当地干部说:“这顿餐饭的钱让省里出吧,就不要让县里和社里负担了,也算是关怀为群众工作的干部们了。”
这么一顿简单的饭周总理也要记的清清楚楚,无不让当地干部们感动的不行,到了周总理要走的那一天,新会县处的干部讨论了一下,决定要让周总理走之前吃顿好的,哪怕是知道周总理不愿这样,众干部也想表达自己内心对周总理的感谢。
就这样在周总理要走的那一天,新会县委书记党向民带领着周总理前去吃一顿当地的大餐,周总理刚被领到饭桌前就皱起了眉头。
身旁的党向民连忙说道:“周总理,这顿饭是我个人自讨腰包请您为您送行的,这些天您的辛苦我们都看在眼里,就让我用当地的特色招待您吃一顿。”
周总理听罢党向民的话没有说什么只是先落座开始了这顿宴席,在将要吃完的时候周总理突然对党向民说:“党向民同志,这顿饭就由我来出钱吧,你的收入我还是清楚的,这么贵的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我请客吧,但是你的心意我领了。”
党向民见周总理说这话连忙摆手拒绝,可周总理已经决定了要请这顿饭,示意把300元人民币都交给了身旁的新会县县委司务长,党向民虽极力争抢但还是无法让周总理改变心意。
最终这顿招待周总理的宴席变成了周总理请当地县委的宴席,周总理的送别宴最终成了自己掏钱的情况。
相比于周总理的“罢宴”行为,朱总理的“罢宴”就做得更加决绝一点。
勤俭节约朱总理,“罢宴”反对公款吃喝
朱总理和周总理一样,都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发展,周总理当时国内的情况要比朱总理差得多,到了朱总理的时候国家开始飞速发展,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关键事情。
在这段时期里中国各地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发展得快了就导致有不少地方出现了利用公款为己谋私的情况,利用公款吃喝、出现等问题屡见不鲜。
当朱总理上任后就决心要改掉党内的这种行为,为此朱总理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在餐饮问题上绝不含糊。
朱总理有一次前往地方开会的时候,当地部门在一家星级酒店设立了酒宴用来招待朱总理和其他领导,可当朱总理到了现场后,见到现场宴会厅的模样立刻冷了脸色。
朱总理首先是走到了给自己安排的位置处,众人都以为朱总理要坐下去的时候,朱总理却突然转身走到了宴会厅角落,并吩咐工作人员给他和秘书来一份工作餐。
朱总理就这样和秘书在近百桌的宴会厅里待在角落吃完了工作餐,而其他的宾客见状自然也不敢坐到位子上享受宴席。
朱总理和周总理的“罢宴”行为不同是因为性质不同,周总理所罢的宴席是干部们真心相待,想给周总理吃顿好的,所以周总理只是自己结了账,没有说不上宴席。
而朱总理这场宴席就是来到了公款吃喝的地步,几千人的宴会厅,近百桌的饭菜,如果次次是这样一定会在党里引起非常不好的风气,朱总理要的就是以身作则,将这种风气扼杀在摇篮当中。
总理“罢宴”,均心系国与人民
两位总理的罢宴行为都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系,想要打击这种不利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风气,我国正是有这样的总理才能一步步走到繁荣富强的今天。
罢宴的总理其实并不止这两位,罢宴的行为仅是一种表达方式,不论是我国的哪位总理都是做到对人民关心,为人民服务的。
罢宴只是总理在关心国家和人民上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的部分是我们没有看到的,现如今依旧有用公款吃喝的问题,国家对于这种行为也是在从严打击。
若每位国家领导都能如同两位总理一样,那国家的发展必然会更好,中国一定会在繁荣富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于曾经“罢宴”的总理,我们应铭记他们的行为,牢记他们对国家的贡献,感谢他们为国为民所付出的一切,美好中国正是依靠着每一个人的努力才能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