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邓小平在小院内“闭门思过”时,忽然有一名自称是他“老下级”的人前来拜访,并且给嗜烟如命的邓小平带来了5条他最爱抽的“中华烟”。邓小平试着吸了一口后,不禁感叹道:
“好久没有抽到这么香的烟了!”
而这名不顾时局困顿,亲自给邓小平送香烟的人,就是二野34师师长,新中国的开国少将:尤太忠。
每当后世评价尤太忠时,人们给他最多的评价是“一位能在他人身处困境时雪中送炭的人”。
(尤太忠)
那么,尤太忠和邓小平之间,究竟有过怎样的一段革命友情?为什么后世会有这么多的人,以“雪中送炭”来评价这位开国少将?
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开国少将尤太忠。
尤太忠出生于1918年,是河南省光山县人。那时的河南,正饱受着饥荒、战乱和瘟疫的摧残,尤太忠的父亲早早撒手人寰,仅留下尤太忠和母亲相依为命。
生活在光山县陈岗村的尤太忠一家,并没有土地,只能靠充当地主户下的佃农勉强糊口度日。1931年1月,13岁的尤太忠不堪忍受这种失去尊严,寄人篱下的生活,于是愤而参加光山县的红军第四游击大队,成为了一名“红小鬼”。
后来,尤太忠所在的红军第四游击大队被编入了赫赫有名的红四方面军,尤太忠本人也因此成为了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十师29团的一名战士。
1932年10月,尤太忠跟随着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开始了浩浩荡荡的“西征”,这支革命部队辗转皖、豫、鄂、川诸省,最终在四川通江、南江和巴中地区,开辟了面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成长和孕育了徐向前,许世友等诸多一代名将,其中也包括后来的尤太忠。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扎根期间,尤太忠参加了仪南战役、反三路围攻和反九路围攻等多场战斗,并在1934年1月负伤。同年6月,年仅16岁的尤太忠担任排长,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好景不长的是,受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影响,中央红军于1934年被迫开始进行长征,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于次年也拉开了帷幕。
长征既是对红军部队整体的一次磨砺,也是对每一位红军战士的生死考验。在红四方面军北上爬雪山、过草地的路上,缺医少药是家常便饭。年纪轻轻的尤太忠身体很快扛不住如此严酷的环境,染上了瘟疫,就连路都走不动了。
看到病恹恹的尤太忠,有部分战士萌生出了让尤太忠一个人跟在队伍后面,大部队先行出发的念头,但这无异于判了尤太忠死刑。眼见这名年轻小伙一路跟着红军大部队的31军政委詹才芳于心不忍,对身边的人说道:“给他一个马尾巴,让他跟着大部队走吧。”
凭借手中攥紧的一根马尾巴和自身顽强的毅力,尤太忠竟然奇迹般地走过了茫茫雪山和草地,于1936年10月顺利转进至陕北革命根据地。此时的尤太忠经历长征一路上的千难万险,早已浴火重生,成为了一名信仰更加坚定的革命战士。
(红军时期的尤太忠)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身经百战的尤太忠被编入八路军,成为了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3营12连的指导员。在这里,尤太忠结识了自己一生的革命战友,也是自己的老上级:王近山。
在八路军中有着“疯子”之称的王近山,正是《亮剑》故事中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的人物原型。在真实的抗战历史上,王近山打起仗来也以“快、准、狠”和“不按常理出牌”著称。1937年10月26日,王近山带领着尤太忠的772团三营和特务连一个排,在七根村伏击日军辎重,以20余人伤亡的代价,歼灭了日军300余人的正规军部队。
在王近山的教导和磨砺下,尤太忠从一个此前在红军中名不见经传的小排长,日渐成长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一员大将。对此,尤太忠一直心怀感激。
1938年,尤太忠率领部队参加神头岭伏击战,突破日军对晋东南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九路围攻。1940年6月,尤太忠在国共摩擦期间,痛击国民党马鞍山旅。同年8月,尤太忠参加百团大战,与其他部队合围并歼灭日军一个中队,荣获“二级战斗英雄”的称号。
(百团大战)
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尤太忠已经在八路军中颇有名气,后来尤太忠的部队被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担任六纵16旅旅长,成为了刘伯承和邓小平麾下的一员战将。正是因为这一段经历,尤太忠才与邓小平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同年9月,尤太忠率领麾下部队参与定陶战役,六纵16旅在这场战役中围攻并全歼国军整编第二师,国军师长赵锡田兵败被俘。在1947年的豫北战役中,尤太忠采用不规则火力袭击结合工兵爆破的非常规战术,攻破了解放军此前数次攻打部下的汤英县,俘虏了民国期间赫赫有名的大盗军阀——孙殿英。
(孙殿英)
真正让尤太忠名扬全军的,当属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抢渡汝河这一战。在这场战役中,刘邓大军前有汝河天险,后有不到50里的国军追兵。第17旅旅长李德生早已奉命掩护辎重部队提前过黄河,能够调动来保护刘、邓指挥部的,只有尤太忠的16旅和肖永银的18旅。
当时尤太忠的第16旅负责作为指挥部的先头部队,接到任务率先渡过汝河为主力探险。可是正当第16旅刚渡过汝河时,因为后方追兵杀到,刘伯承急令第16旅前队变后队,到指挥部后方来掩护。尤太忠的第16旅就这样在1分钟都未休整的情况下,火速再次渡河奔袭到彭店,掩护刘邓指挥部。在构筑防御阵地期间,尤太忠的帽子都被一颗炮弹炸飞,险些牺牲在战场。
在得知尤太忠的部队不顾疲惫,火速赶赴彭店前来救援指挥部时,刘伯承激动地握着尤太忠的手,连连对他说辛苦了,而站在刘伯承一旁的邓小平则因此格外欣赏这个意志坚定,顾全大局的年轻人。
从此以后,尤太忠受到了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格外器重。1948年6月的襄樊战役中,尤太忠和他的16旅承担了主攻的任务,最终尤太忠全歼了襄樊守军2万余人,并且生擒国军守城司令康泽。1948年12月淮海战役期间,他在双堆集歼灭赫赫有名的黄维兵团,为解放战争期间的战略决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淮海战役)
1949年,晋冀鲁豫野战军被改变为第二野战军,尤太忠担任二野第三兵团第12军第34师师长,追随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并且率领先头部队攻克蒋家王朝的“陪都”重庆,出任重庆警备司令。
到解放战争尾声,尤太忠、肖永银和李德生被并称为“六纵三剑客”,但尤太忠并未就此自满。1951年2月,尤太忠率部北上,参加抗美援朝,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第34师师长。
在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期间,他率领部队突袭汉江南岸,追击美法联军,并在深陷包围圈后成功突围。随后,尤太忠又参与金城防御战和上甘岭战役,痛击美韩联军。1954年,尤太忠光荣归国,进入解放军第七文化速成中学学习。1955年9月,尤太忠被授予少将军衔,是开国少将中为数不多参与长征、抗日、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的将领。
(尤太忠与杨得志合影)
尤太忠之所以被后世称赞,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沙场上功勋卓著,更是因为他在生活中“雪中送炭,不忘旧恩”的美德。1964年,王近山因离婚案身陷囹圄。窘迫之际,这名落拓的开国中将忽然想起了自己可以向老部下求助,而他想到的第一个人,正是自己昔日麾下的三营指导员:尤太忠。
在收到王近山的来信后,尤太忠多次进言,让许世友向毛主席建议重新重用王近山。1969年,得到重新录用的王近山从郑州赶往南京,尤太忠不辞辛苦,亲自下车迎接。当他看到满脸憔悴的王近山后,连忙帮自己的老首长王近山拉行李,并对他说道:“怎么不舍得买张卧票过来?”
(王近山一家)
同样让尤太忠念念不忘的,就是解放战争时期他的另一位老首长和老政委:邓小平。1973年,尤太忠得知邓小平重新回到北京的消息后,不顾他人劝阻,只身前来看望邓小平,这令邓小平又惊又喜。尤太忠得知邓小平烟不离手,于是特地为邓小平准备了香烟,但当他看到邓小平没抽了几口,就皱起了眉头时,心里忽然有一阵觉得不是滋味。
于是在第二天,尤太忠再次拜访邓小平,这次他为老首长带来了5条“中华”。当邓小平诧异地问尤太忠怎么又来了时,手边香烟的味道瞬间释然了他心头的疑惑,他无不感慨地说道:
“好久没有抽到这么香的烟了!”
1978年12月,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后,年过六旬的尤太忠被先后任命为成都军区、广州军区的司令员,以自己后半生的全部心血来拱卫祖国边疆的国防安全。1980年——1987年,尤太忠组织了多次中越边境两山轮战的战斗,得到了邓小平的称赞。1988年9月,解放军军衔制度恢复后,尤太忠被授予上将军衔。
对于自己辛劳的后半生,一心报国的尤太忠从未感到后悔过,或许让他感到痛心的是故人的不断离去:1985年,自己的挚友和上级许世友的病逝。许世友的遗愿是和自己去世后,能够以土葬的方式和母亲埋在一起,尤太忠得知后特地挑选了两棵上好的百年楠木,为许世友制棺。
1998年7月24日,尤太忠因病逝世,享年80岁。他生前的遗愿,是和邓小平的葬礼仪式一样,遗体火化后,骨灰撒入大海。或许,这名身经百战的老将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仍想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追随自己的老上级,守卫这片他终其一生都热爱的土地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