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毛主席像往常一样,坐在办公室中处理公务,忽然一封古色古香的信件,进入了毛主席的视线。
毛主席打开了信封:鄙人是岳飞将军的后代,我岳家满门忠烈为国奉献。吾人沉醉诗书,生活窘迫,烦请主席救济。
原来这是一封岳飞后人的求助信,毛主席在看完信后,稍作思考便作出了回复。那么毛主席究竟是怎样回复的?
图丨毛主席
岳飞对《论持久战》的启发
毛主席曾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是名副其实的“科班出身”,作为一代读书人,除了用兵打仗之外,文学上更是有所建树,这与他读书的习惯密不可分。
毛主席幼时在家乡读私塾,除了先生要求的四书五经之外,幼时的毛主席对所谓的“闲书”也是爱不释手。
不仅熟读《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而且尤其痴迷于《精忠说岳传》,这本书对岳飞的事迹,做了详细的描述和解读,毛主席因此受岳飞影响颇深。
毛主席一直以岳飞为自己的榜样,1932年10月在江西都宁会议上,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泛滥,毛主席等人被冠以右倾的错误,从而丧失了党内的主要领导权。
毛主席此时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原本想要趁此机会,在党内做出一番大事业,不料却遭此挫折,自然是十分不甘心。
图丨青年毛主席
鉴于“眼不见为净”,这时候的毛主席便以“养病”为由,退居福建长汀。此地崇山峻岭和飞云楼阁,极尽中国大好河山之美好。
毛主席隐居的地方有一条林间小道,特别适合茶余饭后在此散步。一日山雾乍起,烟云缭绕之下的崇山峻岭,颇具几分仙气。
这时候,毛主席已经烦闷了几日,见此情景心中不禁豁然开朗,轻松之余,便对着这山河美景,吟诵起了那首气势磅礴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正是为民族英雄岳飞所作,当年岳飞镇守大宋北疆,在于金国军队对峙之时,见过了此等美好景色,有感而发创作出了这首词。
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毛主席确确实实地,将岳飞当作自己的人生榜样,不仅像岳飞一样用兵如神,同时也像岳飞一般有着极高的文采。
图丨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而且毛主席十分善于以岳飞为例子,鼓舞军队内士兵的士气。
1937年4月,毛主席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教书的时候,学员们为此既高兴又担心,毛主席对此很是不解。
此时有学员解释道:“我们都是粗人,不曾拿过笔写过字,以后也不一定能够有所作为,即便如此您也来为我们上课,我们担心浪费您的时间。”
毛主席因此解释道:“李逵张飞都不曾念过书上过学,英雄岳飞也不曾上过名校私塾,不也是用兵如神嘛!”
毛主席不仅善于用岳飞来鼓舞将士,同时也善于融合岳飞的军事思想。
1938年,距离日军全面侵华已经过去了一年,日军虽然进攻气势汹汹,但采取的战术多半为速战速决。
图丨毛主席
这使得毛主席敏锐地察觉到了,危急时刻的那一丝生机:由于日军人数较少所以经不起长期作战。
这使得毛主席在此刻打开了思路:我们必须做好长期抗日的准备,只要使得日军陷入长期作战的泥潭,我们就能发挥我们的人数优势,消耗日军的兵力、资源和精力,从而赢得我们抗日战争的胜利。
因此,1938年6月23日,《论持久战》横空出世,《论持久战》总结出了“敌强我弱,敌弱我打,敌退我进,敌寡助我多助”的战争形势。
同时在岳飞“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军事思想的启发下,首创了“游击战”的作战方针。
毛主席结合了岳飞的用兵方式和作战方式,认为这个“运用之妙”的“妙”字关键在于灵活,运用之妙即为用兵灵活,这正是岳飞能够做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关键。
图丨毛主席
同时毛主席也在书中写道:“不但运用战术,还必须变换战术。攻击变防御,防御变攻击,前进变后退,后退变前进。”
“钳制队变突击队,突击队变钳制队,以及包围迂回等等之相互转换,依据敌我部队、敌我地形的状况,及时的恰当的给予变换,是灵活的指挥之重要任务。”
因此结合我们长期抗战的方针,用兵灵活、战术灵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也正是基于此,我们“敌强我弱,敌退我进,敌弱我打”的游击战术,着实为日军增添了不少麻烦,为我们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战术基础的同时,也为国军正面战场分担了作战压力。
毛主席将岳飞思想与共产党执政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在实际作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同时也在外交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图丨毛主席
岳飞思想与外交
1949年12月到1950年2月,这是毛主席首次正式访问苏联。
此次访问苏联,据记载毛主席只为办成三件大事:一是商议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二是访问东欧各国,三是到苏联南方养病。
在这三件事之中,废除《中苏友好条约》最为重要,这是在抗日战争前夕,中国最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由蒋介石为代表的旧中国领导集团所签订。
由于建国之后,我国出于与旧的外交关系,划清界限的考虑,以及出于从零开始建立,和提升国际地位的考虑,最终实行了“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
抗日战争结束前,我国已经废除了旧的丧权辱国条约,此次访问苏联的重点,就是废除抗战结束前,这个新式的不平等条约。
图丨毛主席
在会谈过程中,毛主席向苏联方面,介绍了解放军“视死如归”的精神,但翻译员在翻译时,却并不清楚这个“归”字该如何翻译——总该不能翻译成“回去”,回到哪里去?
毛主席也看出来了翻译员的困扰,解释道:“这个“归”字就是指藐视一切困难,将死亡看作对事物本源的回归。”
之后毛主席还用了岳飞抗击外族的故事作为例子,向苏联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同时也进一步表示,中国方面要求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表达了我们的决心和强硬态度。
最终中国方面与苏联方面达成共识,废除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重新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自此中国正式以平等的姿态与苏联建交。
毛主席承袭岳飞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了对苏联的外交方面,在与其他国家的外交方面也有体现。
图丨岳飞
1963年,我国为与南亚各国搞好关系,开始陆陆续续与南亚各国建交,并于这一年访问了缅甸。
罗瑞卿作为对越反击战的缅甸方面代表,于访问之日与毛主席会晤,过程中罗瑞卿讲到军人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时,毛主席用岳飞的名言做了补充。
“以前岳飞讲‘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天下方可太平已’,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太片面了。
照他的意思,文官不贪财但可以怕死,武将不怕死但可以贪财,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应当是文官武将都能既不贪财,也不怕死,而我们解放军就是这样的。
岳飞还有两句话,叫‘饿死不抢掠,冻死不拆屋’,就是饿死也不抢劫,冻死也不拆房子烧火取暖,可以看得出来岳飞治军是有一套的。”
图丨解放军
“所以金兀术那时很怕岳家军,他说过一句话叫‘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也是正因如此,我们的解放军才有这样一项规定:不得吃老百姓家的粮食,不准用老百姓家的东西。
解放战争打到上海的时候,解放军并没有选择住进老百姓家里,而是选择露宿街头,只有极少数重伤人员,寄住在了上海市民家中,但临走前,也会帮助居民打扫完家里才会离开。
正因如此解放军才会受到爱戴,在人民的支持下,相继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毛主席稍作思考,随后再次发出慨叹:“谁要撼我们解放军,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图丨解放军
救助岳家后人
1952年,毛主席收到了一封信,来信者自称岳家后人,信件内容颇具文人色彩,令毛主席席十分动容。
来信者便是岳昌烈,是岳飞的二十七世孙,此人出生于1889年,是清末的一个秀才,奈何参加殿试的时候,正值科举考试废除,此生便再也无缘科举考试。
但作为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代,出自书香门第的他,又怎能心甘情愿。
他先后在浙江绍兴、湖州和嘉兴一带教书,可惜因为脾气古怪总跟同事闹别扭,所以不管在哪个地方都干不了多久,总是换地方,终于在正值中年的时候失了业。
但岳家后人都很有气节,岳昌烈失了业之后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很乐观地认为这下终于可以安心看书了,他搬到了桐乡县的一个弄堂里,独自一人生活。
图丨失业
虽然屋中家当不多,但无论如何岳昌烈都会坚持读书,他读书的情感,可以说是用”执着“来形容,虽然为了生计,家中财产已悉数变卖,唯独那书箱不曾变卖一本。
岳昌烈一有空闲,就一定会到附近的茶馆借光读书,读到兴起之时更不忘大声朗读,旁若无人,时间一久大家便给他起了个外号:书呆子。
即便时不时地吃不饱,冬天的时候也穿不暖,但这些对于岳昌烈而言都不算问题——能读书,余下的财产,足够保证他度过战乱年代,这就足够了。
转眼间我国迎来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此时岳昌烈已经年近六旬,社会已然发展,这样下去恐怕会饿死。
1951年,万般无奈之下,岳昌烈给毛主席写去了求助信,希望能够以岳飞后人的身份,向毛主席求得接济。
图丨读书
但是时间很不凑巧,这一年毛主席正忙于朝鲜战争的问题,加之新中国的各种外务在身,实在是分身乏术,这第一封求助信就在这忙碌之中,尘封在了毛主席的信箱。
岳昌烈虽然是个“书呆子”,但也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之辈,岳昌烈深知毛主席的忙碌,于是熬到了第二年。
1952年,岳昌烈再次致信毛主席,重提去年旧信一事,并再次向毛主席请求援助,这一年毛主席巡查全国,正好路过岳飞的故居河南汤阴县。
毛主席与同行各位谈论岳飞的丰功伟绩时,有人向毛主席说到:“岳家后人皆为忠义之士。”一句话十分令毛主席感动,随即相关报道,也引起了群众对岳家后人现状的关注。
图丨毛主席
正当此时,岳昌烈的第二封信也送到了毛主席的手中,岳昌烈文笔高超辞藻华丽,情感之真挚,令毛主席不得不为之动容,毛主席大笔一挥,写下一句批语:此人可酌情救济。
随即这封信从中央下传到了桐乡县,桐乡县政府根据中央的批示,找到了岳昌烈,并向其提供了援助物资。
同时桐乡县政府,发现岳昌烈文学素养了得,于是又为岳昌烈提供了一份工作——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的馆员,专门负责古籍的汇编和撰写回忆录。
就这样岳昌烈不仅得到了援助,同时也有了工作保障,不会再次返贫。
图丨文史研究馆
西湖旧话与岳王庙
时间来到1954年,此时自访问苏联已过去了三年,这一年我国开始着手准备起草宪法,作为我国的第一部宪法,它的地位尤为重要。
毛主席下了飞机,去往歇脚处的时候,途径西湖,早闻西湖美景极富盛名,毛主席便要求司机在此处停车,他与同行的时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一同下车欣赏美景。
毛主席环顾了一下四周,表情变得严肃了起来,但当时谁也没有注意到,就这样众人再次乘了车赶往歇脚处。
1955年清明节前夕,宪法的修订工作刚刚结束,毛主席叫来了秘书,让他又去叫来了王芳。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吧。”王芳刚进屋,毛主席点了烟斗,一脸严肃但又不紧不慢地说道。
图丨西湖
王芳思索了一下,想起了去年毛主席在西湖旁边的事,毛主席继续说道:“你可知西湖边上有多少坟墓?”
“有很多。”
“大都是些什么人?”毛主席对西湖边上众多的坟墓很是上心,便又多问了一些。
“大都是些达官显贵,生前赚足了家当,找人安排死后埋葬到了西湖边上。”王芳作为浙江省的公安厅厅长,对这些事也算是有所了解。
毛主席稍加思索,随后又对王芳说道:“‘以身殉国,何事不敢为’这句话,你可知是谁说的?”
“是岳飞说的,我过来时正好路过岳王庙。”王芳不假思索地接过了话,到这里王芳也差不多知道毛主席的意思了。
图丨毛主席和王芳
毛主席继续说道:“这些达官显贵生前享尽了荣华富贵,死后还要占上人民的一块土地,前来欣赏西湖美景的人,也会被这些人坏了兴致。”
“把那些墓都迁走吧,这些人已经体验过好日子了,这回也让他们体验体验集体生活嘛!”
“那岳飞的墓呢?”岳飞被杀害于风波亭后,尸骨被埋葬在了西湖边上,那些达官显贵的墓正好就在岳飞墓的旁边,可见当年的达官显贵不仅讲究排场,还要妄想与民族英雄比肩。
“岳飞墓就留在那里吧。”毛主席抽完了烟敲了敲烟斗,随即又向王芳问到:“岳飞的《满江红》你可会背?”
作为知识分子,中学阶段就熟背的诗,王芳自然是会的,朗诵到一半时,毛主席来了兴致,也同王芳朗诵了起来。
图丨岳飞的《满江红》
朗诵结束,毛主席沉浸在余韵中久久不能停歇,沉默了一阵后,毛主席对王芳说道:清明节的时候,在岳王庙前供奉上两个花圈,无需署名,买花圈的钱从我的稿费里扣。
清明节当天,民众们发现岳王庙中,出现了几个制作精美的花圈,但是没有署名,这引起了民众的遐想。
与此同时西湖边上的众多坟墓,也依照毛主席的指示,悉数迁走,西湖边恢复了古时的风光,来往的人也更加络绎不绝。
或许这就是古今英雄的心灵交流,超越了时空的精神共鸣。
图丨岳飞墓
结语
无论是千年以前还是战乱的近代,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古时岳飞面对金国几十万铁骑,在大宋节节败退的节骨眼上,岳飞组织起了岳家军十万精锐,以十万人之力御敌百万。
正是有着这些拥有民族气节之人,中华民族才能独立,中国才能崛起,并以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继续培养着下一代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