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中国地图会发现,黄河如同一个巨大的“几”字,从青藏高原星宿海出发自西向东,几经辗转奔腾入渤海。其中,几字形的右侧,自北至南在黄土高原流过,分出了两个省份,西为陕西省,东为山西省,两省恰好以黄河为界。通过地图我们也可以发现,在黄河流经的所有地区,唯独山西和陕西是以黄河为界的,而其它省份大多都是跨河而治,那么,晋陕之间的这段黄河有何魔力得以分开两省呢?两省之间又有多少渡口,有哪些联系和纠葛?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的东西两部,西部在后套平原受阴山山脉阻隔向东流,到了前套平原受到吕梁山的阻挡后急转向南,硬生生在晋陕黄土高原撕裂开一个大峡谷,就是晋陕大峡谷。
晋陕大峡谷
晋陕大峡谷北起内蒙古托克托县,南达山西河津市禹门口,全长约726公里。在这条大峡谷内,黄河一路南下势不可挡,一直冲到关中平原,这才被华山拦截东去入海。
而随着黄河在黄土层上不断地冲刷和切割,峡谷也变得越来越高深和宽阔,成为一条天然鸿沟。晋陕大峡谷谷深多在100米以上,均宽200到400米,河流在谷内奔流翻腾,形成了一系列壮丽的景观。
比如黄河流入山西的第一站,长城在这里和黄河交会,在湾边还有还有堡垒老牛湾堡。再往南在山西永和县和陕西延川县之间有乾坤湾。S形的大转弯,犹如一幅天然太极图。再往南就是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了。在这里,黄河河道陡然收窄,被挤压的黄河水喷涌而出,涛声震天。
由此可见,峡谷,黄河水,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阻碍了晋陕之间的交流,而且,黄河由于水流量小,泥沙含量大,流经地区水文复杂,特别是壶口瀑布段,使得通航能力极低,流域一带又是贫瘠的黄土高原,所以黄河流域两岸远不像长江那样往来频繁,就自然成为行政区划的分野。
当然,在黄河冲出深厚的黄土区,在龙门进入平原地带后,就变得舒缓了起来,而两岸的交流也开始变得频繁。从地图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关中平原和运城盆地原本是一体的,被黄河硬生生切割开来,但两岸人民的交流和融合却从未停止。比如运城地区人们的口音就颇似老陕,就连吃的饭都是浓浓的陕西味儿,满大街的羊肉泡馍、臊子面,秦晋之好,在运城这个城市体现的淋漓尽致。
说起晋陕之间的交流,要跨越黄河,最少不了的当然是渡口,从古至今比较著名的就有十数个渡口,比如老牛湾古渡、西口古渡、碛口渡、黑峪口渡、坪上渡口、军渡渡口、孟门渡、禹门渡、吴王渡、蒲津渡、风陵渡等等。渡口有了,与之相伴的则是特殊的渡口文明产生了。
西口渡位于黄河东岸北部,在山西河曲县和内长城之外,西靠内蒙古东对山西。过去贫困的河曲人去内蒙河套地区谋生,造就了西口文化,北宋之后作为边陲之地,成为和西夏、辽国、契丹进行贸易活动的重要渡口。西口古渡繁荣时南北客商,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辉煌至极,如今的西口渡繁荣不再,但是作为历史的见证也别有风貌。
碛口渡
顺流而下,来到有“黄河第一镇”之称的碛口渡,碛口渡位于山西临县,西边隔黄河与陕西吴堡县相望,碛口渡在清朝乾隆之前就有木船摆渡,但是少有居民定居,随着走西口的晋商繁荣,这里逐渐成为连通西北华北最大的水陆运转码头。
继续往南,过了著名的孟门渡,黄河出了秦晋大峡谷直泻而下到了龙门渡,也叫禹门渡,位于山西河津县,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劈开龙门,留下了鱼跃龙门化成龙的美谈。
龙门渡是黄河古道南段的大型河港,它北通陕甘内蒙,东达河南,西至陕西。早在春秋秦晋之好的年代,秦穆公就从龙门运送粮食接济晋国。禹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很适宜农作物生长,唐朝时就建立了“龙门仓”。到了清末龙门码头粮食吞吐量每年500吨以上,民国时期煤炭的吞吐量就有4万吨。
龙门渡
龙门渡地处秦晋交界四通八达,更是通往大西北的咽喉要塞,再加上水流湍急,有龙门天堑之称,因此在军事上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隋末唐初李渊西渡龙门夺取关中,明朝末年李自成更是率领起义军从龙门东渡黄河,打通入京之路。
过了龙门渡,黄河继续向南就是蒲津古渡。蒲津渡是古代长安去往山西太原最便捷的一个渡口。在渡口上建有黄河浮桥,两岸往来络绎不绝,在唐朝时达到鼎盛。渡口边有著名的鹳雀楼。浮桥后毁于战火,随着黄河泛滥,蒲津古渡被淹没。
再往南黄河继续南流,到陕西华(hua四声)阴开始向东,此处形成黄河大曲,有渡口曰风陵,“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这里是《神雕侠侣》中郭襄初遇杨过的地方。
风陵渡地处秦晋豫三省要津,也是秦国给晋国送粮的渡口,秦输晋粟就是说的这里。风陵渡的传说远古时期就有了,黄帝大战蚩尤之时天降大雾,风后造出指南车帮助黄帝脱困,风后死后葬于此处,因此叫风陵。古往今来,风陵渡一直是秦晋两地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渡口。
风陵渡
万里黄河万里长,万里长的黄河究竟有多少渡口没人说得清,仅仅是秦晋黄河古道就不计其数,尽管一条河把晋陕分成了两个省,但是这些渡口盘活了黄河,沟通了两岸人民,黄河反倒成了秦晋之好的联系纽带,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来源:云赏黄河 行走山西
原标题:陕晋之间有多少黄河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