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烈士纪念日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今年9月30日是第9个“烈士纪念日”。
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奠基。历经岁月洗礼,“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愈加熠熠生辉,镌刻着中华民族对先烈的敬仰。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各地都要举行公祭活动,以国家之名义,缅怀英烈、致敬英雄。
曾记得,2021年9月30日,我作为退役老兵代表来到铜陵烈士陵园,参加铜陵市第8个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这天上午,铜陵烈士陵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来自全市各条战线的代表伫立在笠帽山烈士纪念塔前,神情庄重,严肃认真,向烈士默哀致敬、敬献花篮,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祭奠革命先烈的不朽英魂,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随后,全体人员依序沿烈士纪念塔绕场一圈,向烈士纪念塔敬献鲜花并驻足瞻仰。

铜陵,是安徽皖南地区较早出现革命火种的红色热土。1931年1月,凌霄等人在义安区西联镇钱湾村成立中共铜陵特别支部,这是当年铜陵地区最早成立的地下党组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铜陵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铜陵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长期在敌强我弱的状态下坚持斗争。从1938年新四军进驻铜陵抗战开始,铜陵老区就是皖江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皖南事变中,铜陵党组织掩护突围新四军穿越封锁、渡过长江;在日、伪、顽重重包围中,坚持武装斗争,并保证了江南地区和江北新四军七师联络畅通;在解放战争期间,铜陵党组织和地下工作者积极参与渡江侦察,完成配合解放军渡江作战任务,为整个渡江战役的全面胜利和全中国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铜陵便以“江南解放第一城”和“渡江第一船登陆点”的独特殊荣永载共和国的史册。据史料记载:铜陵仅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在此英勇牺牲的烈士就有800余名,铜陵烈士陵园有一处“铜陵烈士英名墙”,记录着1605名铜陵籍和在铜陵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名字。

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人为振兴中华、建设铜陵而奋斗,原铜陵县委、县政府于1958年在笠帽山顶建成烈士纪念塔,定名为铜陵烈士塔,是铜陵地区革命先烈的集体象征。1992年10月,原县委、县政府对塔身进行了维护保养,加强了烈士塔周围的绿化工作。2006年,原县委、县政府再次对烈士塔进行整体修缮,还修建了1000平方米的纪念广场和一条长约340米的上山水泥路。烈士塔为钢筋水泥质地,塔高30米,塔系三层正方形实心建筑,东、南、西、北四周分别刻有“光明日月”“气壮山河”“永垂不朽”“万古长青”十六个大字。每年清明节前后,铜陵市、区各部门、单位、学校,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到此拜谒凭吊,缅怀革命先烈,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向往明天。
显然,每年的公祭活动,都是一次党史、军史的再教育,都是一次英烈精神力量的鼓舞,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今天,是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疑,缅怀英烈、致敬英雄,蕴藏着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无论是革命领袖、英模人物还是普通的奋斗者,他们都把自己的一切无所畏惧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因而,国家选择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这既是对鸦片战争以来为民族独立、祖国富强、人民自由幸福而前仆后继的人民英雄的永远铭记,又是对人民共和国历史的郑重回眸,更是对千千万万牺牲烈士的庄严承诺,彰显“吃水不忘挖井人”、国庆不忘祭先烈的革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英雄、敬仰先烈。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无不凝结着无数先贤和英烈的奉献付出乃至巨大牺牲。”由此可见,对革命英烈的态度,最能检验一个国家的价值观。
从国民情感到国家责任,我们追寻的是一个个英烈精神,是触摸国家的沧桑历史。通过纪念英烈,缅怀英烈,旨在让我们的国民更加牢牢地凝聚在一起,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具有旺盛的凝聚力。因为,一个永远不会忘记英烈的民族,一个真正敢于表达真实情感的国家,必定是更有希望,必定是更能赢得尊重!不言而喻,我国设立烈士纪念日,充分表达的是我们国家及其人民对英烈的崇敬,宣传、组织、引领、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十分鲜明。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9月30日,在这个永远值得国民铭记于心的日子里,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并一同致敬英烈,在英烈精神的鼓舞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前行在第二个百年新的征途上。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第9个“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笔者仅以此文,向为新中国建立和发展为之奋斗献身的英烈致敬!向1605名铜陵籍和在铜陵牺牲的革命烈士致敬!
作者:詹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