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造反时为什么非要抢玉玺,就不能自己另做一个吗?

2022年09月27日12:08:39 历史 1281

影视剧中常有乱臣贼子夺玉玺、抢皇权的桥段,大家为何要拼个你死我活,抢夺这四四方方的玉石,依照样式再做一个不行吗?

古人造反时为什么非要抢玉玺,就不能自己另做一个吗? - 天天要闻

玉玺争夺的根本是其皇权的象征

在现代,发布公告、开具证明时,都需要盖上公章来证明其合法性,而这一举措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实施了。

古时帝王发号施令、批阅奏折、传达旨意时都需要以印佐证其真实性,而这个“印章”就被称之为“玉玺”

据说,最初开始使用“玉玺”的人,是中国历史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他规定当时皇权所用的印章称为“玺”,而臣子、平民用的印章为“印”

古人造反时为什么非要抢玉玺,就不能自己另做一个吗? - 天天要闻

用一枚印章,就能体现出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皇权,秦始皇将权力全部集中于中央,聚集在自己手中,说明秦始皇在各方面,都在不断完善中央集权制度

而玉玺传世以来,就有这样的说法,没有玉玺印章的帝王诏书,是不能够号令天下的,没有印章的文书也是无法执行的,这是自秦汉以来传下的规章制度。

世人皆认为玉玺乃皇权的象征,没有玉玺印章的诏书,形同虚设,于是争夺皇权的第一步,就是得到玉玺。

古人造反时为什么非要抢玉玺,就不能自己另做一个吗? - 天天要闻

无论是反叛逆贼攻入皇宫杀皇帝夺天下,还是心机谋臣朝野之中设局,都是对这玉玺虎视眈眈,而正统之下的继位,也是需要通过玉玺的传承,来移交皇权。

代表皇权的玉玺能否仿制

玉玺延续历代,不同时代下,对于“玺”和“印”的使用标准也不一致。

据专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史书《通典》中记载,秦朝之前,都是以黄金玉石做印,印纽通常是龙虎。

而从秦朝开始,皇帝所用的印称为‘玺’,用玉石制成;皇太子和诸王侯们用黄金玺,印纽都是乌龟样式;

公侯王爵使用金章,五品以上官员用银章,五品以下为铜印。

古人造反时为什么非要抢玉玺,就不能自己另做一个吗? - 天天要闻

如此严格的规章制度,一层层无法跨越的鸿沟,等级较低的官员,都无法亲眼见到传闻中的玉玺,更别说进行仿制了。

秦时共有六方玉玺,还有一传说中由“和氏璧”制成的“传国玉玺,印底刻有丞相李斯篆书所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历代皇帝得此玉玺,就是被老天选中继承大宝之人,以至于引起众人抢夺、屡次易主,最终杳无音信。

古人造反时为什么非要抢玉玺,就不能自己另做一个吗? - 天天要闻

但根据记载,秦始皇是曾有一枚玉玺叫“天子玺”,此玺是当时秦始皇命人选取陕西蓝田白玉,宫廷玉匠精心手工雕琢而成,玺上的螭虎印纽被刻得栩栩如生,如此巧夺天工的技艺,世间难再寻。

所以如果要仿制这样一枚玉玺,首先需要全国挑选极为贵重的玉石作为原料,设想当年能出多少这样的材料,并且还有足够多的金钱将其买下。

古人造反时为什么非要抢玉玺,就不能自己另做一个吗? - 天天要闻

就算有钱也有原材料,那这宫廷玉匠可是世代只为帝王服务的,若是私自接活可是死罪一条,而且还是伪造玉玺这样谋反的大事。

退而求其次,寻找民间工匠雕刻玉石,民间工匠没有图纸也无法凭空捏造,而且当时民间会这门手艺的人基本都会被招募进宫,成为宫廷御用的工匠。

古人造反时为什么非要抢玉玺,就不能自己另做一个吗? - 天天要闻

有人会想,既然都已经反叛了,索性就自己重新制造一个玉玺,这个玉玺也同样可以作为皇权的象征。

其实之前的叛贼也同样想过这样的办法,伪造玉玺。但对于中国历朝历代来讲,玉玺就如同传承,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于是才有了“传国玉玺”,因为玉玺就是皇权的象征。

封建王朝最为重要的就是正统与“受命于天”,因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象征,若皇位来历不明,则整个国家都会陷入对于皇室血统不纯的质疑当中。

而王公大臣,也无心听从这样来历的人的命令,最终会导致整个王朝都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理。

古人造反时为什么非要抢玉玺,就不能自己另做一个吗? - 天天要闻

比如清代的雍正皇帝就被传说其帝位来之不明,因为当时正值九龙夺嫡而胜利者自然就是坐上王位之人,于是流言蜚语四起,都传雍正是趁着先帝病重,私自篡改立嗣遗诏,谋取皇位的。

所以雍正为了彻底清除这些舆论,亲手将自己的血缘兄弟幽禁,将反抗他的大臣都处决,然后强行压制舆论。

古人造反时为什么非要抢玉玺,就不能自己另做一个吗? - 天天要闻

虽然最后世人不敢说雍正的不是,但其实内心对于雍正登基的质疑,还是一直存在的,不然也不会流传至今。

所以在考虑重新制造玉玺时,会使得民心不稳、大臣不服,这样的王朝是不能够长久的,所以作为皇权象征的玉玺,是不可随意制造的。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34年来逾八万人选择海葬 上海有哪些节地生态葬惠民政策? - 天天要闻

34年来逾八万人选择海葬 上海有哪些节地生态葬惠民政策?

东方网记者项颖知4月3日报道:清明小长假前夕,在市民政局主办下,一场跨越34载的致敬仪式今天下午在上海滨海古园举行,拉开了今年上海海葬文化周的序幕。记者了解到,自1991年首次海葬活动以来,上海已累计护送80247位逝者骨灰撒向大海,服务家庭超31万户,成为全国海葬数量最多、服务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为纪念丈夫来...
AI技术重现音容:向秀丽烈士后人与奶奶“跨时空对话” - 天天要闻

AI技术重现音容:向秀丽烈士后人与奶奶“跨时空对话”

中新网广州4月3日电 (蔡敏婕 刘馨龄)清明时节,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银河广场,松柏苍翠,木棉花火炬熊熊燃烧,气氛庄严肃穆。 广州市民政局3日举行“英雄花开英雄城”缅怀先烈·致敬英雄——2025年清明祭英烈活动。社会各界来到烈士陵园,通过向烈士墓献花、参观烈士纪念馆等形式,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广州举行202...
吉林省举行纪念杨靖宇烈士公祭仪式 - 天天要闻

吉林省举行纪念杨靖宇烈士公祭仪式

中新网通化4月3日电 (李彦国 高龙安)吉林省纪念杨靖宇烈士公祭仪式3日在通化市举行,700多名各界代表向杨靖宇烈士、东北抗联英烈以及所有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和国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致敬。 清明节前夕,杨靖宇烈士陵园松柏苍翠、庄严肃穆,各界代表手持鲜花、列成方阵。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戎装铜像屹立在陵园正中...
山西这座城市2600年没有改过名,只为纪念一位千古先贤和一个正在被遗忘的节日 - 天天要闻

山西这座城市2600年没有改过名,只为纪念一位千古先贤和一个正在被遗忘的节日

节气童谣《清明》作词:李姝 作曲:邹頔童声合唱:深空少年合唱团三月三,天气新,上巳祓禊祈平安。摇春光,荡秋千,荡走百病笑开颜。寒食节,蒸寒燕。飞向云端彩虹现。插春柳,思亲人,全家团圆是美满。中国人一向有慎终追远的传统,一年中除了清明节,还会在中元节、寒衣节、冬至、除夕等节日里虔诚地祭奠祖先。每一个祭祖...
清明节传统禁忌知多少? - 天天要闻

清明节传统禁忌知多少?

清明节溯源传统,铭记禁忌。清明节溯源传统,铭记谨记。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背后藏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文化。租传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饥寒交迫,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汤给他喝。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却忘了介子推的功劳。等想起时,介
阳泉市郊区河底小学少先队员清明节祭扫 传承红色基因 - 天天要闻

阳泉市郊区河底小学少先队员清明节祭扫 传承红色基因

山西青年报记者孟存田 通讯员张琪 为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在清明节来临之际,4月3日上午,阳泉市郊区河底小学部分师生前往郊区河底镇河底村革命烈士墓碑前,开展“红色耀三晋,青年永传承”主题清明节祭扫活动,少先队员们通过敬献花束、集体默哀
黑龙江一县发现侵华日军遗留炮弹 - 天天要闻

黑龙江一县发现侵华日军遗留炮弹

新华社哈尔滨4月3日电(记者王君宝)近日,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普查队在推进孙吴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和文物安全巡查工作时,发现一枚侵华日军遗留炮弹。“在普查中,工作人员来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孙吴镇侵华日军地下隐蔽部,在文物本体西北侧发现了这枚炮弹,经过现场勘查初步分析,此炮弹为侵华日军遗留。”孙吴县文物保...
英烈纵无名,山河永不忘! - 天天要闻

英烈纵无名,山河永不忘!

19490826349、19490826350、19490826351……墓碑上这一串串数字背后都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76年前,兰州战役烽火熊熊解放大西北的关键一役,许多战士血洒兰州474位烈士长眠于兰州市烈士陵园名字被岁月隐没,生命却融入山河大地兰州市烈士陵园华林坪革命烈士纪念塔航拍照片。新华社记者 多蕾 摄苍松翠柏簇拥一颗颗深埋黄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