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这个在文坛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其背后却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奋斗历程。原名凌解放的他,自小就与常人有着不同的成长轨迹。中小学时期,他几次留级,仿佛学习对他来说总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坎。小学留一级,初中再留一级,高中还是留了一级,直到21岁那年,他才终于高中毕业。
1968年,二月河参军入伍,被分配到了工程兵部队。在那里,他干了整整10年的开山打洞工作。这是一项极其艰苦的任务,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力。然而,二月河却在这段军旅生涯中,锻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转业后,他回到了河南南阳,成为了一名干部。但这种生活,对他来说却如同枷锁一般,他对仕途了无兴趣。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转机。二月河对《红楼梦》有着强烈的兴趣,这份兴趣引领他结识了著名的红学家冯其庸。冯其庸的鼓励,如同春风化雨,让二月河心中那颗创作的种子开始萌芽。他决定开始创作描写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小说,这就是后来名震文坛的“落霞三部曲”。
落霞三部曲
说起二月河的写作生涯,那可真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历程。人们常用“头悬梁,锥刺股”来形容读书人的勤奋,而二月河则在此基础上,还加上了一条“烟烧腕”。每当晚上写作困了时,他就会拿起烟头,狠狠地烫一下自己的手腕,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驱赶困意。
当时家里穷得叮当响,用不起电扇。夏天太热,他就想了个办法,拿一桶水放在桌下,写作时把脚搁在水桶里,这样既能挡住蚊子,又能降温驱暑。有时候实在太困了,他甚至会用冷水浇头,让自己清醒过来。而到了冬天,写作时的条件就更加艰苦了。寒风刺骨,墨水都能结成冰。困意来袭时,他就点燃一支香,让香烛腾起的烟雾把自己熏醒,继续投入到写作中。
《康熙大帝》是二月河的开山之作,为了这部作品,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当时他天天熬通宵,晚上10点开始写作,一直写到凌晨3点才睡觉。早晨7点半,天还蒙蒙亮,他就起床点煤炉子煮粥。煮完粥后,他骑着自行车买个烧饼吃,然后就匆匆赶到单位上班。晚饭后,他只能睡两个小时,到晚上10点再起来继续写作。“一天三睡三起,我的时间都是偷来的。”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写作生活。
《康熙大帝》
二月河说:“封建社会经历过辉煌璀璨,却也存在落后与腐朽。在落霞之后,迎来的必是曙光。”他强调,以史为鉴,要看清楚哪些文明要坚持继承,哪些要坚决摒弃。
对于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二月河给予了更多的正面笔墨。他认为,凡是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对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等做出贡献的,都要记为政绩,都要写。不能因为一个人犯了错误就抹杀他的政绩。他特别提到康熙皇帝在稻谷种植、数学理论、修订史书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贡献,还拓展了中国的疆域,并绘制了中国第一张地图。
然而,二月河也指出,康熙的思想意识还不够开放。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康熙皇帝曾经开放“海禁政策”20年,开始搞对外贸易。但之后又停止了这一政策,就像是中国的潘多拉一样。二月河形象地说:“康熙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宝盒,只看到里面装满了战争、祸害、灾难和瘟疫等。之后他就把宝盒合上了,也就把光明和希望盖在了盒子里。”
《康熙大帝》这部鸿篇巨制,共计4卷:“夺宫”、“惊风密雨”、“玉宇呈祥”与“乱起萧墙”,洋洋洒洒211章,生动描绘了开辟“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那不同凡响的一生。二月河笔下的《康熙大帝》,不仅是一部极具特色的历史帝王人物传记小说,更是一部深刻挖掘人物内心、展现历史风云变幻的文学佳作。
这部小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康熙等几个主要人物的精心塑造,以及由这些人物所贯穿的扣人心弦。康熙,这位八岁登基的少年天子,十六岁便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铲除了政治对手权臣鳌拜,十九岁又力排众议清除了三藩的威胁,不到三十岁就力主收复台湾,此后更是三次亲征边疆,六次南巡体察民情,个人功业彪炳史册。
在创作《康熙大帝》时,二月河曾面临过不少挑战。有编辑建议他应该把康熙的阴险、毒辣、虚伪、残忍等负面特质写出来,以增加小说的冲突性和看点。然而,二月河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没有采纳这一建议。他认为,康熙大帝统一了国家,团结了各族人民,是一位伟大的皇帝,而不是用来批判封建制度的工具。
《雍正皇帝》
如果说《康熙大帝》是二月河破除偏见、还原历史真实的一次尝试,那么《雍正皇帝》则是他彻底塑造形象、打破禁锢的力作。在《雍正皇帝》出版之前,雍正的“社会形象”可谓恶劣至极:暴虐杀戮、冷酷无情、逼死生母、残杀兄弟,甚至野史中还宣扬暴君雍正被女侠吕四娘割了头。这些传言和误解,让雍正的形象在民间变得扭曲和丑化。
然而,二月河并未轻信这些传言,他深知历史需要被正视,真相需要被还原。于是,他大量涉猎清人笔记和故宫档案史料,深入挖掘雍正皇帝的生平和政绩。他发现,雍正在位13年来,勤政程度大大超越历史上诸多皇帝。他平均每天只睡4个小时,一年之中只有元旦、冬至、生日才会休息,却留下了一千多万言的政务批语和谕旨。这些批语和谕旨,不仅体现了雍正对政务的兢兢业业和一丝不苟,更展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发展的深远谋划。
通过深入研究和细致描绘,二月河得出了自己的结论:雍正是一位历史上少有的勤政、正直、善良、公正的皇帝,他体恤为民,心系天下。在《雍正皇帝》这部小说中,二月河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情节,展现了雍正皇帝的复杂性格和伟大功绩。他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传言中的雍正,一个为了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皇帝。这部小说的成功,不仅让二月河的文学事业再创新高,更让雍正皇帝的形象在民间得到了正名和尊重。
我在揭露专制,不是在美化皇帝
具体到人物塑造上,二月河对康、雍、干三位皇帝既肯定又否定。他承认这三位皇帝在政治才能和道德感化力量方面的卓越表现,如康熙如何智擒鳌拜、平定三藩,雍正如何力排众议、坚持改革等,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但同时,他也指出了他们在搞权谋、文字狱、专横排外、封闭、保守等方面的责任。姚雪垠曾批评二月河歌颂帝王将相,对此他回应:“有人说我是歌颂皇帝,其实我不是在歌颂皇权,而是在揭露专制,不是在美化皇帝。”
读过“落霞三部曲”的人,都会深刻感受到二月河笔下的清代三帝,绝非简单的历史翻版或野史戏说。他笔下的帝王形象,是基于深入的历史研究和真实的文献记载而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历史上的大事件构成了全部叙事的骨干,二月河对实录等文献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确保在涉及三个皇帝的重大事件上坚持言必有据。
比如,《雍正皇帝》开篇对扬州的描写,就生动展现了这座江南名城的美丽风光和独特韵味:“虹桥这地方,面湖临河,西邻‘长堤春柳’,东迎‘荷浦薰风’,虹桥阁、曙光楼、来薰堂、海云龛……诸多胜地横亘其间,粉墙碧瓦掩映竹树,天风云影山色湖光,只须一叶扁舟便览之无余。原是维扬北郊第一佳丽之地,这自然风光粉黛不施乃天生其美,就勾得离乡游子、骚人迁客到此一扫胸中积垢块垒,流连忘返。”这段描写不仅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扬州的美丽和魅力,也体现了二月河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和生动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