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这座城市2600年没有改过名,只为纪念一位千古先贤和一个正在被遗忘的节日

2025年04月03日20:50:20 历史 6506

节气童谣《清明》

作词:李姝 作曲:邹頔

童声合唱:深空少年合唱团

三月三,天气新,

上巳祓禊祈平安。

摇春光,荡秋千,

荡走百病笑开颜。

寒食节,蒸寒燕。

飞向云端彩虹现。

插春柳,思亲人,

全家团圆是美满。

中国人一向有慎终追远的传统,一年中除了清明节,还会在中元节、寒衣节、冬至、除夕等节日里虔诚地祭奠祖先。

每一个祭祖节日的存在,都是为了让我们不要遗忘先人。

但在时代的演变中,有一个曾是我国民间第一祭日的传统节日,正在被逐渐遗忘。

它就是寒食节,唯一一个以饮食命名的传统节日。

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二天,导致很多人认为寒食节只是清明节的前奏,但它背后代表的意义,远没有这么简单。

山西这座城市2600年没有改过名,只为纪念一位千古先贤和一个正在被遗忘的节日 - 天天要闻

对于山西介休人来说,人们在寒食节这天,还保留着禁烟火,只吃冷食的习俗。相较于传统的清明节祭祀方式,这里的仪式感更为庄重、肃清。

01

清明节和寒食节并不是同一个节日

很多人分不清清明节和寒食节,认为这不就是同一个节日吗?

其实不然。

清明节大概源于周代,距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是一关键的节气,天气渐暖,适宜春耕春种,所以出现“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俗谚语。

而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名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山西这座城市2600年没有改过名,只为纪念一位千古先贤和一个正在被遗忘的节日 - 天天要闻

介子推与其母亲雕像 图源/介休市委宣传部

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详尽地阐述了介子推与寒食节渊源: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后母骊姬的逼迫下被迫流亡。介子推一直伴随重耳左右,甚至在危难之时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给重耳熬汤喝。

在外流亡十九年后,重耳回到晋国继位。

论功封赏功臣时,介子推却被晋文公重耳遗忘,然而介子推并未与之争辩,选择背着母亲到绵山上隐居。待晋文公醒悟,带人前往绵山寻找,本想通过放火烧山引出介子推母子,不料却将他们活活烧死。

传说介子推被焚的那天正是清明前一日,晋文公为纪念他下令将“绵山”改称为“介山”,还下令家家户户不能生火,只能吃冷的食物,由此形成了中国节日民俗中的一个重要节俗——寒食节。

绵山脚下,山西介休,也因介子推休逝于此而得名。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间相近,习俗也相较一致的清明节与寒食节渐渐融合,寒食变成清明的别名,被人们当作同一个节日来对待。

而作为寒食节的发源地,山西介休也被称为“清明寒食之源”。

山西这座城市2600年没有改过名,只为纪念一位千古先贤和一个正在被遗忘的节日 - 天天要闻

清明寒食之源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素材库

02

在介休,体验舌尖上的寒食节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南依太岳、北临汾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城。

历史上,介休曾先后出现了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所以,介休也素有“三贤故里”之称。

山西这座城市2600年没有改过名,只为纪念一位千古先贤和一个正在被遗忘的节日 - 天天要闻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底图来源/天地图www.tianditu.gov.cn

在介休,与寒食节有关的传统和习俗被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下来。

节日期间的活动尤为丰富:禁火、祭祀、冷食、戴柳、踏青、植青、荡秋千、拔河、赏花等活动,民间还曾将寒食节列为第一大祭日。

吃“寒食”,是寒食节最重要的习俗。

虽然不让生火,但在灵巧的介休人手中,凭借朴素的食材也能变幻出丰富多样的“寒食”。

寒食节要准备的“寒食”分食品和供品。

寒食食品主要包括有寒食粥、寒食饼、寒食面、寒食浆、饧及各种入口清爽的凉拌菜等;寒食供品有蛇盘兔、面燕、枣饼、细稞、神餤等。

山西这座城市2600年没有改过名,只为纪念一位千古先贤和一个正在被遗忘的节日 - 天天要闻

丰富的寒食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

食品中,最常见的是寒食粥,通常以大麦和麦芽糖熬制所成。

另外还有桃花粥、梅花粥、杨花粥、杏酪等,在古人眼里,万花皆可成菜饮,以鲜花入粥,是美食,也是雅趣。

在介休最常见的寒食饼就是子推蒸饼,俗称蒸饼。

子推蒸饼一般用白面做成,在擀面的过程中,会加入猪油、大葱、椒粉、胡萝卜等配料,经过折叠、压形后上锅蒸制,成品有点类似我们常吃的花卷。

再配以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饮料,满满一桌寒食细数下来有二十几种。

人们在寒食节这一天吃这些冷的食物,以此来传承介子推“忠孝清烈”的崇高品格和传统道德文化。

山西这座城市2600年没有改过名,只为纪念一位千古先贤和一个正在被遗忘的节日 - 天天要闻

丰富的寒食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

寒食供品就更丰富了,人们通常会提前准备,主要以各种造型的面塑为主,例如蛇盘兔、面燕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要属蛇盘兔,这是一个兔子被蛇盘绕造型的面塑。

对于介休当地民众而言,蛇盘兔有两种内涵:一是兔子被蛇保护着,象征介子推在绵山上保护母亲的样子;二是蛇就是地上的龙,蛇盘兔象征介子推保护着晋文公。

无论是“忠”还是“孝”的解读,都饱含着介休民众对介子推高尚品德的认同及传承。

山西这座城市2600年没有改过名,只为纪念一位千古先贤和一个正在被遗忘的节日 - 天天要闻

蛇盘兔 图源/介休市委宣传部

在介休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民间谚语:“蛇盘兔,必定富”。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尽孝尽忠,那么他必将得到神灵、祖先的庇佑,在日后成为生活幸福富裕之人。

因其象征的美好寓意,如今在介休当地婚礼、成人礼等民俗仪式中,也会蒸制蛇盘兔来表达对受礼者的祝福。

山西这座城市2600年没有改过名,只为纪念一位千古先贤和一个正在被遗忘的节日 - 天天要闻

蛇盘兔等还会用作婚庆面塑 图源/介休市委宣传部

面燕,也称“子推燕”。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

在介休方言中“燕燕”与“念念”同音,故当地百姓就以“燕燕”为其命名。

面燕一般蒸熟后会用柳条串起来,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或者作为扫墓时的供品,以此来寄托对千古先贤介子推的深切怀念之情。

山西这座城市2600年没有改过名,只为纪念一位千古先贤和一个正在被遗忘的节日 - 天天要闻

面燕 图源/介休市委宣传部

还有用面团捏制成的各种飞鸟走兽,瓜果花卉等,提前蒸熟后再着色,组装成各色造型百态的供品。

这些供品,是介休人在传承介子推“忠孝清烈”的崇高品格和传统道德文化的同时,也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1年5月,介休寒食清明习俗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山西这座城市2600年没有改过名,只为纪念一位千古先贤和一个正在被遗忘的节日 - 天天要闻

寒食供品 图源/介休市委宣传部

03

二十四节气童谣之清明

四月的春风裹挟着细雨轻轻掠过,生命的生长与思念的延续在大地上悄然交汇。

人们在这一时节踏青赏花、插柳祈福,水滨洗濯、祓除不详,与自然共舞、与先祖对话。清明是对逝者的追思,也是对新生的迎接。

怀着对先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的热爱,在田野间漫步,在春和景明的日子里歌唱,用最真诚的心与自然万物连接、共鸣。

邹頔,节气童谣《清明》的创作者,她是超级乡村研究所在机缘巧合下结识的一位青年音乐家。

山西这座城市2600年没有改过名,只为纪念一位千古先贤和一个正在被遗忘的节日 - 天天要闻

作为二十四节气生活方式的直接受益者,邹頔想到了做这样一套献给孩子和家长的中国传统节气文化音乐作品。

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又有六个节气,每个节气里又分三候,关于每一候的变化,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但是通过唱唱歌谣,就能顺带记住这些自然的变化,一举多得。

《节气童谣》中的每一首童谣形式多样、清雅诙谐、朗朗上口,充满童趣与故事性。通过感受春的萌动、夏的热情、秋的丰盈以及冬的静谧,听众将领略到自然之美与心灵之美。

在这首《清明》童谣中,配器主要运用古筝、钢琴,与童声合唱、诵读的形式共同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先祖的美妙互动。

山西这座城市2600年没有改过名,只为纪念一位千古先贤和一个正在被遗忘的节日 - 天天要闻

邹頔和李姝与深空少年合唱团

在录音棚录制现场 图源/邹頔

清明时节,天地间流动的不仅是雨丝与花香,更是一部绵延千年的生命诗篇。童谣《清明》以音符为舟楫,载着童真与哲思,在代际间悄然摆渡。

当稚嫩的童声吟唱起"添新土,祭新枝",古筝的泛音便如祖先的絮语穿透时光,钢琴的和弦恰似春雨润泽新生。这曲调里既有对黄土的虔诚叩拜,也蕴藏着向青空伸展的枝芽。与作词李姝、深空少年合唱团在录音棚

节气不仅是自然轮回的刻度,更是文明传承的密码,让我们在踏青的步履中重拾天人合一的智慧,在追思与期盼的交织里,让文化基因化作永恒的清明。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

[2]《寒食清明习俗多元发展源远流长》

[3]《寒食节:七种习俗,七种禁忌,一定要知道》

[4]《清明寒食节,各地吃什么?看完才知道老祖宗有多讲究》

特别鸣谢:介休市委宣传部

超级乡村研究所往期精彩文章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什么张无忌不能把那么多女孩都娶了? 又不是只能一夫一妻! - 天天要闻

为什么张无忌不能把那么多女孩都娶了? 又不是只能一夫一妻!

是张无忌不肯收吗?是人家不肯被收!张无忌自己想:“这四位姑娘个个对我情深爱重,我如何自处才好?不论我和哪一个成亲,定会大伤其余三人之心。到底在我内心深处,我最爱的是哪一个呢?”因为彷徨难定,于是“只得逃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尽想这些儿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思政“新”讲|文山故里高唱《正气歌》 - 天天要闻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思政“新”讲|文山故里高唱《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清明前夕,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中心小学上百名师生前往爱国英雄文天祥陵园祭奠。带队老师为学生们讲述了文天祥的故事,并鼓励学生学习文天祥以身报国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刻苦学习、掌握本领,为中华民族复兴奉献力量。作者:黄和逊、王永钢、陈启道新华社音...
英烈不朽·青松下的守护者丨黄崖洞下的英烈守护者 - 天天要闻

英烈不朽·青松下的守护者丨黄崖洞下的英烈守护者

在太行山深处的黄崖洞烈士陵园,陵园守墓人80岁的赵乃堂如往常一样,每天清晨都会拿起扫帚和毛巾,开始一天的守护工作。自1991年至今,他已在这片安葬着40多位黄崖洞保卫战烈士遗骸的土地上坚守了整整34年。赵乃堂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曾为八路军运送粮食、打扫战场,参与了黄崖洞保卫战后的烈士安葬工作。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
李渊、李世民与李建成父子三人地府交心对话 - 天天要闻

李渊、李世民与李建成父子三人地府交心对话

李渊:二郎世民…李世民:请称我太宗文皇帝。李渊:你做了皇帝,我也是你爹。李世民:若非你是我爹,你怎会有那般逍遥的太上皇晚年生活,生命的最后几年还留给我三十几个弟弟妹妹!李渊:二郎,这都是做戏,都是你这小子逼朕的!李世民:你我之间,错的是父皇
血染沂蒙的“外国八路”希伯 - 天天要闻

血染沂蒙的“外国八路”希伯

希伯,中译全名汉斯·希伯,笔名亚细亚人,德国人。1897年6月13日出生在原奥匈帝国的克拉科夫,后定居德国,读大学,加入德国共产党。
民国湘西恶匪徐汉章 - 天天要闻

民国湘西恶匪徐汉章

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加上经济落后的原因,湖南湘西地区匪患严重,《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剿匪记》等电视剧里面讲的就是湘西土匪。
跨越千里 湖南河北两地军地携手助左权与母亲“重逢” - 天天要闻

跨越千里 湖南河北两地军地携手助左权与母亲“重逢”

3月21日,左权将军外孙沙峰与当地军地领导、基干民兵共同为左权母亲张氏扫墓。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宗昊 通讯员 丁时伟 报道春寒料峭的3月,一场跨越时空的祭奠在渌水之滨与太行山麓间深情演绎。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左权将军诞辰120周年之际,3月21日至24日,湖南省醴陵市与河北省邯郸市军...
乙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黄陵举行 - 天天要闻

乙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黄陵举行

据央视新闻消息,今天上午,乙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隆重举行。这场公祭大典,吸引了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国各地,以及海外侨胞等各界代表350余人齐聚轩辕殿前。公祭现场庄严肃穆,击鼓鸣钟、唱《黄帝颂》、敬献花篮、恭读祭文……九项仪程庄重而神圣,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对始祖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