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瑞注记:苏联援建的列宁格勒医院——301医院,当时宗旨是军委直属机关医院。座东朝西外科大楼外景。
民国年间,阜成门外人烟稀少,还时不时地有打劫的强盗出没,许多人都不敢单独行走。为了安全,一些去往京西的人常相约在五棵松聚齐,然后搭帮而行,渐渐地“五棵松”就当成地名叫开了。后来,在五棵松的北面形成村落,于是,又有了五棵松村。而“五棵松”这个地方,在北平近代史上,还有着特殊的历史记忆。1937年卢沟桥燃起烽火,随之,日寇占领北京,这里不仅筑起了碉堡,修建了炮楼,还将修建的一条马路命名为“新亚路”。北京解放后,这条路更名为“复兴路”,从天安门西行28里,便可直达到这里。
三○一医院在此兴建,从此成为挚起“五棵松”这个地名的臂膀。因为在建医院之前,五棵松之地还是一片杂草丛生,坟莹遍布的荒滩野陌。而当在这里,建起了救死扶伤的三○一医院的这座医学殿堂之时,五棵松便在偌大的北京城占有了一席之地,也正是三○一医院这所声名之隆的医学殿堂,让人们看到了希望、阳光、生命,才使得“五棵松”这个因树得名之地也如此响亮。
三○一医院,真正的称谓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成立于1953年8月5日。时值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正在激战,共和国的军队刚刚欢度第26个八一建军节,中央军委决定,在五棵松这一乱石荒滩之地,创建一所全军的总医院。
三○一医院的前身是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随着中央军委的一声号令,来自全国全军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带着共和国新生的喜悦,聚集在这里,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在这一年的10月,医院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直属机关医院。
孟昭瑞注记:被任命的301军委直属机关医院院长浦荣钦在开院大会上讲话。
1954年7月,全军部队实行新的番号编制,按其编制,医院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一医院”。“三○一”之名由此而来。由于这三个数字,简单易记,书写便捷,从而得以迅速传播。但由于当时医院承担的特殊任务和医疗保健的特殊对象,又使这所医院染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尽管在1957年6月,中央军委正式命名“三○一医院”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时,人们还是习惯地将“三○一医院”挂在嘴上。
1984年,解放军总医院开始对普通百姓开放,以博大的胸怀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医院的对外开放,更加扩大了知名度,从而使三○一医院的大名传遍神州大地。
1993年,解放军总医院建院40周年,江泽民为医院题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院名。十个醒目大字,高高耸立在医疗大楼上。这十个馏金大字,在西郊机场的飞机航道上,在十几里开外的黑夜里便能看得清清楚楚。虽然如此,人们嘴上还是挂着三○一医院这个称谓,由此可见,三○一医院已深入人心,并且可能还会持续若干年。
……
从1954年开院至今,解放军总医院早已是全军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院,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是国家重要保健基地之一,负责中央、军委和总部的医疗保健工作,承担全军各军区、军兵种疑难病的诊治,同时也医治来自全国各地的地方病人。
从1954年的一栋住院楼和一所门诊,仅6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发展到今天的占地面积41.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92万平方米的高楼林立之地。有医疗用房、生活用房等八个院落,从而撑起了总医院发展的蓝天和广阔空间。
孟照瑞注记:开院当天,301医院所有医务人员与来宾在新盖的东边大楼合影。
从1954年医院编制床位的400张,到今天展开床位4400余张,年门诊量380万人次,年住院收容量超过10万人次,手术量超过5.8万台次,并且每年还以20%的数量递增。这表明,医院从最初的小帆船已发展为一艘名副其实的“医疗航母”,并鸣笛起航在创建现代化研究型医院的征程中。
三○一医院,创造了医学史上的一个神话。
三○一医院,打造了医学史上的一个品牌。
三○一医院,从革命战争年代简陋的野战医院,发展到大型综合型医院,再到建设研究型医院战略性的跨跃发展,是近60年来的埋头苦干、60年来的艰苦奋斗、60年来的辛勤创业、60年来的开拓进取。
孟昭瑞注记:在军委直属机关医院开院典礼大会上,北京市各界医务工作者,纷纷前来祝贺。
未来昭示着明天,现实书写着今天,历史记忆着昨天。当我们看到三○一医院这一医疗航母开始征程在建设研究型医院的伟大事业之时,内心深处总是有一种触动,总是有一种追忆的闪现,追忆三○一医院昔日那开篇时的峥嵘岁月。
那当年的三○一医院开创时是怎样的情形?
当年是否留下了三○一医院开院典礼时的影像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著名军事摄影大师孟昭瑞的家中,发现了三○一医院开院典礼的12张照片,这些照片可谓弥足珍贵。这些照片尘封了近60年,这些照片的首次亮相,不仅填补了三○一医院院史的空白,也填补了中国军事医学史的空白。
在孟昭瑞家中,存有近万张照片和几千张底片,这是他一生的心血和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这次翻阅老照片,为老照片和底片,编号写图注。在最近整理照片中,很偶然地发现了二组非常珍贵的照片,一是毛岸英赴朝参战前,当翻译时的照片。毛岸英穿的衣服很特别,俄语非常流利。毛岸英公开露面不多,但这次露面我抓拍了10多张。因毛岸英的特殊身份,这些照片一直没有公开发表。一是三○一医院的这组照片。当时,就我一人拍了。这12多张照片,定格了三○一医院开院典礼时的情形。当时这些照片,准备在《解放军画报》上发表,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刊出,所以这些照片退给了我。几次搬家,什么都扔了,但照片和底片,一张都没有丢。我所保存的照片,往小了说,是我的一生心血;往大了说,这些全是国家历史档案。”孟老拿着照片向我讲述着。
孟昭瑞向笔者讲述拍摄时的情形
已是82多岁的孟老,指着这组三○一医院的照片,不断地说,这是惟一!这是历史的记忆!随后,孟老一张一张都给我讲述了照片上的内容和人物。孟老的记忆力让我感到惊讶!他能讲述照片上是谁在开院典礼上讲话,是哪个外国人参加了开院典礼。孟老已是耄耋之人,但他对这尘封了60年的照片,能有如此的记忆,足见他对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军队的热爱。他多次被邀请到电视台用他的亲身经历,用他拍摄的照片讲述祖国的发展和变化。因为他18岁入伍后就在华北军区画报社任摄影记者,他参加过平津战役,采访和拍摄了北平和平解放入城式、政协筹备会、新政协会议、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两弹一星发射、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10名主犯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是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
他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和平鸽》、《北平入城式》、《同坦克兵一起欢庆北平解放》、《开国大典》、《喜迎建国》、《建国基石》、《毛主席接见英雄中队》、《人民万岁》、《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周总理在1968》、《周总理与青年》、《朱总司令与儿童》、《人民的军队》、《在朝鲜战争停战协定上签字》、《彭德怀阅兵》、《金日成与京剧演员》等摄影作品曾在全国、全军获奖。
他在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孟昭瑞摄影艺术展”,展出了四百多幅作品。这些作品历史跨度大,从战争年代直到改革开放;题材广泛,军事、政治、工业、农业、商贸、文化、外交等,都有涉及;品种多样,新闻、人物、风光、花卉,兼而有之。摄影界的同行这样说,孟昭瑞的摄影实践形成了一大特色,他紧紧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塑造了时代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品所显示出来的历史价值将越来越高。
正是这些作品,无可置疑地确定了他作为一名著名摄影记者和老摄影家在新闻界、摄影界应有的地位。孟昭瑞的实践说明,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一个有作为的摄影记者,应该是我们时代的弄潮儿。这个弄潮儿,要有清醒的头脑,锐利的目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要克服一切困难,创造一切条件,把镜头对准时代的热点、亮点,描绘时代的美景,谱写时代的强音。
他出版过大型摄影专集《历史的瞬间》。他在80岁时,出版了《开国大典》、《中国蘑菇云》,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终身特殊津贴,他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选为突出贡献摄影家。他虽早已离休,腿有风寒,行走不便,但他依然保持着严谨有序的生活习惯和对新事物与重大事件的新闻敏感度,这是他在长期的摄影工作中养成的。
“60多年来,我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做一个革命的摄影工作者。歌颂时代,记录历史。这也是我从事革命摄影工作的永恒主题。祝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军事摄影家孟昭瑞在建党90周年之际,回首自己记者生涯的感悟。
“我虽然离休,但我的思想没有离休,我每天还地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已读了好几遍。我还在工作,虽然现在不在背着相机深入一线,不坐在办公室,但我每天都在家中整理当年拍摄的历史照片和底片,写照片说明,写回忆文章,这也是历史传承,文化传承,也是为文化大发展作一点贡献。”82岁的孟老用他军人特有的刚毅,践行着文化的传承。
从一组三○一医院的历史照片的发现,写下了三○一医院的发展简史;
从一组三○一医院的历史照片的发现,写下了摄影者不懈的人生追求。
其实,今天的任何事,对于明天来说,都是过去,都是历史,而所要做的,就是我们一定记忆今天,写满今天,才能传承今天的辉煌,才会迎来灿烂的明天。
笔者在孟昭瑞家中
(2014年11月19日,我国著名摄影家、著名军事摄影记者孟昭瑞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