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得知陈独秀后人靠搬砖生活,批示:适当照顾

2022年09月26日00:55:09 历史 1351

前言

1953年2月20日晚上9点,在安庆江面的一艘军舰上,几名解放军排列整齐,欢迎一位身材魁梧神采奕奕的首长,他就是毛主席。

刚刚赶来的地委书记傅大章陪同毛主席走进了安庆市,在这里毛主席突然想起来了,陈独秀的故乡不就是安庆吗?

“陈独秀的家里还有谁?”

傅大章在这里工作多年,最清楚了,他说:“陈独秀有个儿子叫陈松年,在砖窑搬砖,生活很苦,听说把北京的老宅子都卖了!”

53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得知陈独秀后人靠搬砖生活,批示:适当照顾 - 天天要闻

图|毛主席

“什么?是不是陈独秀在北京住的地方?还是《新青年》以前的编辑部?”毛主席惊讶地问。

傅大章说:“应该是。”

随后毛主席叹着气说:“这是何必呢,生活有困难可以照顾嘛……”

这次视察结束后,根据毛主席的批示,中共安庆市委统战部每月补助陈松年家30元,这在当地几十年传为了佳话。

53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得知陈独秀后人靠搬砖生活,批示:适当照顾 - 天天要闻

陈独秀满门忠烈

说起来陈独秀,毛主席说,陈独秀这个人是有功劳的,当年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啊。

不仅如此,陈独秀满门忠烈,不仅两个儿子成为了烈士,连他的毕生的知己李大钊先生也壮烈牺牲。

大概5岁的时候,陈延年就被送入私塾读书,在安庆小学成绩十分优秀,当时陈独秀奔走在革命事业中,很少回家,陈延年小时候就想和爸爸一样,走出安庆,去外面闯荡。

1915年,陈独秀到上海开始筹办《新青年》时,收到家乡的来信,妻子在信上说两个孩子想出去闯一闯。

向来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的陈独秀同意把两个孩子带到上海,那年陈延年和弟弟陈乔年背井离乡,来到上海见世面,陈延年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震旦大学

53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得知陈独秀后人靠搬砖生活,批示:适当照顾 - 天天要闻

随着两个孩子的长大,陈独秀知道,是时候让他们接受革命思想了,在父亲的影响下,陈延年和陈乔年从一个“缺乏识别真理和谬误”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了一个“革命才能胜利”的知识分子。

为了让孩子们对革命真理更加坚定,陈独秀鼓励两个孩子去法国留学,当时在赴法勤工的队伍中,除了陈乔年两兄弟,还有蔡和森和周恩来等人。

也正是在法国的传奇经历,让陈延年和陈乔年对马克思主义初步了解,而且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国共产党建立后,陈延年致信陈独秀,希望尽快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背井离乡到法法勤工俭学,再到回到祖国,在孩子的教育上,陈独秀向来不会松懈,1925年陈延年两兄弟回到上海,在党内都担任了重要职务。

53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得知陈独秀后人靠搬砖生活,批示:适当照顾 - 天天要闻

图|陈延年烈士

当时留学归来的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陈延年担任区委秘书兼组织部长,陈乔年任中共北京地委组织部部长。

当时国共合作把反帝反封建运动推向了高潮,陈延年和陈乔年为了开展革命运动,以身作则,他两常常穿着工人服装到哥哥工厂和工人一起做工,普及革命思想。

从1925年到1927年两时间,陈延年和陈乔年多次公开表示支持共产党,尤其是“中山舰”事件后,随后在党的五大后,陈延年担任中共省委书记,不料遭到国民逮捕。

陈延年决心一死,只希望弟弟可以渡过难关,他在敌人用尽酷刑后,依然宁死不屈,他坚持保守党的秘密,不说一个字。

53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得知陈独秀后人靠搬砖生活,批示:适当照顾 - 天天要闻

1927年7月初,陈延年被敌人押到刑场,说要再给他一次机会,但陈延年依然不屈服,他说:“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他不愿意跪着死,选择站着牺牲,最后被敌人乱刀杀害。

陈延年临终的愿望是希望弟弟平安无事,但命运无常,还没有一年,陈乔年也不幸被捕,他和哥哥受尽了相同的折磨,他的意志和哥哥更是一样,朋友来探望他时看到他的样子落泪了,陈乔年说:“哭什么,我只是受了几下鞭子,算个啥。”

牺牲前,陈乔年高喊:“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

陈延年和陈乔年是陈独秀最喜欢的两个儿子,当得知他们去世后,陈独秀痛不欲生,因为他一起得到噩耗的,还有和自己风雨同舟的战友,李大钊同志也壮烈牺牲。

53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得知陈独秀后人靠搬砖生活,批示:适当照顾 - 天天要闻

毛主席的恩师

1937年毛主席曾委托周恩来等人,到江津请陈独秀回到党内工作,当时陈独秀面对物是人非的场景,感叹说道:

守常死了,延年死了……除了毛泽东,周恩来,党中央没有我可靠的人了,我也落后了,年纪也大了,中央开会,我能怎么办?我这个人又不愿意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我何必弄得大家无结果而散呢?

每每看到陈独秀的晚年生活,人们都一阵的辛酸,这个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国家的人,晚年竟如此凄凉。

但毛主席从来没有忘记这位对自己一生有重大影响的恩师。

1918年青年毛泽东从湖南一师范毕业,按照同学们的想法,大家都想要出国留学,但是毛泽东综合考虑了导师杨昌济的意见,决定留在中国,去北京发展。

53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得知陈独秀后人靠搬砖生活,批示:适当照顾 - 天天要闻

图|青年毛泽东

杨昌济曾留学海外,十分器重毛泽东,他告诉毛泽东,国外的知识无非就那么点,在自己的国家仍然可以学习,自己的国家更需要人才。

最后,在杨昌济的推荐下,毛泽东来到北京大学在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也正是这份微不足道的工作,改变了毛泽东的一生。

首先,他在这里遇到了当时在全国赫赫有名的李大钊和陈独秀。早在湖南一时求学期间,毛泽东就多次阅读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备受鼓舞,还给这本杂志投过稿。

毛泽东来到图书馆工作后,对这份工作爱不释手,他整日沉浸在阅读的海洋,甚至晚上不回家,住在图书馆秉烛夜读,他的这份对学习的热情吸引了图书馆主任李大钊。

李大钊向来惜才爱才,他主动和毛泽东打招呼后才知道,原来这个如此热爱阅读的青年,正是蔡元培先生说过的毛润之啊。

“润之,你的这种学习精神,不比任何一个北大学生差。”李大钊对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是实事求是的。

53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得知陈独秀后人靠搬砖生活,批示:适当照顾 - 天天要闻

图|李大钊

毛泽东告诉李大钊,他在湖南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书,他以前认为,湖南的图书馆已经够大了,现在这里的书都是他没有读过的。

那时候李大钊下意识认为,这个青年以后了不得,他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这种品质远远超过北大的一些青年。

为了细心培养毛泽东,李大钊把他介绍给了陈独秀,当时陈独秀是北大鼎鼎大名的文科学长,看了毛泽东写的几篇文章后感叹:润之,大才也!

在几次的沟通中,细心的陈独秀发现,毛泽东虽然热爱阅读,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还是一知半解,毛泽东说:“我在湖南只读过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纲领的一小部分。”

陈独秀把这些书籍整理后一股脑递给了毛泽东,并嘱咐他,不懂的问题一定要问。

53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得知陈独秀后人靠搬砖生活,批示:适当照顾 - 天天要闻

图|青年毛泽东(左四)在北京

毛泽东热爱读书,细心钻研,遇到不懂的就及时请教陈独秀,陈独秀和李大钊循循善诱,他们发现,毛泽东吸取知识的能力极强,甚至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为了让毛泽东不虚此行,陈独秀引荐毛泽东给邵飘萍,鲁迅,胡适等名师,毛泽东虽然是来此求职的,但他可以破例到北大旁听课程,他的名字在北大越来越响。

据北大《北京大学日刊》有关记载,在邵飘萍新闻学研究会的学员听课名单中,毛泽东几乎每节课都在。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会上门请教,邵飘萍的夫人日后回忆说:

“有时候邵飘萍在午睡,毛主席就在客厅等待,他彬彬有礼,邵飘萍亲切地称呼他为‘润之’,那时,毛主席是北大职员,平易近人,到我家里来,很有礼貌,叫飘萍为先生,叫俺邵师娘。”

毛主席也曾证实过这件事,他说当时在北大打工期间,除了鲁迅先生,基本上都见过,并耐心地请教过问题和经验。

53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得知陈独秀后人靠搬砖生活,批示:适当照顾 - 天天要闻

图|邵飘萍

1919年夏,毛泽东因为母亲病重不得不回到湖南,等到毛泽东返回北大时候,李大钊和陈独秀已经在谋划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建立中国共产党。

虽然在北大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毛泽东在陈独秀和李大钊的指导和教育下,从一个应届毕业生,成长为了一个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毛主席日后回忆说:“当时我自认为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了。”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在湖南积极筹办党员发展工作,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几年后,毛泽东带领队伍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然后上了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当陈独秀得知这一切后,心里感到十分欣慰。

53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得知陈独秀后人靠搬砖生活,批示:适当照顾 - 天天要闻

“中山舰”事件后,陈独秀在党内最高领袖的位置被撤,其中原因较为复杂,但他十分看好毛泽东,自己却慢慢退出了政坛。

尤其是但他得知自己的两个孩子和李大钊都牺牲后,更是痛不欲生。

其实早在“三一八”惨案后,李大钊就被北洋政府通缉,但李大钊认为在北京还有很多工作,他坚持要留下来,后来不幸被捕,李大钊先生第一个登上绞刑台,慷慨赴义,年仅38岁。

而陈独秀,选择留在江津安度晚年,当年他的好朋友胡适曾邀请他去美国,他婉言谢绝,国民党也曾邀请他去国民党任职,他仍然拒绝。

53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得知陈独秀后人靠搬砖生活,批示:适当照顾 - 天天要闻

图|陈独秀的好友,右起:李大钊、胡适、蔡元培

实际上,他完全可以和胡适一样,去美国做一个利己主义者,但他没有,就是因为他自己认为自己依然是一个共产党员,陈独秀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这点不容置疑。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在贫困交加中,在江津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63岁。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毛主席在延安得知恩师去世,十分悲痛,在几次大会上专门提到,在《七大工作方针》的报告中,毛主席直言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创造了党,有功劳!

毛主席关心陈独秀后代

1953年2月20日,毛主席抵达安徽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专门去迎接,安庆算是历史名城,傅大章把这里一切都给毛主席介绍了一遍。

不一会,毛主席问:“安庆到现在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53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得知陈独秀后人靠搬砖生活,批示:适当照顾 - 天天要闻

傅大章虽然学识渊博,但是在毛主席面前还是不敢多说,便大概描述了一下。毛主席笑着说:“你是干革命的,不懂历史怎么能行呢,这里的名胜古迹都要好好研究。”

据说这里有个“独秀山”算是这里的著名景点。

毛主席自然就想到了陈独秀,毛主席说:“这里是不是就是陈独秀的故乡。”

傅大章说:“对对,是的主席。”

毛主席点点头,陷入了回忆中,他说:“当年我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认识陈独秀后,还写过好过文章给他看,他还给我修改,对我很好。”

想起来几十年前的往事,毛主席又问:“现在陈独秀家里还有点什么人?”

53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得知陈独秀后人靠搬砖生活,批示:适当照顾 - 天天要闻

图|左二为陈松年

傅大章说:“听说还有一个老母亲,有个儿子叫陈松年,在安庆的砖窑搬砖,家里好几个孩子,收入低,生活挺难的,好像还把北京的一个四合院卖了。”

毛主席一听马上问:“是不是陈独秀在北京住的地方,还是《新青年》以前的编辑部。”

“应该是。”

毛主席叹了口气:“何必呢,何必买房子呢?有困难你们地方可以补助嘛!陈独秀对革命是有贡献的,我在北大的时候,他对我的影响也最大。”

说到这里,毛主席似乎更加难过了,他告诉傅大章,当年陈独秀出狱后,毛主席曾派人去做过陈独秀的工作,让他发表一个承认错误的声明就可以回到党内来,但是被他拒绝了。

说到这里,毛主席说:“他的家庭,政府可以适当给与照顾,有困难就帮助解决。他的两个孩子都是烈士,他的家庭要当成烈士家庭对待。”

53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得知陈独秀后人靠搬砖生活,批示:适当照顾 - 天天要闻

这次毛主席本来是在安庆视察轻工业,但是得知陈独秀后代的困难,毛主席十分感慨,心里也十分难过。

毛主席走后,傅大章专门去了解了一下陈独秀后代的生活,最后决定每个月补助陈松年家里30元,当时30元足够一家人生活了。

安庆的人们得知这件事后,都纷纷称赞毛主席的和蔼和亲,他一直记着自己的恩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而陈松年,刚开始做梦都没有想到,地方补助自己的30元是毛主席批示过的,他得知消息后热泪盈眶,他的家里一直挂着一个毛主席像,每天都要擦得干干净净,让自己的孩子们不忘记毛主席的恩情。

53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得知陈独秀后人靠搬砖生活,批示:适当照顾 - 天天要闻

从1953年到毛主席逝世,甚至到了1990年,这笔钱一直在每个月补助着,陈松年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

“这笔钱帮了我的大困难,我的4个儿子中,有3个考上了大学,要不是这每个月的30元,孩子们根本上不起学。”

对于陈松年来说,这或许已经是救命钱了,但是陈松年觉得,自己的家庭情况已经好转了,也不用在补助了,孩子们都上了大学,也不用操心了。

晚年,陈松年给政府写过一封信,希望这笔钱以后不要再给了,可以补助给有需要的同志。但是当地政府不敢做主,马上上报中央。

没有想到,有关部门不仅没有接受陈松年的建议,反而在30元的基础上又加了30元,也就是每个月60元的补助。

53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得知陈独秀后人靠搬砖生活,批示:适当照顾 - 天天要闻


有工作人员告诉陈松年,这是毛主席批示过的,而且这也是党和政府对陈独秀后人的关心。

陈松年感动地说:“我受之有愧啊,我都没有为国家做过什么贡献!”

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教育子女,早日走入社会,对社会做贡献,牢记毛主席的教诲和恩情,做一个时代先锋。

一代又一代,陈松年都是这么教育的。

53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得知陈独秀后人靠搬砖生活,批示:适当照顾 - 天天要闻

图|陈独秀的子女后人宗谱图

如今,毛主席虽然已经与世长辞,但是他关心陈独秀后人的故事在整个安庆被传为美谈,一代又一代人深受鼓舞。

这也说明,毛主席知恩图报,不管对待革命者还是历史,都是实事求是,凡是对国家对党做过贡献的,共产党都不会忘记。

毛主席,多么伟大啊!永远值得后人怀念。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毛主席怒批:贺子珍哥哥行政八级?这不合理! - 天天要闻

毛主席怒批:贺子珍哥哥行政八级?这不合理!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中,有一位身影,虽不常处于聚光灯下,却以坚定的步伐、无畏的勇气,踏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闪耀轨迹,他就是贺敏学。他与毛主席之间,有着诸多不为人知却意义非凡的故事,而他的行政待遇问题,更是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贺敏学出身
崔康熙:克雷桑停赛有一定影响;要在高原球场踢得更聪明一些 - 天天要闻

崔康熙:克雷桑停赛有一定影响;要在高原球场踢得更聪明一些

北京时间5月4日,中超第11轮山东泰山客战云南玉昆赛前,山东主帅崔康熙携球员赵剑非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备战情况赵剑非:球队是刚抵达云南,赛程很密集,路途很遥远,队员们在恢复,以最好状态迎接新的比赛,希望在客场拿到满意的结果和分数。崔康熙:这场比赛的关键在于恢复和状态提高,战术要进行好准备,队员们要踢得更聪...
巴菲特掌舵伯克希尔60年后将卸任CEO,库克:认识他是人生中最珍贵的经历之一 - 天天要闻

巴菲特掌舵伯克希尔60年后将卸任CEO,库克:认识他是人生中最珍贵的经历之一

“股神”巴菲特宣布即将卸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CEO的消息,震惊全球。当地时间5月4日,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伯克希尔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负责非保险业务的副董事长格雷格·阿贝尔将在董事会批准后执掌伯克希尔·哈撒韦。他表示,董事会计划于周日(当地时间5月5日)举行会议。据媒体报道称,这一消息震惊了...
与皇位失之交臂的清朝肃亲王豪格 - 天天要闻

与皇位失之交臂的清朝肃亲王豪格

清朝皇帝皇太极驾崩后,因未指定继承人,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在皇官崇政殿打响。肃亲王豪格就是在这场斗争中与皇位失之交臂。多尔衮当时,清廷的朝堂上由此形成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一个是以肃亲王豪格为首的皇子派,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长子,相貌不凡,英武
王 笛:五四运动,“比胜利更伟大的是中国的觉醒” - 天天要闻

王 笛:五四运动,“比胜利更伟大的是中国的觉醒”

今天是五四,读历史学家王笛《中国记事(1912—1928)》,令人深思,特别是本书第四部“巨人醒来,1919”,讲述西方媒体眼中的五四运动——欢呼“中国开始觉醒”。经授权刊出书摘,让我们一起看看,一百多年前西方人是怎么看待中国的五四运动的。文|王笛“中国开始觉醒”比胜利更伟大的是中国的觉醒。——美国专栏作家乔治...
蒋少龙:柏林墙、奥斯维辛及多瑙河岸的鞋子 - 天天要闻

蒋少龙:柏林墙、奥斯维辛及多瑙河岸的鞋子

文|蒋少龙人间四月天,正是一年春光好。东欧遗产之旅,德国柏林墙、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布达佩斯多瑙河岸的鞋子纪念碑,历史不容遗忘。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往者不谏,来者可追,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首先来到柏林墙遗址。清晨的阳光照耀在东柏林的一条大街上,柏林墙的遗址就在这条大街。尽管柏林墙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