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这种疯狂的屠杀暴行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他一生奋战建立的皇权不被别人篡夺。他要解决这个问题,先是大搞肉体消灭,后又废除了部落首领传承多年的“兄终弟及”制度,转而按照中原王朝的制度,推行父死子继的继承制。此外为了杜绝拓跋部长期存在的母权干预政治的现象,并借以压制与拓跋部联姻的部落贵族势力,拓跋珪制定了极其野蛮残忍的“子贵母死”制度,从而深刻影响了北魏王朝的命运,也间接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为了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皇权,拓跋珪可以说是六亲不认,他只要认为谁威胁到了他的皇位,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肉体消灭。就算是那些跟随他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的元老功臣们也不例外。
拓跋珪一朝最有名的三位元老重臣卫王拓跋仪、常山王拓跋遵、定陵公和跋无一例外全都死于拓跋珪之手。
罪名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谋反。
这罪名是皇帝清洗功臣惯用的老套路了,从刘邦到朱元璋,传承两千年,也算是优良传统了。
自古以来我们都是同甘苦容易,共富贵休想。
历朝历代的开国君臣能做到同甘苦共富贵,和谐相处,你好我好大家好,谱写一段君臣佳话的寥寥无几。
能拿得出手为史家津津乐道的,也就汉光武帝刘秀创业团队、唐太宗李世民创业团队和宋太祖赵匡胤创业团队了。
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很多很多形容词来描述这种不厚道的做法。
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秋后算账.......
这种事情一般来说很难把责任完全归咎到一方头上,我们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事情闹到血溅五步的地步往往是双方矛盾激化的结果。而这种激化它有一个过程,说白了双方都有责任。
一边是皇帝的圣意难测,猜忌忌惮;一边是功臣们的骄奢淫逸,授人以柄,一个狂踩油门,另一个干脆把刹车片给拆了,这么玩,不车毁人亡就活见鬼了。
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清洗他的功臣团队,双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具体到拓跋珪清洗功臣团队这件事儿上,似乎不能简单套用上面的模板,因为他这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就是拓跋珪自身的责任可能更大一些,这主要是指他晚年精神方面的问题。拓跋仪、拓跋遵等功臣只因为无端的猜忌便遭遇杀身之祸,确实令人感到惋惜。
拓跋珪杀人毫无规律性可言,都是随机的,心情好就少杀几个,心情不好就大开杀戒,不需要任何理由。他的大臣们整日活在恐惧之中,也许一个眼神儿,一个喷嚏,一声咳嗽都会分分钟被拓跋珪亲手砍死,早上好端端骑马上朝,晚上就抬回来了。
前面提到那个出使后秦的贺狄干就是例子,他被扣押在长安时为了排遣寂寞,读了不少汉人的经史子集,结果居然喜欢上了汉人的文化。回国后贺狄干也忘了切换频道,总是时不时冒出几句汉人的诗词名句,穿着打扮也处处模仿汉人的风雅。
这本是无伤大雅的小事,可拓跋珪却龙颜大怒,怀疑贺狄干被后秦收买了,当即下令把贺狄干和他弟弟都杀掉了。司空庾岳就更冤了,他仅仅因为衣服太华丽,气质出众,便被人诬告有不臣之心,拓跋珪二话不说就把他杀了。
杀大臣如此随心所欲,杀老百姓就更肆无忌惮了,经常整族整族的杀掉,这种恐怖政策令北魏臣民人人自危,民怨沸腾。拓跋珪不但杀普通大臣毫不手软,就是杀皇亲国戚、高官显贵也是眼都不眨一下,甚至他的堂兄弟们都不能幸免。
前面提到的拓跋仪、拓跋遵都是拓跋珪的堂兄弟,他们哥仨都是昭成帝什翼犍的孙子,可以说关系非常亲密了。
拓跋仪是什翼犍三子秦王拓跋翰之子,这拓跋翰在什翼犍时代就是一员猛将。他15岁时就主动请求带兵上战场,什翼犍被他的胆气感动了,便给了他两千骑兵,从此拓跋翰便成为拓跋部中年龄最小的一员将领。
等拓跋翰长大后,更加有大将之风,他在军中号令严明,令行禁止,每次出征都会取得胜利,令众人刮目相看。
不过拓跋翰身体不好,命不够硬,早在建国十年(347年)便去世了。道武帝拓跋珪即位后,感念他的战功,便追封他为秦王,谥明,故而《魏书》称为秦明王,指的就是拓跋翰。
拓跋翰死后,他的长子拓跋仪继承了他的爵位。这拓跋仪生得人高马大,仪表堂堂,不但颇有智谋,还擅长舞剑,弓马骑射也是样样精通。
早在拓跋珪避难于舅家贺兰部时,拓跋仪就跟随在他身边,成为他的左膀右臂。拓跋珪建国称帝后,便封他为九原公。后来拓跋仪奉命出使后燕,和慕容垂进行了一番唇枪舌剑的斗法,给慕容垂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拓跋仪是拓跋珪身边排名第一的战神,他几乎参与了拓跋珪发动的所有战争,灭后燕、破刘卫辰、败慕容宝、逐慕容德、攻高车、战姚平......
这一串耀眼的战绩令当时的朝野上下那叫一个羡慕嫉妒恨。这战绩拿出手,陛下你说吧,打算封我个什么爵位?
拓跋仪的战功有目共睹,必须重赏,于是拓跋珪进拓跋仪为都督中外诸军事①、左丞相,封卫王。当时北魏刚刚重创后燕,后燕的残部还心有不甘,蠢蠢欲动,为了镇压这些隐患,拓跋珪命拓跋仪留守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州),并在那里设立中山行台,加封拓跋仪尚书令,将中山托付给他。
不久后,拓跋仪又被召回平城,出任丞相,跟随拓跋珪出征高车汗国。
据史书记载,拓跋仪的臂力过人,他善用弓弩,拉弓的力量将近十石,满满地力量感,确实很惊人。以致于当时的人们将拓跋仪的弓,陈留公拓跋遵的槊并称为北魏两大大杀器,称为“卫王弓,桓王槊。”
北魏建国后,战功显赫的拓跋仪俨然成了朝中最炙手可热的大人物,有了战功,接下来就该考虑建立自己的团队了。当时的名人高士听说拓跋仪正在招募天下英才,纷纷前去应聘面试。
上谷侯岌、张衮、代郡许谦等名士都是当时负有盛名的大佬,拓跋仪对这些人也非常尊敬,隔三差五就把他们请到府里一起共议天下大事,对朝中的政事也是多有议论。拓跋仪在讨论中表现出来的睿智和才华令那帮高士刮目相看,也坚定了他们追随拓跋仪的决心。
其实一开始拓跋珪对拓跋仪还是非常器重的,毕竟战功摆在那里,想低调都难。拓跋珪给了拓跋仪最高礼遇,多次驾临拓跋仪府上做客,就像一家人一样毫不见外。
正常来说做到了拓跋仪这样的级别已经是人生赢家了,荣华富贵享用不尽,这辈子没有遗憾了。
可《魏书》记载此时的拓跋仪恃宠而骄,生出了谋反的念头。
这个操作确实是匪夷所思,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呢?
《魏书》一本正经地记载拓跋仪勾结宜都公穆崇作乱,埋伏下武士想刺杀拓跋珪,正好穆崇的儿子遂留也在武士之中,也参与了这次行动。拓跋珪不知内情,因为有事召见遂留,遂留吓坏了,以为事情败露了,偷偷跑到宫里向拓跋珪告密了。
拓跋珪宽恕了遂留,这件事他没有声张,暂时隐忍了下去。到了天赐六年(409年),天有异象,朝野惶恐,负责占卜吉凶的方士告诉拓跋珪这是大凶之兆,当有逆臣伏尸流血。
拓跋珪听后非常忌讳,为了避难消灾,他再度大开杀戒,杀害了众多大臣。拓跋仪听后非常害怕,惶惶不可终日,整天担心拓跋珪派人上门抄家抓人。
思来想去,最终拓跋仪还是熬不住了,他跑了。
听说拓跋仪逃走,拓跋珪马上派人去追赶,将其押回平城。看在兄弟的份上,没有明正典刑,而是下旨赐死于家中,以庶人之礼安葬。
注释:
①都督中外诸军事:古代高级武将官职,三国曹魏设置。曹魏沿袭汉代军制,将京城驻军分为中军、外军,统率中军、外军的高级军事官员被称为都督中外诸军事,类似于现代的首都卫戍区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