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讲了科举制度的起源,隋朝时的创立、唐朝时的完善、宋朝时的改革。今天我们继续讲解。
元代中落
自公元1234年开始,蒙元政权统治下的中国北方地区经历了长达八十年之久的科举废停期,这是中国科举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中断。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元朝的首次科举会试开场。由于民族歧视的原因,汉人在考试科目、难度、录取人数等方面均受到“特殊对待”,录取后的岗位分配也有好坏之分。元朝这种极不公平的取仕方式,上层用贵族、下层用胥吏,违背了当时的国情,社会是不可能长治久安的。
明清鼎盛
公元1367年,明朝建立。帝国的统治者朱元璋穷苦出身,深知读书人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于洪武三年(1370年)开科取士,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为与官”。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老朱同志是一个极具改革创新精神的人,他认为科举所取进士没有真才实干,随即停止了考试,这一停就是十年。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又恢复了科举,并颁布《科举成式》,基本确定了明朝此后二百五十年的科举法规。清朝科举制度与明朝一脉相承,这里我们着重讲一下明朝的科举制度。
为了更好的了解明朝科举制度,笔者打算换一种方式为大家讲解一下。
明朝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可不要以为都是小孩来考,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别以为秀才很好考,考试分为六个等级,只有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
好了,现在你已经当上了秀才,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了。你有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但是,并不是官,还差远呢。
要当秀才已经如此之难了。可是为了当官,同志仍需努力奋斗啊。
下一级的考试叫做乡试。你可千万别误会,这里的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二是省一级考试。乡试可不是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题,并且有名额限制。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叫举人,举人可了不得,是有资格做官的。
之所以说有资格,是因为这个级别是不能保证你一定会做官的,也就类似今天的大学生不包分配。
那举人怎么才能当官呢?很简单,当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机会了。
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参加某位官员的追悼会,看到某些人在门口探头探脑,面露喜色,要不是和这家人有仇,一般就是举人。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范进通知考中举人后会发疯吧,换了你也可能会疯的。在这个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叫做谢元。这就是连中三元中的第一元。
好了,你已经考中举人了,终于走出了省城,现在向京城出发,为了当官,向前冲!现在你已经是举人了,终于走出了省城,现在向京城出发,为了进入体制内,向前冲!
现在你已经是举人了。那么请你打好包袱,准备好笔墨纸砚,明年二月你将要迎接人生真正的考研——会试。
这个考试只是获得举人资格的才能参加,也就是说,你的对手将是其他省的精英们,朝廷将在你们中间挑选三百人(可能有变动),但要注意,这三百人并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进士,他们只是贡生,要想当进士,你还要再过一关。
会试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再说下一关之前,我们介绍一下科举考试的考场,当时的考场可不是今天光线明亮的教室,还有家长在外面抱着西瓜等你。明代考试的考场叫贡院,其实从其环境结构看,可以称其为牢房。
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大家可以估计一下录取率),都是单间。有人可能觉得单间很好。那么我来介绍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房间,这种房间叫做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
大家菇凉以下就可以感觉到,这几乎就是个笼子。考生在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每人再进去前要先搜身。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那盏孤灯下,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下,满怀着报国(或者当官)的理想,用坚强的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是不容易的。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在这场考试中,他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这些可怜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头的,他们只是战战兢兢的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而状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如果到了这里,你还榜上有名,那么恭喜你,你将会被委派官职。不过不要期望太高,此时分配的官职都不高,经历这么多苦难,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个八品的县丞而已,离县太爷还远着呢,但不管怎么说,总算是进入体制内了。
科举考试不但是获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读书人追求荣誉的途径。对他们而言,状元就是他们的目标,虽说文无第一,但第一是人人都想要的。
虽说状元很难得,但每次考试都是会有的。而另一种称号,才是每个读书人朝思暮想的,获得这一称号的人将成为传说中的人物,为万人敬仰。
这一称号就是连中三元,具体来说就是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这是真正的高难度动作,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仍然是第一。这就要求考生光是学问好还不够,必须反应快,长得比较帅,才能获得这一称号。所以获得这一称号的,祖坟上岂止是冒青烟,简直是喷火。
这种人在明朝的历史中只出现过一个,而在整个科举考试历史中,也仅有十四人。
当官的秩序
通过科举考试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官场的规则。
我们列举出五个官员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五个人的职务是:甲是兵部侍郎(三品),乙是礼部郎中(五品),丙是刑部员外郎(从五品),丁是韩林院侍讲学士(从五品),戊是布政司参议(从四品)。
其中甲乙丙丁都是进士,戊是举人出身,他们在兵部大堂相遇,分清官位后,按照秩序坐下,自然要从出身讲起,此时,戊一定会先退出。为什么呢?
因为他够聪明!虽然他的官位在五人中排第二,但人家谈的是进士的事,你一个举人连殿试都没有参加过,凑什么热闹。这就类似现在开口问学历,你是北大的,他是清华的,您呢?总不能说是某某某地方职业学院毕业的吧。这个时候上去无异于自讨没趣。而且这些进士出身的人十分喜欢讲登科时候的事情,一开口就是想当年老子如何在殿试中应对自如等等,这是见面的第一步,摆出身。
下面是第二步,摆资历。大家既然都是进士没那就好谈了,下一个问题,何时中的进士。一谈之下,甲是洪武十六年的,乙是十九年的,丁是二十二年的,丙资格最老,是洪武三年的,这就类似今天见面问人:您哪一届毕业的啊?喔,是师兄啊,失敬失敬。当时可不是说两句就能解决问题的,这个时候,那三位就要向丙行礼了,这是规矩。
第三步就是比名次,哪怕都是进士,也有个优等名次的问题。甲说:我是三甲同进士出身;乙笑一下:我是二甲进士出身;丙也笑:我是二甲第十五名。如果这个时候丁说:我是庶吉士。
那几位马上就不笑了,就得乖乖的站起来行礼,这是因为庶吉士实在来头很大。
在所有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韩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类似于笔杆子、文秘,权力很大。
这三套摆下来,大家心里都有了数,将来多多关照,有空拉兄弟一把,科举势力就这样排定次序,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动摇了门阀制度,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但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产生的师门裙带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