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晋献公时崛起,到晋文公重耳时称霸中原。春秋时期国力最强的是晋、齐、秦、楚,而称霸时间最长的只有晋国,其他三强经常被晋国所压制,而吴、越只是短暂的称霸,大多数时间还是晋国独霸天下。
图片源自网络
晋国之所以能够长期称霸,就是因为“晋国历代有强卿”。而形成这种“强卿”的权力构架,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我们知道晋国是周天子的兄弟之国,地位显赫,可能是某种基因的传承,在晋穆侯去世后,他的弟弟晋殇叔篡位,后又被穆侯的长子仇公子夺位。仇死后,他的儿子昭侯继位,把他的叔叔成师封到了比都城还大的曲沃,从此开始了长达六十多年的君位之争,最终成师的孙子晋武公灭掉了“仇”的子孙,成功登位,晋国从此趋于稳定,史称“曲沃代翼”。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背景。
公元前677年,晋武公去世,晋献公继位后,迫于残酷的现实又将自己曾祖父成师的公子、公孙全部杀掉,以除后患。以至于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放心,将太子申生逼死,把重耳、夷吾流放。这种做法对晋国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后国君的儿子一般不留在国内,基本形成了一种制度。这个措施虽然对内部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长远来看,晋国因为王室内的力量单薄,各个卿大夫的权力是不断坐大。
晋文公重耳
况且在晋文公重耳逃难时,跟随他的大臣如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司空季子、胥臣等等都是异姓,这些人都有治国领军的才能,都是晋国霸业的功臣。又因为晋文公设立的“三军六卿”制度为世袭制,掌管晋国军政大权,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出将入相。他们在维护晋国百年霸业的同时,也在蚕食着国君的权力,最终在几百年后,他们的子孙成为了强大晋国的掘墓人。
随着时代的推移,六卿的权力越来越大,而晋国国君的权力渐渐衰落,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所把持,因为他们历代的功劳封赏,封地也越来越多,同时,六大夫之间也开始相互争夺地盘。后来范家和中行家被打散,最后剩下智家、赵家、韩家和魏家四大家族,而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智家大夫智伯瑶琢磨着如何把另外三家的土地归为己有,想出一个看似“大公无私”的主意,找来赵、魏、韩三家大夫商议说:“我们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可是后来却被吴国、越国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重振国威,使晋国强大起来,我建议每家拿出一百里的土地和人口奉献给国家。”赵、魏、韩三家大夫听到这个建议后,心里都明白智伯瑶内心的盘算。韩康子和魏桓子碍于面子,不愿得罪智伯瑶,就勉强答应把土地和人口让出来,而赵襄子却坚决不同意。
智、韩、魏三家伐赵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决定攻打赵家,并逼迫韩、魏两家一起出兵。赵襄子寡不敌众,退守到自己的城池晋阳,由于晋阳城异常坚固,三家军队围攻了两年之久也未能攻破赵家城池。
图片源自网络
有一天,智伯瑶亲自到晋阳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外的晋水,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办法。他令士兵在晋水旁另外挖了一条沟河,直通晋阳城,并在上游筑起堤坝拦住河水。此时正是雨季,堤坝里的水很快就满了,然后就开堤放水,把晋阳城给淹了。智伯瑶得意地对韩、魏二人说:“你们看,晋阳马上就完了,原来大水也可以灭掉一个国家呀!”
韩康子和魏桓子听后,不仅倒吸一口凉气,因为他们自己的城池旁也都有一条河流。说不定哪一天这种厄运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了,自己的城池会不会遭到与晋阳城同样的命运呢?
韩、魏、赵三家灭智家
而此时晋阳城内的情况是越来越困难,赵襄子非常着急,正在与谋士张孟谈商量对策。张孟谈对赵襄子说:“我看韩魏两家把土地让出来也不是心甘情愿的,我去找他们说道说道。”于是连夜出城,潜入联军营帐,找到韩康子和魏桓子,向他们分析当前的形势,大致的意思是:智伯瑶的贪婪欲望没有止境,现在利用你们把赵家灭了,下一步就该你们倒霉了,不如我们三家联手,把智家给灭了,来平分他的土地。韩魏两家认同赵家的见解,认为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于是,一夜之间形势陡转,韩、魏、赵三家联军向睡梦中的智家军队发动攻击,将智家军队全部消灭,智家全族被屠,三家将智家的土地平分,并将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掉了。”从此晋国就仅剩下这三大家族,史学家们为了方便记录历史,将韩、魏、赵三家称为“三晋”。
公元前403年,韩、魏、赵三家派使者去洛阳拜见周天子,要求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遂将三家正式封为诸侯。韩国的都城在河南新郑,魏国的都城在河南开封,赵国都城在河北邯郸。从此进入战国时代,韩、魏、赵与秦、燕、齐、楚并称为“战国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