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虽有许多捏造的地方,但是却写的有声有色,非常热闹。其中最热闹的场面是赤壁鏖兵这一段,曹操八十三万人马,被结成统一战线的吴蜀打得大败。而统率吴蜀大小三军运筹帷幄之中的“都督”便是那有名的周郎一一周瑜字公瑾的是也。
这位周郎虽然年轻,但的确是位了不起的“将才”,后世许多人都这样称赞他,如果他生在现代的话,准是要被人称作青年天才军事家的。
可惜在赤壁的胜利不久以后,这位青年天才军事家便死掉了,据说是被诸葛亮“三气周瑜”气死的。
周瑜的被气死大概并非偶然,而且我还有些疑心他是“气由自取′”。看过《三国演义》或者看过《群英会》之类的旧戏的,都知道周瑜时时刻刻看不得诸葛亮。两人定破曹之计,朱葛亮手掌心的字竞和他的一样,是个“火”字,他便大不痛快;痛打黄盖,被诸葛亮看出是苦肉计,又大不痛快。后来甚至完全离开统一能战线的立场,想残杀友军了,他用三天造十万箭的难题杀诸葛亮,在甘露寺酒筵后埋伏了刀斧杀来招亲了的刘备,但前者被诸葛亮用“草′船借箭”渡过了难观,后者不但没有成功,而且“赔了夫人又折兵”。他肚子里的气愈积愈多,一下子便气死了。
为什么诸葛亮老是笑嘻嘻地摇着鹅毛扇子毫不动气,而少年英俊的周瑜却气量狭小到会被气死呢?其中奥妙,大概多少和年龄有关。诸葛亮已是戴着胡子的“老生”了,而周瑜只是个唱尖嗓的“小生”。小生者,青年也,周瑜吃亏就吃在这里了。
青年有许多优点,然而就胸襟的开阔来说,便长不如年纪较长的人。气量虽因人而异,但一般地说来都是随龄并进的多。小孩子为了争一块糖可以三天不讲话,在进了一步的青年看来已经是“何苦来”了。然而,青年时期也正是所谓洋溢着“浪漫蒂克”之感和充满生命力的时期,钉子碰得少,经历也不多,不愿受打击,不愿别人比自己强。这便是周瑜不能容人的主因。他好像因为自己意见通不过,便不惜散会场的人一样,他不愿舍小异而就大同。他不管大敌当前一一曹操还在“横槊赋诗”,他一心只想闹意气,只想杀诸葛亮,只想天地间除他!一个便无聪明的人,所以,已经临到被诸葛亮第三气“气”气得吐鲜血弥留之际了,还在呼道:“既生瑜,何生亮?”
鲁迅先生枪毙了阿Q之后,还有一些人在自己身上挖出了阿Q米,大为生气说:鲁迅竟在写小说骂我,岂有此理!亲爱的青年同志们,我们会不会在自己身上控出周瑜来呢?如果周瑜竞然被活干挖了出来,我们应该亳不留情地让他被诸葛亮气死还是不呢?......
感悟:周瑜的悲剧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要多一点宽容,少一点不可一世;多一点谦虚,少一点狂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