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2022年06月28日18:50:03 历史 1807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在解放战争后,不得人心的蒋介石被迫退守台湾,国民党从此盘踞在海峡一隅,和大陆隔海峡对峙,这一隔绝就是长达33年的时光。

而就在1982年前后,始终关注对外关系的邓颖超敏锐地捕捉到了两岸之间存在的那一点稍纵即逝的机遇,并且迅速汇报给了邓小平同志。

有了机遇,如何抓住?

在多番商量后,最终,中共中央授意中共“元老”廖承志同志出面,给远在台湾的蒋经国送去了一封书信。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在这封信中,廖承志以私人口吻劝说蒋经国带领国民党早日回归大陆,以求两岸统一。

然而,这封言辞恳切的信送到台湾后,廖承志左等右等,却并没有等到蒋经国的回复,反而等来了一封来自宋美龄的回信。

在这封信中,宋美龄言辞刻薄,字里行间更是充满了尖酸冷漠,让所有读信的人心寒不已。

那么,中央为何要派廖承志送信,而宋美龄又在回信中写了什么内容呢?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一,橄榄枝

1979年元旦当天,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一份报纸身上: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一文,再次向海峡对岸的同胞们呼吁和平统一。

为了表达希望和平的态度,这篇文章一改过去的措辞,去掉了“解放”等字眼,取而代之的是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

同时,中共中央也叫停了从1958年起、持续数十年的对于大小金门等岛屿的炮击行为,向台湾方面展示出了足够的诚意。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彼时,蒋介石刚刚去世四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篇《告台湾同胞书》在面世后不久,就在台湾岛内激起了很大的声浪。

不少根在大陆、却不得不在当年跟随国民党退居台湾的老兵们,不断呼吁国民党政府开放回大陆探亲的途径,“让落叶得以归根”。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不过,尽管台湾内部的风声汹涌,但一直到1982年,国民党当局才真正露出了要“松口”的苗头:

1982年7月,蒋经国第一次公开发表了对于父亲蒋介石的悼念文章。

在文中,蒋经国不仅提到晚年的蒋介石无比挂念奉化老家,还提及了蒋介石希望葬回家乡,以及自己割舍不下的思乡之情。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从表面上来看,这篇文章仅仅是蒋经国在抒发情怀;

但在当时那个大背景之下,中共中央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会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

借由蒋经国希望“落叶归根”的想法,来推动台湾回归,从而达到实现全国大一统共同发展的目标。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因此,在蒋经国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中央就拍板决定,专门给蒋经国写一封饱含深情的私信。

从情感角度上抛出求和的“橄榄枝”,从而说服他带领台湾回归大陆。

既然要“打感情牌”,那么,选择一个蒋经国认识、甚至和蒋家过去关系密切的人来写这封信,也就成为中央的必选。

思来想去,邓小平同志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时任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廖承志。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二,同窗情

廖承志是何许人也?这还要从他的父亲廖仲恺说起。

作为中国最早探索社会主义问题的中国人之一,廖仲恺和孙中山先生可谓是“相见恨晚”。

在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廖仲恺曾经和孙中山先生一起亡命日本,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深情厚谊。

在廖仲恺的帮助下,孙中山先是在1914年组织建立起了中华革命党,随后又于1921年在广东组建起了革命政府;

而在孙中山先生人尽皆知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背后,也有廖仲恺的影子。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建立了黄埔军校

廖仲恺和蒋介石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也逐渐互相熟悉,廖、蒋两家的关系也随之密切了起来。

然而,好景不长,1925年,孙中山先生遗憾离世,国民党内部随即分裂成左右两党。

作为亲共的左派,廖仲恺自然成为了右派的“眼中钉”,不幸遭受刺杀而亡;

这之后不久,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人又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革命人士。

这让廖仲恺的遗孀何香凝对于国民党失望透顶,最终选择带着儿子廖承志离开国民党,前往乡下隐居。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但是,这样的恩怨情仇在当时并没有影响两家后代、也就是廖承志和蒋经国之间的关系。

1930年,廖承志前往苏联学习、进修时,还曾经和蒋经国结下了极为深厚的真挚友情:

在那个滴水成冰的莫斯科冬日里,廖承志和蒋经国不仅经常同进同出、互相督促进步。

还曾经为了省钱而披着同一件大衣挑灯夜战,共修学业,这也让两人在私下里交情甚笃。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可是,廖承志和蒋经国最终还是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

回国后的廖承志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党的事业和国家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蒋经国尽管在苏联修习了社会主义的新思潮,但在回国后,却接手了蒋介石的事业,这对昔日的好友就此分道扬镳。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正是基于这样的渊源,邓小平同志选择让廖承志来写这封长信,“打感情牌”,也变得合情合理了起来;

而作为对台工作组的组长,在得知组织上的这一任务后,廖承志觉得自己义不容辞,一口答应了下来。

当时,大陆内部已经开始推行白话文和简体字的改革,可是台湾还是沿袭着旧日的文言文和繁体字。

为了表示中共中央的诚意,廖承志专门选择使用台湾的方式,用文言文撰写了一封长信。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字里行间言辞恳切,不仅提到了两人过去的兄弟情,更是延伸到了民族和家国问题上,暗喻如今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如同“他们兄弟”:

“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

为了打动蒋经国,在信的末尾,廖承志还特地按照邓颖超等同志的授意,添上了一句:“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他希望能够用这样的肺腑之言来打动蒋经国。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三,回信

实际上,在蒋经国身边人的传言当中,蒋经国收到这封信后,确实沉默了许久,神色有一丝动容

——他是否因此回想起了当年在苏联意气风发的日子,又是否想到了那些无忧无虑的青年时光呢?

谁也不得而知。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这封以寻常叙旧问候开头的信件,在送往蒋经国案头的同时,也被中共中央通过特殊的渠道将其偷偷送进了台湾的报社当中。

并且由当地的《星岛日报》和《华侨日报》先后刊出,很快在台湾当地引发了一片哗然。

不少盼望回乡的老兵,都在暗暗期待台湾当局会给出怎样的回应。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然而,不知出于怎样的考虑,面对旧时老友的询问,蒋经国最终选择抬出台湾的“三不”政策做借口,表示自己不能正面回答大陆的来信,需要询问宋美龄的意见。

随即便将信转寄给了远在美国的宋美龄,请她以长辈名义给廖承志回信。

而宋美龄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实际上,由于跟随蒋介石后饱尝失败的“痛苦”,宋美龄始终陷在对大陆和共产党的怨恨情绪当中无法自拔;

甚至在退守台湾后,宋美龄还在美国多次多方联络美帝国主义的势力,希望借由美国人的手帮助国民党“东山再起”、“反攻大陆”。

可惜最后仍然是竹篮打水,这也让宋美龄对于大陆没有丝毫的好感。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因此,在收到信件后不久的8月17日,宋美龄便提笔向廖承志写下了一封回信。在这封信中,宋美龄一扫廖承志来信的客套与期盼,不无恶意地说道:

“……经国主政,‘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乃是浩然正气使之然也。……然若能敝帚自珍,幡然来归,以承父志,或能予以参加建国工作之机会。他日光复大陆,……回头是岸,愿扪心自问。”

显然,无论是重申台湾地区的“三不政策”,还是提到所谓的“光复大陆”,这封信中高高在上的冷漠态度,无一不在透露着宋美龄内心深处,仍然对于国民党“反攻大陆”抱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实在是令人心寒。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或许她也在期盼着祖国统一的大业,但对于宋美龄而言,自己和台湾、乃至于她代表的国民党因循守旧的部分高层,显然才是那个所谓的中华民族的“正统”;

因此,对于大陆释放出来的这一次善意,宋美龄不仅冷漠且高傲地表示了拒绝,还表露出了十足的恶意。

这也让大陆和台湾的这一次接触最终不了了之……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四,统一,大势所趋

不过,尽管当时的宋美龄高傲地拒绝了来自大陆的“橄榄枝”,但是,或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思乡,或许是那封信件当真在蒋经国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在这之后,蒋经国对于大陆方面的态度显然有所松动:

自廖承志的信件后,一直到1986年10月,蒋经国曾经不断派出密使沈诚,以香港商人的名义多次进出大陆和台湾的口岸;

而在访问大陆的同时,沈诚还三次北上,向中共中央暗中传达台湾方面日渐软化的态度。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而在海峡的另一边,大陆方面也仍然为打动蒋经国、从而推动台湾回归而不断做出努力。

在得知蒋介石希望能够回乡“入土”后,大陆方面还特地派人重新修缮了蒋家的祖坟。

并且拍摄了一大批崭新的照片,拜托当时来大陆探访的著名华人华侨领袖陈香梅将照片转交给蒋经国,希望他“早日回到故乡来看看”。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这一切也确确实实地令蒋经国有所松动。

1987年,蒋经国下令宣布解除台湾方面的戒严政策,允许老兵回大陆探亲;

随后不久,蒋经国又在12月底时表示,将在新年后选定新的代表,赴北京进行海峡两岸的谈判。

在当时,得知此事的中共中央还特地托沈诚将一封杨尚昆的手写信带回台北,而读过信后,蒋经国沉吟良久,对沈诚表示:“我觉得中共是有诚意的,明年的这一次谈判应该也是可行的。”

1982年,邓小平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 天天要闻

令人遗憾的是,眼看着两岸人民的沟通即将走向正轨,但在1988年年初,蒋经国由于病痛,于1月13日猝然离世。

两岸的沟通也因此被迫不得不中断,这也成为了当时两岸人民心中的一大憾事。

时至如今,台湾的民众在部分愚蠢政客的带领下,仍然在我国的地图板块当中“蠢蠢欲动”。

那些打着“为台湾好”的“台独”旗号、实际上在背地里做着分裂祖国事情的人,最终绝对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无论是台湾回归,还是两岸统一,这些都是大势所趋,更是两岸人民众望所归的结局。

历史的潮流不可抗拒,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脚步,也必然不可阻挡!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我学过!闭环了!带你看14处课本上的祖国宝藏风光 - 天天要闻

我学过!闭环了!带你看14处课本上的祖国宝藏风光

旅游中,最为奇妙的体验之一就是身临一处绝胜风光突然发现它曾是上学时让人头疼的“知识点”当你惊呼“我在课本上学过”的那一刻教育完成了闭环“小时候的文字穿越光阴,变成形象的画面击中了我”今天(5月19日),第十四个中国旅游日带你看14处课本上学过的祖国宝藏风光若你难以体会“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阔,不...
山西工业记忆——“榆次四厂”:山西锦纶厂 - 天天要闻

山西工业记忆——“榆次四厂”:山西锦纶厂

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的“吃、穿、用”问题始终是党中央的头等大事,百姓平时的衣、被、鞋等均需要棉布。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就开始重点发展纺织工业,然而我国的人口基础大,棉布等纺织品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淮南武王墩墓大鼎成功提取!网友:“楚大鼎”更名“楚二鼎”?|新闻早班车 - 天天要闻

淮南武王墩墓大鼎成功提取!网友:“楚大鼎”更名“楚二鼎”?|新闻早班车

她用身体充当临时“靠背”!被这位女警暖到了(人民网)淮南武王墩墓大鼎成功提取!网友:“楚大鼎”更名“楚二鼎”?目前, 淮南武王墩墓椁室考古发掘有序推进,已经提取各类文物3000多件(组),其中青铜器150多件(组)。墓主人可能是他!淮南武王墩墓考古最新成果发布5月18日下午,武王墩墓备受关注的随葬重器——...
辣汤早新闻 | 最新缴费提醒;淮海战役纪念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 天天要闻

辣汤早新闻 | 最新缴费提醒;淮海战役纪念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早上好今天是2024年5月19日 农历四月十二 星期日下面小编带大家走进今天的《辣汤早新闻》今日天气今天晴到多云南到东南风4到5级气温20℃到34℃徐州要闻2024年淮海经济区青少年U系列篮球联赛在徐州盛大开幕5月18日,2024年淮海经济区青少年U系列篮球联赛在徐州工程学院体育馆盛大开幕。吸引了无锡市、临沂市、淮北市、昆山...
铜川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 天天要闻

铜川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强调了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随着博物馆事业持续发展,博物馆教育、研究职能进一步发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铜川博物馆作为综合性博物馆,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推动文物资源活...
庆余年2:看懂范闲的两大冒险动作,才明白庆帝为何不杀他 - 天天要闻

庆余年2:看懂范闲的两大冒险动作,才明白庆帝为何不杀他

范闲意外当上了监察院一处处长。从北齐返回途中,二皇子派人要杀范闲,情急之下,范闲假死,骗过了所有人,包括庆帝。当听到“噩耗”,庆帝甚至连鞋都没穿,就跑到大殿专门听侯公公的汇报。然而事实上,范闲根本没死。没死就是假死。假死就是欺君。一直以来,欺君之罪,是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