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郑洞国不肯“出山”,毛主席为他点烟,一句话转变其立场

2021年09月23日23:57:06 历史 1835

1948年10月17日,蒋介石正在和杜聿明吃饭,并商量锦州事宜,突然,情报员匆匆跑进来,一封来自郑洞国的急电,打断了他们的谈话。

蒋介石 一看,倏地站起来,脸色煞白,杜聿明忙问:“桂庭兄怎么了?”

蒋介石脸色凝重,默然道:“电报上只有4个字,来生再见”。

杜聿明瞬间明白,这是郑洞国要“成仁”了。


说起“成仁”,蒋介石这一生最忌部下投降,早在他当黄埔军校校长时,就曾煞费苦心赠给毕业学生每人一把“中正剑”,指令“不成功,便成仁”,也就是说,将士们拼到最后一刻,如若再无希望,便不如自杀殉国。

但当时,实际上有很多司令,将军,向我党纷纷投诚,这让蒋介石的脸实在没处搁,看到郑洞国“成仁”决心,蒋介石也是即欣慰又痛心。

建国后,郑洞国不肯“出山”,毛主席为他点烟,一句话转变其立场 - 天天要闻

蒋介石和杜聿明

果不其然,第二天,蒋介石就收到情报:“长春已于昨夜被共军占领,长春守军60军和新七军全部投降共军,只有郑洞国将军,率领孤军,在中央银行奋战至最后一卒后,不肯受辱,自杀殉国!”

蒋介石和杜聿明听罢,顿时站起来。

“什么?”虽然早有预料,但是听到这个坏消息,俩人还是不肯相信。

蒋介石略微顿了顿,便平下心来,他知道杜聿明和郑洞国是挚交,便安慰他节哀。杜聿明眼眶泛红,喃喃道:“桂庭是真正的军人,校长的命令是让他守住长春,所以他死守到底!”

蒋介石连忙提议,给郑洞国拟个唁电,想让他的行为激励更多的国军将领。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则报道:

“长春国军战至最后一弹。郑洞国将军,壮烈殉职。”

郑洞国的妻子和儿子郑安腾听到消息后,悲痛欲绝,在蒋介石的安排下,郑安腾于10月27日下午回沈阳,为父亲吊丧,以尽孝心。

来到沈阳,郑安腾在父亲的“遗像”前大哭了一场,吊唁后,本来打算立即回北平,却因局势变化,偶然间在我军指挥所得知:父亲竟然没有死!

时间回到10月18日,当蒋介石收到郑洞国殉职的消息后,安慰完杜聿明,然后就想着如何借此“大作文章”时,情报员又匆匆赶进来:

“刚收到更可靠的情报,郑洞国将军没有死!他不光没有死,还在部下的胁迫下,向共军投降了!”

蒋介石听罢,勃然大怒,一时间竟不知道说什么,只有“可耻”二字在房间回荡。

在蒋介石的眼里,将士的性命不足挂齿,只有绝对的忠诚,才是最重要的!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同时也怕郑洞国投诚会扰乱军心,于是他决定,在国民党的报纸上,郑洞国必须是个“死”人!

于是,就有了郑洞国的儿子郑安腾,得知父亲并没有死的的那一幕,郑安腾转悲为喜,同时对国民党的造谣,表示愤慨。

那么,很多人会疑问,在战场上叱诧风云的郑洞国,为何会被围困长春?郑洞国本来就决定“成仁”,为何突然投诚呢?郑洞国投诚后,他的命运又如何呢?这一切,还要从郑洞国“一心报国”的志向说起。

建国后,郑洞国不肯“出山”,毛主席为他点烟,一句话转变其立场 - 天天要闻

郑洞国

一、投身黄埔,一心报国

1903年,郑洞国出生于湖南石门县南岳寺村,一个农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小,上有大自己14岁的兄长郑潼国,还有3个姐姐。

郑洞国的父亲是个正直的农民,粗通文墨,母亲则是典型的贤妻良母,有着农村妇女的朴实和善良。家里条件虽然不太好,但因着郑父曾读过两年私塾的因由,他深知,孩子们只有读书,才有可能走出这个“穷疙瘩”,以后才能有所作为。

于是,郑父便千方百计地供潼国、洞国,两个儿子读书。

后来,兄长郑潼国有机会去日本留学,归来后,就在家乡教书,在年幼的郑洞国耳中,时常能从兄长口中听到“民主”、“革命”等新鲜词语,耳濡目染之下,郑洞国从小就有了这样一个观念:清朝不好,必须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中国才有希望。

但是不同于大多数人”读书报国“的想法,郑洞国却一心想要”从军报国“。

直到1924年,郑洞国果真如愿报考黄埔军校,这期间郑洞国一直在探索,一路波折重重,甚至颇有些传奇色彩。

1921年,郑洞国弃学投考湖南陆军讲武堂,可由于时局动荡,讲武堂竟无法正常开办,无奈之下,郑洞国只能回到石门县,继续读书。

既然从军不成,那不如从商吧,或许也能为国家出点力呢!

思忖再三,郑洞国只能退而求其次,报考了长沙的商业专门学校(今湖南大学前身),开始学习经商。但是郑洞国却仍心有不甘,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而这个机会能不能到来,那时候,他也不知道。

或许是信念使然,也或许是时局注定。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陆军军官学校,郑洞国一听见这个消息,兴奋不已。这次,一定要把握住机会!

建国后,郑洞国不肯“出山”,毛主席为他点烟,一句话转变其立场 - 天天要闻

黄埔军校

可是,一道难题,摆在了郑洞国的面前——没钱!

郑洞国想来想去,只能求助于大哥郑潼国,看着弟弟的一腔热血,郑潼国答应借钱给他,于是,郑洞国再一次弃学从军,这次,他来到了广州。

本以为,梦想就在眼前,谁知,又一次差点被现实破灭!

原来,郑洞国好不容易赶到广州,准备报考黄埔军校,可这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第一期的报考日期。

郑洞国又急又恼又沮丧,可天无绝人之路,这时,有个叫黄鳌的同乡,给他出了个注意,但是郑洞国听后却犹豫起来。

原来,黄鳌早些来广州,那时,他担心自己一次考不上,先后报了两次名,不料,第一次就靠中了,也就是说,此时,他多了一个名额。

他建议郑洞国顶替他的名字去应考!

建国后,郑洞国不肯“出山”,毛主席为他点烟,一句话转变其立场 - 天天要闻

黄鳌

可此时,郑洞国却犹豫了!倒不是顾虑其他,只是“顶替之举”实在和他一向信奉的“诚实”信条相悖,可是一想到,如果不这样做,那自己就只能等第二期招生了,沉吟半晌,郑洞国心一横,就以“黄鳌”的名字考了试。

数日后,录取榜单出来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两个“黄鳌”竟都编在了第二队!

当指导员点名的时候,真假黄鳌同时应声,场面一度很尴尬。

那几天,郑洞国一直惴惴不安,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煎熬,他终于鼓起勇气,涨红着脸向区队长报告冒名顶替的由来。

后来,校方一方面理解他的冒名之举实属无奈,一方面也很珍惜这个人才,便决定不再追究,只是让他把名字更改过来!

郑洞国高兴万分,他终于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堂堂正正走进黄埔军校的大门了!

晚年的郑洞国还清晰地记得,军校大门前的一副对联: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在这所军校里,有孙中山先生的谆谆教诲,也有像廖仲恺、邓演达、周恩来等著名革命家的先进思想,黄埔军校所倡导的爱国和革命的精神,正是郑洞国毕生奋斗的理念和目标!

可那时候,郑洞国怎么也想不到,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由于自己思想上的局限,在迷惘和困惑中,他却选择了一条,与其投身黄埔军校革命初衷,完全相反的政治道路。

这个选择让他走了20多年的弯路,直到1948年,在辽沈战役的关键时刻,他被困长春,不得不放下武器,投诚我党。

虽然当时是形势所迫,但冥冥之中,却也成了郑洞国在政治上获得新生的起点。

二、困守长春,被迫投诚

“粮食奇缺,物价飞涨。一捆钞票买一捆青草,一个金镏子换一个大姑娘”

这是1948年,被困之下的长春,俨然成了一座“死城”。

郑洞国身为“剿总”副司令,也曾一度想要鼓励守军的士气,甚至以蒋介石当选国民总统为由,在五月下旬举行了阅兵典礼。

可一来面对我军强力猛攻,二来因为飞机场失守,城内粮食匮乏,人心涣散。此时的阅兵,看起来倒像是一次葬礼。

建国后,郑洞国不肯“出山”,毛主席为他点烟,一句话转变其立场 - 天天要闻

9月初,国民党东北“剿总”派军北上四平,想要接应长春的守军突围,但几天之后,林彪攻下锦州,郑洞国最后一点希望化为泡影。

既然援军无望,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孤注一掷!

于是,郑洞国命令守军,趁着东北联军南下攻打锦州之际,拼死突围。

但是饿着肚子的守军,哪儿打得过以逸待劳的解放军呢?踉踉跄跄的还没打出城外,就屁滚尿流地被打了回来,一连三天,突围无望。

这时,国民党沈阳方面要求郑洞国用毒气弹,但郑洞国却断然拒绝。他曾在抗日战争中,尝试过毒气弹的厉害,如今,怎能忍心把这种武器用在同胞身上呢?

郑洞国还是有良知的,只是他选错了阵营,从小接受中国传统的“忠孝节义”的思想,这种观念已根深蒂固,这让他做不出“背主忘义”的事情,虽然,此时他心中坚守的“正义”早已变了味道了。

当蒋介石一再命令郑洞国突围的时候,显然把他已经当成了一枚“弃子”,可他不知道的是,在遥远的西柏坡,我党的领袖们,却从未想要放弃他。

在辽沈战役前,几位常委就曾讨论:“最好是动员郑洞国起义。”

尤其是周恩来,曾经作为郑洞国的老师,他了解郑洞国本性不坏:“这个人我还了解,属于比较老实,本分的人。”

最终,毛泽东也决定“ 想办法争取他起义。”还让周恩来以老师的名义给郑洞国写了封信。

只可惜,当时长春城内一片混乱,周恩来写给郑洞国的那封信,郑洞国并没有看到。

但是,我想以郑洞国当时的“顽固”程度,即使收到了那封信,起义的可能性也不大。

郑洞国的理念是:“不成功,便成仁”。他想要以死尽忠,可是别的将领却不愿意啊!

建国后,郑洞国不肯“出山”,毛主席为他点烟,一句话转变其立场 - 天天要闻

曾泽生 《大决战》剧照

那时,60军的曾泽生已暗中和解放军接洽,准备起义,可郑洞国却浑然不知,待到曾泽生给郑洞国打电话,请他审时度势,共襄义举的时候,郑洞国这才恍然大悟!

他严辞拒绝:“我是军人,要保持军人的气节,不成功便成仁!”

这时,新七军的参谋长龙国钧也来见他,说:”军官兵已决定放下武器,解放军已经同意保障司令官以下生命财产的安全,希望司令官和我们一道行动!“

郑洞国同样拒绝了!

原来,自始至终,“不成功,便成仁”,都只是郑洞国的一厢情愿而已!可对他来说,却别无选择!

郑洞国当即致电蒋介石,表示“来生再见。”

随后,他听到央行大楼里传来了枪声,看来解放军已经攻进来了,郑洞国将手伸向枕下,去摸那只随身佩戴了多年的手枪,枪膛里只有一发子弹,是他为自己准备的。

他决定从容赴死,要死也要死得悲壮,可奇怪的是,枕头下却是空空如也,枪竟然不见了!

郑洞国意识到肯定是手下人怕他自戕,就把手枪偷走了。他生怕再晚一步,就要成为解放军的俘虏了,在屋子里急的团团转,四处寻找可以结束自己生命的东西。

此时,外面的守卫听到屋里的动静,一拥而入,死命将郑洞国抱住!

建国后,郑洞国不肯“出山”,毛主席为他点烟,一句话转变其立场 - 天天要闻

《大决战》剧照 中间为郑洞国

住在隔壁的侄子郑安凡也赶紧跑过来,跪在郑洞国面前哀求:“二叔,您可千万莫走绝路啊!”

事已至此,郑洞国看着身边亲随和卫士,期待的眼神,无可奈何地挥了下手,低语道:“放下武器吧......”

而此时,解放军代表和先头部队,其实早已进了司令部。

原来,并不是解放军打了进来,而是郑洞国的参谋长杨友梅和幕僚,早就暗中和解放军接上了头,他们假装和解放军枪战,就是为了促使郑洞国和他们一起投诚,也好保全郑洞国的性命。

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我想这些幕僚们也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在长春围困的数月以来,解放军的早就降服了他们的心,有时候,正义和妥协,并非不能并存。

我想,在多年后,郑洞国在回想起这一幕的时候,或许也会感到庆幸吧。

然而,对于那时候刚刚投诚后的郑洞国来说,可不这样认为。

三、毛主席一句话,让郑洞国彻底“重生”

当郑洞国放下武器,很沮丧地随着部队出城的时候,迎面开过来一辆美式吉普车。

车上坐着正是与他对战数月的兵团司令员肖劲光和政委肖华。

郑洞国本以为他们见了自己这个败军之将,定会趾高气昂、盛气凌人,可没想到肖华看见自己后,立即命人停车,一下车就走过来跟自己握手,好生问候了一番,然后才坐车离去。

全程毫无傲慢之气,有的只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和坦诚以待。

这个细节,让本已沮丧到极点的郑洞国的心情,略微好了一点。

建国后,郑洞国不肯“出山”,毛主席为他点烟,一句话转变其立场 - 天天要闻

肖劲光

晚上,肖劲光和肖华特意请郑洞国吃饭,席上,两位将军殷勤地劝酒,只是郑洞国依然心情沮丧,闷着头喝酒,不说一句话。

他虽然败了,但是心里仍然固守着曾经的立场和对蒋介石的忠诚。

酒过数巡,郑洞国才开口:“非常感谢两位将军的款待,我现在失败了,听凭处理,至于部下的官兵,如果有愿意回家的,希望你们能够放他们回去。

肖华和蔼地答复,党有政策,去留随意。要回家的会助他们回家,要留下来的也会妥善安置。

这时,坐在一旁的肖劲光微笑地问道:“郑将军今后有何打算?是愿意回家还是愿意留下?”

当时,郑洞国已心如死灰,虽然他也感受到了两位将军的诚意,但却仍然抱着“忠臣不事二朝”的忠贞,不愿为我党效力,此时的他,心里就只想着当一个平头老百姓聊此残生好了。

末了,他还提出了几个要求:不广播、不登报、不参加公开宴会!

两位将军听罢,也没勉强,便提议,可以去哈尔滨休息或者学习一段时间。

建国后,郑洞国不肯“出山”,毛主席为他点烟,一句话转变其立场 - 天天要闻

肖华

这个提议,显然很符合郑洞国的心思。其实,郑洞国一直也想去解放区走走,他想研究一下,共产党究竟为什么可以得人心,打胜仗,自己输了也要输得明白。

于是,郑洞国离开了长春这座伤心之城,到哈尔滨去思考人生去了。

这一去,郑洞国“顽固”的思想,才慢慢开始得以转化。

一来,郑洞国每天通过报纸了解外面的变化,尤其是解放区经济建设的消息,看着民心所向,他似乎意识到了什么。

二来,他开始潜心研读毛主席的著作,后来,他还读了《列宁文选》,斯大林的《列宁主义基础》等著作,通过这些书籍,他才真正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他们的革命主张。

随着一本一本马列主义的著作啃完,郑洞国的心里也越来越亮堂,他开始反思二十年来所走的到路。他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症结”所在,思想逐渐开朗起来。

1950年8月,郑洞国因为身体不适,前往上海就医,路过北京的时候,肖劲光和肖华两位将军请他去全聚德吃烤鸭。

这次吃饭,就比长春那次,融洽了很多,郑洞国一见二将军的面,就为之前的无礼致歉,三人边吃边谈,谈着谈着,就谈到国家建设问题。

两位将军表明,希望郑洞国参加“解放台湾”的工作!

虽然,当时的郑洞国内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他还是犹豫了。一想到要和海峡对岸的故友兵戎相见,他的心里还是迈不过那道坎儿。

便拒绝了!

两位将军了解了郑洞国的想法,虽然有点失望,但也表示尊重。

建国后,郑洞国不肯“出山”,毛主席为他点烟,一句话转变其立场 - 天天要闻

郑洞国晚年

直到1950年10月,周恩来特意接见和宴请郑洞国,希望他能够出山,为更多的人民作出贡献。

周恩来的态度非常诚恳,使郑洞国大为感动,于是,郑洞国终于突破了心理防线,表示:“准备回上海治治病,料理一下家务,再听候安排!”

1952年6月,郑洞国举家迁往北京,他被任命为水利部参事,这是郑洞国第一次和人民政府的实际工作发生关系,他暗下决心,一定竭尽全力。

1954年9月,有一天,郑洞国突然收到一套红的金字请帖,打开一看,竟然是毛泽东要在中南海宴请他。

郑洞国既激动又紧张,激动地是毛泽东的礼贤下士,热情关怀,紧张的是,自己败军之将,难承如此殊荣。

赴宴那天,郑洞国刚到,毛泽东就迎了出来,一番寒暄之后,毛主席问郑洞国是否抽烟,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毛主席竟站起来,十分敏捷地擦了跟火柴,亲自帮郑洞国点上了烟。

这个举动,毛主席做得非常自然,这让郑洞国一时间,心潮起伏。

想想自己在蒋介石面前,从来都是鞍前马后,从未受过如此随和的对待,而毛泽东,如今,身为一国之领袖,却能如此礼贤下士,郑洞国这才体会到新中国之所以能够蓬勃向上的原因!

席间,毛主席问了郑洞国一些问题,俩人正聊到兴致处,郑洞国突然冒出一个问题:“主席,您的马列主义为什么学的那么好?”

这个问题问得毛主席先是一愣,随后便爽朗地笑了。

随后,他的这番话,让郑洞国彻底卸下了思想上的包袱,深受教诲。

毛主席说:“当初我做工人运动时,开始工人都不理我,我整天在铁道上转来转去,心里特别痛苦,也着急。后来明白了,脸还是娃娃脸,身上还是学生装,所以工人跟你有距离。一个人只有把架子放下来,思想转变了,立场才能转变。”

不得不说,毛主席的这番话实在高明。

一方面,解答了郑洞国的困惑,另一方面,则暗示郑洞国,放下架子,转变思想,才能真正得以改变。

建国后,郑洞国不肯“出山”,毛主席为他点烟,一句话转变其立场 - 天天要闻

右五:郑洞国

此后,郑洞国的后半生,为了祖国的统一做了不少事情,特别是晚年,郑洞国更是以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己任,他利用各种方式,向在台湾和海外的黄埔校友,宣传党的对台政策。

1991年,郑洞国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刻,吃力地对子女说:

“我曾是个军人,对生死已看得很淡,你们好好生活,不要为我难过。我现在对国事、家事均无遗憾,只可惜没有看到祖国统一......”

这位将军,戎马一生,曾穿过了东征北伐的枪林弹雨,走过古北口、台儿庄、昆仑关灯征战之途,也曾在孤城中命悬一线,但最后却幸运地获得新生,令人钦佩!

1991年,1月27日,一代名将,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旅程。

谨以此文致敬郑洞国将军,更致敬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解放军战士们!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每月1500万退休金没了,尹锡悦亮底牌行动,否则死刑或牢底坐穿 - 天天要闻

每月1500万退休金没了,尹锡悦亮底牌行动,否则死刑或牢底坐穿

最近韩国政坛那可是热闹非凡,就像一场大戏,一出接着一出。当地时间 4 月 4 日上午 11 时 22 分,韩国宪法法院代理院长文炯培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总统尹锡悦被罢免,判决立即生效。这一下子,尹锡悦可就从高高在上的总统宝座上跌落下来了,不仅失去了总统权力,各
中方没得选,直接改手术刀为亮剑,特朗普被催辞职,叛徒纷纷冒头 - 天天要闻

中方没得选,直接改手术刀为亮剑,特朗普被催辞职,叛徒纷纷冒头

最近这国际局势啊,那真叫一个风云变幻,热闹得很。特朗普这老兄又不消停,第三次对中国发起了关税大战,这一来可就搅得全球经济的池水是波涛汹涌。可让人意外的是,这次咱中国一改之前相对温和的反制策略,直接 “亮剑”,那反击力度,可把全世界都给震住了。与此同时,在美国国
中方手术刀变剑,27国反将美国一军,特朗普气得要对华加50%关税 - 天天要闻

中方手术刀变剑,27国反将美国一军,特朗普气得要对华加50%关税

最近这国际局势,因为美国的关税战那是闹得沸沸扬扬。特朗普大手一挥,对全球发动关税战,这一回,咱们中国可不再像以前那样小打小闹地反击,直接“手术刀”变“利剑”,给美国来了个狠狠的回击。更让美国没想到的是,欧盟 27 国也紧跟其后,准备对美国反制,这可把特朗普气得
川普关税落地,印度第一个举白旗,中国快速实施对等反击 - 天天要闻

川普关税落地,印度第一个举白旗,中国快速实施对等反击

特朗普所发起的全球贸易战,打了全世界所有国家一个措手不及,特别是由他本人所规定的所谓“基准税”更是离了大谱,因为如果叠加美国先前向其他国家征收的关税来算,总关税已经超过了70%。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看出,特朗普的“关税武器化”较之于他的第一个任期,变得更加具象化了
中国反制之后,特朗普连夜发文:美国必须坚持住,结果将载入史册 - 天天要闻

中国反制之后,特朗普连夜发文:美国必须坚持住,结果将载入史册

日前,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公告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国务院批准,自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有关事项如下:一、对原
美国闯大祸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彻底激怒 - 天天要闻

美国闯大祸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彻底激怒

《大西洋月刊》记者爆料美政府高层作战计划群聊泄密事件后,英国、加拿大、奥地利近日均对此作出回应。CNN称,奥地利总统亚历山大·范德贝伦表示,“美国的局势再次说明,我们必须考虑(建立)一个强大、自信的欧洲,走自己的路,通过自身力量从战略上确保欧洲的和平。”英国首
最后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关税来换取Tik Tok - 天天要闻

最后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关税来换取Tik Tok

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单边对华加征关税,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何亚东:中美双方经贸部门一直通过各种形式保持沟通,中方在关税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我们坚决反对美方单边对华加征关税,反对将经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