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这13位战犯不符合特赦,毛主席为何却在1975年坚持要释放?

2021年09月12日22:59:08 历史 1424

记得在很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解放军优待俘虏。在实际情况中也确实是这样。就算是对于战犯,我军也是本着宽大为怀的态度,只要是认识到错误,真心改造的话,绝对会给予机会的。

01

在中国革命胜利之后,表现良好认真悔过的战犯,几乎都得到了特赦,第一批特赦发生在1959年,之后还相继特赦了5次,最后一次特赦发生在1975年。

对于战犯,除了我党,恐怕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国家能如此宽宏大量了。不管之前做过什么,只要端正态度,思想得到纠正,愿意接受劳动改造,几乎都能够获得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一点在1959年的特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国军这13位战犯不符合特赦,毛主席为何却在1975年坚持要释放? - 天天要闻

在这次特赦中,有两个人是最引人注目的,第一个就是皇帝溥仪。他当年作为战犯不是因为他的出身,而是他和日本人一起在东北搞伪满洲国,这点是全国人民都无法接受的。但在狱中,他表现良好,所以予以特赦。

另一个则是国民党的名将杜聿明。杜将军是老蒋最为看重的将领之一。这位黄埔的高才生,是国军在淮海战役的指挥官之一。

他入狱之后,起初表现出极大的抗拒和排斥。杜聿明在淮海之前身体就不好,本想去美国治病的,但愣是被老蒋派到了前线。于是只能靠着拐杖才能走路的他,强撑着身体指挥战斗。

02

兵败被俘后,杜聿明曾经两次自杀,他觉得以自己的所作所为共产党根本不可能给自己活路,再加上病痛的折磨,还不如一死了之。

但让他意外的是,共产党不但给他这个敌军将领看病,还考虑到他身体并不能承担太过繁重的体力劳动,所以就只让他种种菜,松松土,非常清闲。

国军这13位战犯不符合特赦,毛主席为何却在1975年坚持要释放? - 天天要闻

杜聿明开始时以为共产党只是做做样子,表面功夫而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发觉自己的狭隘,所以他的态度也慢慢转变,从对老蒋的死忠到开始反省当年的错误。被特赦之后,杜聿明主动要求留下来,希望能为国家做贡献。

1975年2月,毛主席审阅了有关部门提交的关于特赦战俘的报告,在押的还有不到300名战犯,其中有13名是不符合特赦条件的。

毛主席看完后,提出将全部战犯包括不符合特赦条件的全部释放,同时还决定提高特赦人员的生活费标准。

国军这13位战犯不符合特赦,毛主席为何却在1975年坚持要释放? - 天天要闻

毛主席的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工作人员找主席反映,为什么要一并释放不符合特赦条件的战犯?毛主席说,战争都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现在关着还有什么用?而且对于群众来说,这些国民党将领和土豪劣绅不一样,很多人群众都不知道,杀与不杀差别不大。

03

历史证明,毛主席的做法是非常英明的。我党特赦战犯的行为,向台湾当局释放了和平的信号,1975年时,两岸已不再像之前那样剑拔弩张,而且这些战犯的亲友大多在台湾,释放了他们,表明了大陆的友好之意。

国军这13位战犯不符合特赦,毛主席为何却在1975年坚持要释放? - 天天要闻

对于这些特赦的战犯,我们采用的是来去自由的政策,不管目的地是台湾、美国、还是老家,都予以放行并提供路费。但大陆这边释放了,台湾当局却不敢收,生怕会有大陆的人员趁机潜入。两下一对比,国民党的猜忌多疑与我党的宽大形成鲜明的反差,高下立判。

当时国际社会上屡屡有对中国的战犯政策进行攻击和抹黑,这样直截了当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开释,是对这种造谣的最有力反击,何乐而不为呢。

国军这13位战犯不符合特赦,毛主席为何却在1975年坚持要释放? - 天天要闻

特赦战犯是毛主席为争取两岸统一做出的努力,和平也是他晚年最大的心愿,不仅是毛主席,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希望这一天能快些到来吧,才是对当年的革命先烈的最大的告慰。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广州一棵千年荔枝树时隔4年再次结果!预估树龄1024岁 - 天天要闻

广州一棵千年荔枝树时隔4年再次结果!预估树龄1024岁

随着气温攀升,岭南大地处处荔枝飘香。这几天,广州一棵千年古荔为广州最古老的荔枝树,时隔数年后再结硕果,这一罕见的景象吸引了周边村民前来拍照观赏。千年古荔位于广州黄埔玉岩书院,为一级古树,据估测迄今有1024岁,这个年龄对于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广州来说,可谓见证了城市半部的历史,承载着市民对岭南佳果的记...
长知识!古代中国的“计程车”如何工作? - 天天要闻

长知识!古代中国的“计程车”如何工作?

原标题:古代中国的“计程车”如何工作?(文物有话说)中国科学技术馆展出的记里鼓车复原模型。中国科学技术馆供图张荫麟复原《宋史》记载的记里鼓车齿轮装置图。中国科学技术馆供图出租车是现代生活中常用的交通工具,主要通过记录行车里程计算费用,因此也
3个被史书隐藏的真相:夏侯惇0胜仗却成曹魏第一大将? - 天天要闻

3个被史书隐藏的真相:夏侯惇0胜仗却成曹魏第一大将?

在三国群雄逐鹿的璀璨星河中,夏侯惇的名字似乎总带着一丝微妙的光芒。当五子良将驰骋沙场、威震敌胆时,这位曹魏元勋的军事履历上却难觅耀眼的胜绩。史书冷峻的笔墨下,一个令人费解的谜题浮出水面:一位鲜有战功的将领,为何能登上曹魏权力之巅,成为曹操时
明朝张七姐:一代皇后被废,满朝文武无一人为她发声 - 天天要闻

明朝张七姐:一代皇后被废,满朝文武无一人为她发声

作者:青灯虽然说皇帝后宫那些事,都是皇帝自己的家务事,可是自古以来,都是天下大事,都要放在朝堂上辨一辩。特别是在明朝,皇帝娶什么样的嫔妃,立后还是废后,朝堂上的文武大臣,势必要闹上一场。可偏偏有这么一位皇后,她被废黜的时候,满朝文武无一人说
杨六郎与肃宁地名的传说 - 天天要闻

杨六郎与肃宁地名的传说

地名故事:杨六郎与肃宁 不少人听说过“刘秀夜走三阳”的传说。三阳指的是饶阳、宰阳、高阳三座县城。饶阳、高阳人们都知道,宰阳在现在的地图上找不到了。其实宰阳就是现在的肃宁。 相传杨六郎与辽国交战在宰阳东扎下营寨,每日亲自监督训练牤牛,准备用牤
【春秋134】郑国:我也不想认两个爹,而且是天天过来揍我的爹 - 天天要闻

【春秋134】郑国:我也不想认两个爹,而且是天天过来揍我的爹

第一次弭兵会盟之后,晋楚双方不再进行直接军事对垒,不搞大决战。春秋中后期,战争烈度显著增加,一场决战,参战贵族死亡或者重伤的概率升高,诸侯及大夫们并不愿意频繁地置身于具有丧命风险的博弈之中。死亡本身还不是最糟糕的,核心人物的故去,导致本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