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方三万人,对方足有二十万人,这仗该怎么打?韩信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背水一战,三万人一个都不能跑,要么掉水里淹死,要么战死,看着办吧。所以说,从古至今,会打仗的人都狠,对敌人狠对自己人更狠。而历史仿佛也害怕狠人,井陉之战中韩信以区区三万士卒成功击败赵军20万大军, 堪称是古代战争史上奇迹。
奇迹之所以是奇迹,就是因为它很难再现。按理说像是背水一战这种,投入本钱小,而成功的收益巨大的方法,应该受到后世追捧,而成为争相效仿的对象,但在之后长达两千余年的战争中,鲜有人使用此计,而那些拙劣的模仿者也都是以失败告终的。背水一战这一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迹,到底隐藏着哪些玄机呢?
一、背水一战的破解之道
井陉之战发生在楚汉相争的公元前204年。在这一时期,秦国灭亡,中原大地上形成了两个联盟阵营,一个是以刘邦为首的汉阵营,另一个则是以项羽为首的楚阵营。在井陉之战的前一年,刘邦一把全压在睢水之战上,结果被项羽半日之内大破五十六万大军,“睢水为之不流”,直接连裤衩都赔了出去,差点自己都回不来,所以只剩下小猫两三只。正是这个时候,韩信提出了开辟北方战场的建议,在成功灭魏破代之后,韩信联合张耳想要越过太行山井陉口,攻击赵国,赵王与成安君两处合兵二十万驻扎井陉口防御。
这场战争从一开始,胜负的天平就几乎无限倾斜向赵军,韩信的汉军属于客军,远道而来,加上井陉口的地形非常不利于粮草运输,后方补给必然很成问题。赵军只要凭借营垒壕沟固守,那韩信的三万人就得被活活拖死在井陉口。所以,当时广武君李左车提出的意见就是,以一路三万人的奇兵袭扰粮道,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补给,赵军只用驻守就可以了。到时候,汉军仅有二十万大军挡路,力战不能,退又被袭扰,退无可退,韩信和张耳被捏圆锤扁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
不得不说,这个计策确实是狠。就连后世被称为“兵仙”的韩信在得知这条计策未被采纳时,也是万分庆幸,《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中司马迁用了“大喜”这词,足以见当时韩信有多激动。
李左车所说的计策,其实就是破解背水一战的最好方法。这也是历代名将不敢轻易尝试背水一战的根本原因。说白了,所谓的背水一战,不过是作为弱势的进攻一方,不得不进攻而用的极度危险的招数,只要处于优势方的敌军坚壁固守,以不变应万变,那进攻方就只有等死一条路。
二、好计策必须碰到蠢对手
古代打仗讲究人多势众,孙子兵法说得好,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围住敌人,全部吃下。五倍的话,就二话不说直接攻打,如果只有两倍兵力就能只能分散敌人,前面都是说的取胜之道。像是后面两方差不多的人马,虽然可以战但不一定能赢,如果人马比敌人少,那就能跑就跑,不能跑就只能避其锋芒。
这话一点错都没有,当时赵军主将陈馀认为,咱们义军打仗就得堂堂正正,用诡计就太没面子了。而且根据当时的战场消息,韩信虽然号称数万大军,实际上也就是几千的水平,跑了千里来偷袭,已经是疲惫不堪。如果这都还要回避,怕是要被天下诸侯嘲笑。要知道,己方可是拥有二十万大军,就算是二十万头猪,他韩信想要捉完,也得累死。
所以说一个好计策想要成型,必然需要一个愚蠢的对手作为衬托,不然你看《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是各种妙计频出。但对上司马懿这个旗鼓相当的对手也没辙,只得活活被耗死。韩信这个兵仙对上迂腐傲慢的陈馀,结果可想而知。
在陈馀拒绝听从李左车时,韩信便已然成功,兴堂堂正正之阵,在春秋时就已经不用了,宋襄公就是这样玩没的,他陈馀还敢这么干,自然也只有死路一条。计策不一定要多精妙,只要对手上套就行。韩信正是利用了陈馀的傲慢自大,想要速胜的心理
这当然不能说陈馀是十足的蠢才,只是他面对的韩信,瞬间智力就被拉开了几个档次。陈馀在领军时也没有保持足够冷静的头脑,甚至都没有做敌我的力量分析,只是着眼于数量这种纸面上的优势,显然是很不靠谱的。
三、韩信背水一战的底气
说完赵军本应有的致胜点,再来看看汉军这方韩信的优势,打铁还需自身硬,任何一场战争都不可能会有敌军不战自溃。所以《孙子兵法》才会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韩信方第一个优势,那就是携大胜之威,前面我们也说到过,在井陉之战发生前,韩信完成了灭魏破代,并且是赢得非常漂亮,韩信屡出奇计,也培养出士卒们的信心,这是背水一战最关键的基础,要是士卒不信任韩信,那到了韩信要让士卒背水结阵的时候,估计士卒直接就哗变了,根本轮不到赵军的攻击。正因为韩信在士卒中拥有巨大的声望,所以才能保证军令的正常传达。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韩信初到井陉口的时候正是处于这种状态,虽然在兵力上处于绝对的劣势,但在士气上,可以用锐不可当来形容。相对的,虽然对面的赵军拥有二十万之巨,但多为新兵,还未经历战争的历练,只可以打顺风仗,一旦逆风,便是溃败。
谋略的本质其实就是发挥出己方和优势,让敌方进入劣势。现在摆在韩信面前的问题就很简单了,就是如何用最少的兵,将赵军诱出固守的营地,并且拖出主力,从而让另一支军队夺下营寨,这就成功了,是的就这么简单,这就是韩信用背水阵原因。
己方士气正盛,所以无往而不利,此时,时间是一切的关键,井陉之战就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韩信唯一获胜的机会,就是趁着士气未泄,一鼓而下赵军。拖延日久,即使以韩信这位兵仙的能力也会感觉到棘手。
四、赵军从头到尾的配合
好了,现在韩信已经在半夜派出两千人的轻骑兵,从小道迂回到赵军的大营边上,随时可以趁着赵军进攻的时机,成功偷掉大营。正面的一万大军也已经越过井陉口,背靠着绵蔓水扎下营盘,现在就看赵军会不会配合自己的计策,往这个口袋里面钻了。
事实上,普通将领平日无论多么能高谈阔论,一旦在战场上面对当世名将也只有歇菜得分,陈馀看到汉军玩的这一手背水结阵,直接笑喷,自己可是读过兵法的,这扎营讲究右靠山陵,这样就不会被偷袭,前方和左边最好有水泽,这样敌人进攻的时候,就无法成型。但这背靠着河是几个意思?仗打起来,只需要咱们这边赵军往前一赶,韩信连带着他的三万汉军就只能全掉进水里。别忘了,一年前刘邦还被项羽赶到睢水,五十六万大军被推入睢水,直接将睢水堵断流了。
说干就干,陈馀二话不说,立刻命赵军出营应战,在他看来,这不过就是二十万对一万的赶鸭子游戏,刚开始的时候也确实如此,韩信见赵军攻来,二话不说直接丢掉旗鼓仪仗,佯装败逃,全力向河边奔逃。陈馀和赵王这一下开心了,就这?还称为兵仙?立刻全速出击,全力进攻背水阵,想要直接将汉军赶下水。
眼见着赵军上钩,埋伏在赵军大营边的两千轻骑,迅速出击,抢占赵军营地,并在营地遍插汉军旗帜,这一手韩信玩得非常溜,也非常有效,后面垓下之围的时候,韩信也用过,那就是四面楚歌,连项羽都中招了,区区陈馀也没有玩出什么花样。眼见背水阵久攻不下,陈馀回身一看,好家伙,自己营地已经全被插上汉军红旗了。
赵军顿时大乱,成军不久的弱点暴露出来,纷纷四下溃散,想要收拢都没办法,加上韩信领着汉军以及抢占赵军大营的轻骑两面夹击,赵军想要不败亡都难。
五、背水之战的要素总结
由此可见,韩信背水一战之所以能够做到置之死地而后生,赢得酣畅淋漓的大胜,总结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军队命令能够被兵士有效执行。二是遇到一个极其配合的对手,注意,这二点缺一不可。
光是三国时期模仿背水一战就有两次,其一是徐晃,面对赵云这样的名将也敢玩一把背水阵,结果就是士气大泄,一战全军崩盘。其二就是非常有名的街亭之战,马谡就效仿韩信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思想,来了一出舍弃水源,登山据守。妄图复制韩信的奇迹,结果被魏国名将张郃团团围住,被打得溃不成军,成就了”失空斩“这样的京剧名场面。马谡失掉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此失败。到了北宋末年,金军攻宋时,宋军又来了一次临水结阵,向死而生,结果被五百金国骑兵全赶下了河。
不是说背水之战没人用,而是自韩信之后用过背水阵的人都没了,背水之战强调的并非防守,而是速胜,韩信领着三万军队是要进攻赵军,只是苦于赵军的坚守策略,所以才采用背水阵诱敌。关键还得看那两千偷家的轻骑兵。后人倒好,一个个只记得了“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画虎不成反类犬,在无法速胜,又外无接应的情况下山寨背水一战,能成功才怪呢。
最关键的是,之后很难找到一对像韩信和陈馀段位差距这么大的对手。韩信能一步步分析敌我的优劣势,一步步将己方士兵的战力调动起来,同时又能有目的地将陈馀引导入错误的境地。而陈馀自始至终都傻傻地跟着韩信的计划在走,要不是赵军被全歼之后,陈馀被杀,几乎都会有人相信他是汉军的奸细了。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背水之战是与兵法不符的,认为驻军就应该“右背山陵,前左水泽“。这当然不错,但这只是实施层面的东西,韩信根本就不在这个层次,虽然说背水结阵确实会让士兵陷入绝境,但也会激起士兵不得已而斗的精神气,只是这股精神气无法长久,所以兵法上有言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快速利用起这股士气,用于快速瓦解敌军,这个时候,就能发生以少胜多的奇迹,但是一旦拖入持久战,比如马谡失街亭时的窘境。那士兵的士气就会迅速流失,不战自溃。
能够做到以少胜多的古之名将本来就不多,除了像是项羽这种纯武力派,靠着自身强大的魅力,以破釜沉舟激发斗志,完成过韩信背水一战类似的效果,其他的都几乎没有成功过。这当中也有用过就不灵的原因在里面,背水一战这样出奇制胜的套路,韩信用过一次,后来的人自然就会知道里面的门道,想要再次上同样的当,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再遇到陈馀一样的将领。
韩信用兵,以正合以奇胜,灵活用兵,最终以少胜多,核心在于了解对手,面对什么样的对手,采用相应的计策,这才是成功的关键,如果只是纠结计谋不符合某一条兵法律条,那便会画虎不成反类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