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外孙女孔东梅,最像毛主席的孩子,却不想活在外公的光环下

2021年08月10日17:34:04 历史 1203

在毛主席的后代中,孔东梅是长得最像外公的,圆润的脸,大气的五官,尤其是下巴上那颗痣,非常的醒目。

孔东梅曾在书里说:“外公下巴上的那颗痣,妈妈没有遗传到,我这个外孙女反倒是遗传到了,觉得非常荣幸。”

作为毛家第三代唯一的女性和成功的女商人,孔东梅的一举一动都备受世人关注。当她出现在社交派对上时,她是打扮时尚的名媛,但她坐在自己创办的“菊香书屋”中时,她是一位斯文雍容的女企业家。

但无论是何种形象,孔东梅都更像一位成功的女企业家,而不像是钟鸣鼎食的名门千金,在毛家所有后代中,她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但其实她骨子里完全继承了毛家人的生活作风。

那么,孔东梅特立独行的背后,到底拥有怎样的风采呢?

一:孤独的童年,和外婆相守的岁月

1972年,孔东梅出生在上海,她的母亲是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女儿李敏,父亲则是孔从州将军之子孔令华。

孔东梅出生这年,外公毛主席已是晚年且身体并不是很好,可以说她的出生给外公带来了些许慰藉。

而且,孔东梅能顺利来到人世间,和外公有着莫大的关系。当时国家处在困难时期,李敏一家的生活也很清贫,所以当得知自己怀孕时,李敏多少有些迟疑。

李敏和父亲感情深厚,每当人生遇到难题时,她总是会找父亲倾诉,这次也如此。李敏向父亲征询意见,到底要不要把这个孩子(孔东梅)生下来?

毛主席听后,语气坚定地回答说:“要,生活再困难,也是应该要孩子的。”

毛主席外孙女孔东梅,最像毛主席的孩子,却不想活在外公的光环下 - 天天要闻

图|毛主席和女儿李敏

李敏听从了父亲的建议,留下了腹中的胎儿,不过因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孔东梅并没有机会和外公见面,这也是她人生最大的遗憾之一,不过她的名字却是外公亲自取得的。

女儿出生后,李敏就迫不及待地将她的照片拿给父亲看,毛主席一向很喜欢孩子,当看到外孙女的照片后,他苍老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看着父亲那般高兴,李敏也是心花怒放,并对父亲说:“爸爸,您给孩子取个名字吧!”

毛主席看着女婴的照片,沉思良久后说道:““叫东梅吧。东是我的名,而梅是一个很好的名,是我生平最喜欢的。这是一个很有寓意的名字,也可以看出毛主席对外孙女的喜欢和期待。

长大后提及自己的名字,孔东梅很自豪地说:“我的名字是外公取的,这也是让我深感自豪的一件事。”

毛主席外孙女孔东梅,最像毛主席的孩子,却不想活在外公的光环下 - 天天要闻

图|孔东梅

因为素未谋面,小时候的孔东梅对外公的印象很模糊,只是从长辈口中得知,外公是一位很厉害的人物,很多人提及外公都会无比佩服。

年幼时,因为父母在北京生活和工作,孔东梅就和外婆贺子珍在一起生活,她们一直居住在上海市湖南路262号的房子里,那是一栋三层别墅,最早是陈毅的住所。

在孔东梅的印象里,那个一个大且幽静的院子,院子里种了四棵橘子树,每年都可以收获橘子,还有桃树、枸杞子树等。

这个院子承载着孔东梅童年的回忆。不过,她的童年一点不自由,门口时总是有工作人员把守,她做过的最叛逆的事情也无非是跑到马路对面买一根冰棍。

毛主席外孙女孔东梅,最像毛主席的孩子,却不想活在外公的光环下 - 天天要闻

图|孔东梅和外婆、母亲合影

虽然物质生活上孔东梅还算富足,但她的世界是孤独的,尤其想念妈妈,也渴望能够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可以在弄堂里自由自在地玩耍,但她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孔东梅四岁时,外公去世,他只是依靠照片和想象勾画着外公的形象,这一点和她的母亲李敏很相似。

李敏在三岁时被送到苏联和母亲团聚,对于父亲她是陌生的,第一次知道父亲还是哥哥毛岸青通过照片告诉她的。

相比较之下,孔东梅对外婆的感情就很深厚了,她的整个童年都是在外婆的陪伴下度过的,她熟悉外婆的臂弯,熟悉外婆的喜好。

毛主席外孙女孔东梅,最像毛主席的孩子,却不想活在外公的光环下 - 天天要闻

图|孔东梅和外婆

多年以后,每当回忆起那个深宅大院,孔冬梅都会想起院内的假山和院内种植的不同植物,而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外婆坐在椅子上,双眼望着远方发呆,之后就一支接着一支地抽烟,在烟雾缭绕中,外婆回忆着曾经的往事。

孔东梅在上海生活了六年,那里有她人生最初的回忆,虽然孤独却也夹杂着美好,那会年幼的她还不知道,自己的是红三代,自己的外公是新中国的缔造者。

二:母亲是人生引领者,支持她去国外深造

1978年,孔东梅被父母接到了北京生活,她终于实现了和母亲朝夕相处的夙愿。

虽然是毛主席的女儿,但孔东梅回忆说,在那个物质并不富有的年代,他们家也曾有过一段极其艰难、困苦的岁月。

有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工资被冻结了,一家四口只能依靠母亲每个月的五六十元工资生活,为了保证不饿肚子,母亲每天都精打细算。

毛主席外孙女孔东梅,最像毛主席的孩子,却不想活在外公的光环下 - 天天要闻

图|孔东梅和母亲李敏

虽然岁月远去,但孔东梅对那段时间的生活还是记忆犹新的。那会母亲每天会起早,然后上班前赶到菜市场买菜,中午下班又匆忙赶回家家中,自己烧菜做饭。

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开销,哥哥穿过的衣服母亲也不舍得扔, 改完后再给孔东梅穿。这样的艰苦环境也锻炼了孔东梅的性格,她很早就开始独立,学会织毛衣、做饭,有时候母亲太忙,她就会承担所有家务。

虽然生活艰苦,但母亲从未放松对孔东梅的教育,很早就开始鼓励她多读一些欧美文学作品,还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受母亲的影响,孔东梅对文学情有独钟,甚至幻想开一家小书店。大学时,她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美文学专业。

毛主席外孙女孔东梅,最像毛主席的孩子,却不想活在外公的光环下 - 天天要闻

图|孔东梅和母亲李敏

除了知识教育外,对于家风的传承李敏也没有疏忽,当年父亲总是教育他们要夹着尾巴做人,不要搞特殊化。

父亲的谆谆教诲让李敏终身难忘,同时她也是如此教育女儿的,不许和任何人主动说自己是毛泽东的后代,不要提及自己的家族,不管到哪里都要低调、谦逊。

所以,即便是事业有成了,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孔东梅的出身都是陌生的,更不知她竟然是毛主席的外孙女。

毛主席外孙女孔东梅,最像毛主席的孩子,却不想活在外公的光环下 - 天天要闻

图|孔东梅

1996年,孔东梅大学毕业,并进入一家刚成立不久的公司,她将自己“红色后代”的身份隐藏起来,和所有员工一样,从最基本的端茶、倒水做起,加班到八九点更是常有的事。

三年后,在孔东梅和所有人的努力下,工作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规模,孔东梅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然而这一年,对于她而言注定是不平坦的,先是父亲孔令华去世,母亲李敏大病不起,哥哥又远赴海外工作。

人长大,有时候就是一瞬间的事。从前孔东梅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备受父母和哥哥宠爱,如今接二连三的变故,让她一夜长大,而这些变故也让孔东梅有些应接不暇,甚至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毛主席外孙女孔东梅,最像毛主席的孩子,却不想活在外公的光环下 - 天天要闻

图|孔东梅

最艰难的时候,她抱着“豁出去”的想法,给组织上写了一封信,信中将自己家中的困境和遭遇统统交代清楚。之后,在许多老同志的帮助下,妈妈的医疗费得以报销、住屋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对于这一切孔东梅心怀感恩。

这一年,孔东梅27岁,经历过命运的洗涤后,她变得越发成熟。但此时,孔东梅却有些迷茫,她突然想走出舒适区,去国外打开视野,重新学习。

当孔东梅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母亲李敏时,李敏很支持女儿的决定,以为她本身也是在国外长大的,对于女儿迫切地想到海外进修,她无条件支持。

就这样,在千禧之年来临之前,孔东梅考取了美国宾西尼亚大学,并带着行李箱远走海外,去这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毛主席外孙女孔东梅,最像毛主席的孩子,却不想活在外公的光环下 - 天天要闻

图|孔东梅

但异国他乡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般美好,下了飞机面对陌生的过度和面孔,她突然理解了什么是“漂泊”。

开始的日子,一切并没有那么顺遂,为了省钱她住旅馆,并前后三次搬家,那时孔东梅突然有种悲凉的感觉,甚至想过回家。

但最终她克服了语言、文化等各方面的障碍,选择了坚持。期间,给母亲打电话成为了她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作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孔东梅总是报喜不报忧。

期间,母亲李敏还给她邮寄了回忆录《我的父亲毛泽东》,这本书深深地触动了孔东梅,也让她对外公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后来回忆看书的经历时,孔东梅动情地说说:“我一看就哭了,几个晚上都没有睡觉,很多细节令人难以平静。”

毛主席外孙女孔东梅,最像毛主席的孩子,却不想活在外公的光环下 - 天天要闻

图|孔东梅和父母合影

当然,凡是都有两面性,虽然在国外有种深深的孤独感,但当时除了时任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知道她的身份外,没有人知道这位来自东方、下巴上有一颗痣的女子,是毛泽东的外孙女,这也让她的生活倍感轻松,也结交了许多知心的朋友。

课余时间,孔东梅并没有享受生活,而是潜心钻进了不同形式的文化场所,譬如博物馆、剧院、书店等等,在这些地方她了解了多元化的事业,

与此同时,因为无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所以她就以一个普通的“中国女青年”身份向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讲述中国的历史、毛主席伟大而传奇的一生,宣扬中国红色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孔东梅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就是要将红色文化传承下来,仿佛被某种使命召唤者,毕业典礼后第二天,她就选择打包回国,唯有投身到自己祖国的怀抱,她才有更多的动力和期待。

三:传承红色文化,继承毛家家风

回国后的孔东梅,注册成立了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这个名字也很有寓意,“东”是外公和自己的名字,“润”则是外公的号,更体现了孔东梅要传承红色文化的决心。

在书屋的立柱上,孔东梅贴上了外公的画像,书架上摆放的多本不同版本的毛泽东专辑,她要从多种角度研究百年中国和毛家,传播和推广红色经典。

毛主席外孙女孔东梅,最像毛主席的孩子,却不想活在外公的光环下 - 天天要闻

图|孔东梅

公司成立之后,孔东梅去了许多外公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一边走一边写书。同时,她还和母亲李敏一起去了井冈山和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在这些地方她深入地了解了外公一生的经历。

孔东梅说:“自己要写出不一样的毛泽东,告诉世人他不仅仅是一位伟人,更是一位平凡的父亲。

2003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孔东梅推出了名为《翻开我家老影集》一书,通过这本书她让人们更加详细地知晓了毛家一家三代的情感和人生经历。

毛主席外孙女孔东梅,最像毛主席的孩子,却不想活在外公的光环下 - 天天要闻

图|孔东梅

此后,孔东梅笔耕不辍,相继推出了《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毛泽东与贺子珍》、《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在这些书中,她向世人披露了许多外人毛泽东鲜为人知的往事。

除了向世人宣传红色文化和经典外,孔东梅也完美地继承了毛家的家风,这些年她积极从事慈善事业,国家有难时,她都会及时出手捐款捐物。

虽然孔东梅没有直接接受过外公的教育,但在成长过程中,母亲李敏总是给她讲外公做人、做事的准则和风格,尤其他的艰苦朴素,更是孔东梅受益匪浅。

毛主席外孙女孔东梅,最像毛主席的孩子,却不想活在外公的光环下 - 天天要闻

图|李敏

如今的孔东梅,已经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代表人物,她自感做得还不够,未来任重而道远,她会努力将传承做好,让后代们知道革命先烈的故事,这是她的责任也是她的义务。

孔东梅也一直牢记母亲的教导,就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因为是毛家后代就觉得特殊,为此孔东梅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去走,她也不想活在外公的光环下。

低调、谦逊、沉稳、有社会责任心和爱心,不借助家族的力量,而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实现人生梦想。

这样的孔东梅,没有辜负毛泽东外孙女这个称号….


(本文原创首发,抄袭者必究!!!)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统一后,台湾叫什么名?台84岁老将王建煊给出答案 - 天天要闻

统一后,台湾叫什么名?台84岁老将王建煊给出答案

两岸关系一直是个敏感话题,尤其是“统一”这事儿一提起来,大家的耳朵都竖得老高。对此,台湾省84岁的前“监察院长”王建煊跳出来,抛出了一些关于统一后台湾叫啥名的看法,搞得网上网下议论纷纷。历史咋回事儿?台湾跟中国大陆的关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
董小姐们最憎恨的人,是他 - 天天要闻

董小姐们最憎恨的人,是他

改革开放后,商鞅、秦国遭到了全方位的抹黑,好事者甚至发明了“秦制”这个概念。在他们看来,中国落后的根源就是商鞅,就是秦制。秦制反民主、反自由,所以导致了落后,商鞅罪大恶极,竟然还写了个《商君书》,提出“驭民术”,教君主们怎么进行愚民,简直十
世界最长寿老人去世!百岁长寿老人往往有这些特点 - 天天要闻

世界最长寿老人去世!百岁长寿老人往往有这些特点

据法新社5月1日报道,世界上最长寿的人、巴西的伊娜·卡纳巴罗·卢卡斯4月30日去世,享年116岁。美国老年医学研究组织和“追求长寿”组织称,现在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是115岁的英国萨里居民埃塞尔·卡特勒姆。“活到100岁,健康又长寿”,这是许多人向往的目标。长寿不仅取决于基因,更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大量研究已...
曹县莘冢集村 - 天天要闻

曹县莘冢集村

宣统二年地图莘冢集村位于曹县城西北8.2公里处。聚落呈正方形,东西、南北长约500米。全村总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3公顷,总人口6000余人。属青菏办事处。莘冢集村有夏莘国莘仲君墓,明朝初年,名为伊尹耕莘太平寨。明朝中期成集,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