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和夏朝的故事

2021年05月29日18:31:51 历史 1576

本文讲一讲夏朝的故事。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人物关系,我们再次用人物关系图来标示,这样大家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清楚。的父亲是鲧(这个字读滚),鳐的父亲是颛顼帝,也就是高阳。高阳的老爸是昌意,昌意的老爸是开国大佬黄帝

接着话不多说,来看关系图:

大禹治水和夏朝的故事 - 天天要闻

当时黄河水患滔天,下游以及沿岸居民都受灾了,影响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了,尧帝呢为此急得直跺脚,背着手在屋里走进去又走出来,眉头紧锁。次日上朝,他问大臣们:谁能治理黄河水患?

于是群臣们异口同声地说:这个活天下只有鲧可以干好。不妨试用一下鲧来治水,看看效果。

大禹治水和夏朝的故事 - 天天要闻

就这样,鲧被动领了一个苦差事。

鳐苦苦在黄河边干了九年,他采用的方法是哪里决堤就补哪里的措施,于是可以想象,最终没有解决好黄河水患的问题,治理了九年,黄河水患仍然不停地肆虐各地。

当时尧帝举荐摄政天下,舜来到鲧治理黄河的现场,看到治理得一塌糊涂,舜帝大怒,认为鲧治理不力,甚至延误了治水的时间,于是治鲧死罪。

后来,群臣又举荐鲧的儿子大禹来接替他父亲的事业,因为都说禹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禹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大禹治水和夏朝的故事 - 天天要闻

禹先后详细了解父亲鲧治理黄河的经验,详细考察鲧治理黄河水患的现场,花了大量精力研判,最后得出结论:黄河之水不能堵,要疏为主,疏堵结合,才能治理好。

于是禹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逐步整理疏通黄河水患,他夜晚思考,白天实干,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治理水患之中,据说为了治理水患,禹多次经过家门口都没有回家。

大禹治水和夏朝的故事 - 天天要闻

大禹最后将黄河水患治理得很好,疏通了各个水患之处,不仅如此,他还把治理黄河水患的方法和经验,用于治理其他大的河流,都取得了成功。

大禹治水和夏朝的故事 - 天天要闻

于是舜举荐禹继承帝位,禹避而不就,推荐舜的儿子商均继承帝位,众臣都知道商均没能力,不足以成为天子,于是禹接受群臣们的恳请,登上皇位。

后来禹巡视天下,到会稽山的时候,死在途中。把王位传给益,三年国丧事毕,益提议让禹的儿子启来继承帝位,群臣们知道启是一位贤人,很有能力,后来都同意让禹的儿子启来当天子。

因为这段时间的历史,皇位一般都是禅让制,公认谁贤能谁当皇帝,然而这是比较意外的一次,因为禹的儿子启确实是很有作为,能力又出众,比益优秀,所以他更加符合继承帝位的人选,哪怕他是禹的儿子的身份。

大禹治水和夏朝的故事 - 天天要闻

没想到这样的一次转变,引发了连锁反应,从此禅让制又变成了继承制。

启死后,把位置交给儿子太康,这是第一次这么不要脸的,不举贤人而推亲,继承权给了自己儿子,太康帝死后,弟弟中康继承帝位,他的儿子相继承帝位,帝相死后,他的儿子少康继承帝位,少康死后,他的儿子予掌管天下,他的儿子槐当上了皇帝。槐死后,他的儿子芒登上皇位,芒死后,儿子泄当上皇帝,泄死后,儿子不降继承帝位,弟弟户扃当上皇帝,扃死后,自己的儿子廑当上了皇帝,廑死后,不降的儿子孔甲继承帝位。

孔甲身上发生了很有趣的事:

孔甲在位期间,喜好信奉鬼神,而且肆意淫乱,沉湎于歌舞美酒之中,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孔甲很迷信鬼神,而且喜欢养龙,当时有两条龙,一雌一雄,后来有一条龙死了,养龙的刘累干脆把龙偷偷剁成肉酱,炖汤给孔甲喝,孔甲说很美味。后来问刘累另一条龙哪去了?刘累不敢说,吓得连夜逃到了鲁县去。

大禹治水和夏朝的故事 - 天天要闻

孔甲死后,儿子皋继承帝位,皋死后,其儿子发当上皇帝,儿子履癸称帝,履癸就是桀,这个名字我们比较熟悉,桀不务正业,且暴虐无道,天下百姓不堪其害,最终有一个叫汤的人,在诸侯中很有影响力,诸侯都表示愿意归顺汤,汤于是率领诸侯,通过鸣条之战,把夏桀灭了。

有意思的是,桀之前已经把汤囚禁在夏台,可惜后来放了他。就像项羽在鸿门宴没把刘邦杀死一样,汤获得自由以后,重新组织力量,反杀了桀,桀在临死时说:我最后悔的事就是当初没在夏台杀死汤,以至于有了今天这个下场。历史总是相似的,后来的项羽重蹈覆辙,走了桀的老路,以致于四面楚歌,自刎而亡,让人感叹。

大禹治水和夏朝的故事 - 天天要闻

这样极其慨叹、扼腕的悲情结局,告诉我们一个无比深刻的血淋淋的教训,这个血淋淋的教训,总结出来,就像刘德华、谢霆锋、吴京曾经演的那个电影《新少林寺》里的一句话一样:当你占得上风的时候,如果你不下手,死的那个人就会是你。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这,或许就是读历史的真正意义。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袁隆平逝世四周年,今天他的墓前摆满了鲜花…… - 天天要闻

袁隆平逝世四周年,今天他的墓前摆满了鲜花……

4年前的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与世长辞袁隆平院士一生都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的付出和贡献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5月22日一早位于湖南长沙的袁隆平墓前摆满了花篮和花束人们以此表达对袁隆平的思念袁隆...
新民一周 | 歼10为何一鸣惊人 - 天天要闻

新民一周 | 歼10为何一鸣惊人

这是一次偶发的战果,也是一次必然的胜利。文 | 朱国顺历史的必然性,常常是以偶然的方式表达出来的。1982年2月,航空工业部召开评审会,研究确定中国新一代歼击机方案。参加竞标的分别是沈阳601所的歼13方案和南昌650所的强6改方案。讨论时气氛有些沉闷。会议间隙,航空部军机局副局长问参加评审的成都611所专家宋文骢:你...
北京市侨界捐赠华侨抗战实物资料 - 天天要闻

北京市侨界捐赠华侨抗战实物资料

中新网北京5月22日电 21日,北京市侨联、丰台区侨联、王颖女士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捐赠抗战相关实物资料。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汇款给美国归侨飞行员马鸿安的信汇委托书和汇款副收条。(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供图) 此次捐赠的实物包括:古巴“旅古华侨抗日后援总会”代销的民国26年救国公债伍圆券、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汇款给美...
一棍三用!冯玉祥“打军棍”里藏着怎样的治军奇招 - 天天要闻

一棍三用!冯玉祥“打军棍”里藏着怎样的治军奇招

冯玉祥(1882—1948),字焕章,人称“布衣将军”。生于直隶青县(今河北沧州沧县),后随父到保定(今河北保定),因父亲是下层旧军官,冯玉祥实际上是在军营中长大,未满十六岁就入了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起义,势力逐渐壮大,直至后来
如果苏联晚解体几年,俄罗斯对于中亚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闻

如果苏联晚解体几年,俄罗斯对于中亚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他差点成了苏联的“副总统”,却悄悄把哈萨克从“俄语帝国”里抽了出来有个细节,很多人没注意。1991年夏天,苏联还没散,莫斯科那边在考虑设个“副总统”职位。圈里人都知道,那个位置本来是
匈奴的“生物战”有没有可能才是霍去病暴卒的原因? - 天天要闻

匈奴的“生物战”有没有可能才是霍去病暴卒的原因?

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在亚欧大陆上,汉匈两大帝国的战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汉武帝元狩年间,一位年轻将领的迅速崛起和突然陨落,深刻影响着这场百年战争的走向。当我们把《史记》《汉书》和出土的汉简相互印证,便能揭开霍去病暴卒背后的一些蛛丝马迹。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国、巴西、墨西哥和西班牙新增遗产地 - 天天要闻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国、巴西、墨西哥和西班牙新增遗产地

近日,中国德清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和什川古梨园系统以及巴西马黛茶传统农林兼作体系、墨西哥重要粮食作物和生物多样性祖传保护体系、西班牙兰萨罗特岛独特火山景观农业体系正式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及环境办公室主任卡维·扎赫迪指出:“目...
缅怀!袁隆平逝世四周年,家人在墓前种下22株向日葵 - 天天要闻

缅怀!袁隆平逝世四周年,家人在墓前种下22株向日葵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从此,春种秋收都和怀念有关。“袁院士生前是一个很阳光、很快乐的人,常常说,做人要向阳而生。”5月21日,湖南唐人万寿园袁隆平院士墓前,其家人种下了22株向日葵以示怀念。袁隆平的侄儿袁景辉告诉记者,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四周...
“美女书记”林虹被逮捕! - 天天要闻

“美女书记”林虹被逮捕!

5月21日,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消息,浙江省台州市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林虹(副厅级)涉嫌受贿一案,由浙江省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日前,浙江省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对林虹作出逮捕决定。公开简历显示,1967年6月出生的林虹是浙江温岭人,参加工作后长期在浙江台州任职。林虹2011年7月起任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