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新中国成立未满十年,还是百业待举的年代,发生了极不平常的事。这一年,因意识形态、军事问题等方面的分歧,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在建国初期就欠了苏联86亿的军火债成为一块巨石,压在了年轻的共和国肩上。那么新中国是如何还清这笔债的呢?
86亿军火债的构成
提到这笔欠款,首先要追溯到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爆发,新中国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选择派遣志愿军支援朝鲜,展开了一场历时三年的艰苦卓绝的战争。
我们要知道,战争对于军费的消耗十分惊人,然而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基本为零,军工产业也相对落后,百业待兴。新中国保证全国人民吃饱饭尚且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与周总理决定向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求助。
事实上,苏联对于朝鲜战争的态势也十分恼火,此时的北朝鲜政权摇摇欲坠,苏联急需有人出兵朝鲜挡住联合国军向北推进的步伐。
苏联不希望自己出兵援助,一方面战争中人力物力的消耗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如果与美国直接开战,有可能再一次引起世界大战。权衡利弊后的苏联决定将部分武器免费送给中国,然而绝大多数武器仍然需要中国花钱购买。
中方希望通过租借方式购买武器,却被苏联驳回。最终双方商定,1950年10月19日之前的战争物资按全价计算,以后的物资则半价结算。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为中国培训了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并向中国提供了60个步兵师和23个空军师的装备,从轻武器到重武器一应俱全。
当然,这笔战争军费也是惊人的,共计30亿人民币,约合美元13亿,以上是86亿军费的第一部分。然而事实上,当时的苏联军队已经装备了诸如AK47自动步枪这类的先进武器。提供给中国志愿军的却是很多二战时期的旧武器,甚至于很多武器是经过维修后喷了新漆的。
86亿军费的第二部分,则要回溯到中苏友好的背景下,签订的一系列中苏经济条约。那时,处于中苏关系蜜月期的苏联,为中国提供大量的汽车飞机、机械设备以及其他的各种建设援助。
然而中苏友好关系破裂后,这些所谓的援助物资、帮扶技术,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债务,被苏联要求悉数归还。
另外,由于苏联要求撤出所有的援华专家,中国在苏联的技术帮助下,正在进行的257个科技合同被迫全面终止,其中就包括核武器研究。 苏联的单方面毁约,仅仅需要撤掉派往中国的技术人员、科学家便可。然而这对于中国来说,已经启动了这方面的投入,半途而废的项目,意味着可能“血本无归”。
另外还有9.8亿的军费,则需要说到1955年的时候,苏联将旅顺军港归还于中国,然而滞留在旅顺军港的大量设备和武器,由于不便携带,难以运输,被一起打包卖给中国,折算为9.8亿。
熟悉中国近代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中国在近代常有欠外债的情况发生,欠了外债,很多事情就受制于人。
苏联当时对中国的债权,就隐隐有向中国施压之意。坚持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民族自尊心非常强烈,我们不愿吃这一套。然而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该如何还债,成了需要紧迫解决的难题。
偿还债务的方式
尽管时间已过了大半个世纪,但必须要说,当年中国偿还苏联外债的方式和过程令人惊叹。中国是一个可信的大国,拖欠债务是不可容忍的,在1960年的中央会议上,毛主席决定尽快偿还债务。偿还债务之时,中国正经历着三年自然灾害,本国百姓的生存刚需尚且不足,还清债务可谓是雪上加霜。
但是,在不争馒头争口气的精神鼓舞下,中国举国勒紧裤腰带,开始了这一艰难的还债之路。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传闻中所说的苏联向中国逼债一事呢?
就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没有一个字提到过逼债,也就是说,至少没有看到苏联有公开逼中国还债的情况。
但其实这一点也好理解,双方毕竟同处于社会主义阵营,当时虽处于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对立状态,但即便彼此无法亲密相处,也没有必要去做这样的事,让资本主义阵营看个笑话。而且在通常情况下,债务本身也不是即借即还的,有一定时间上的延展性。
其次,苏联方面,在赫鲁晓夫上台后,苏美关系也处于紧张状态,为了拉拢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苏联在1960年2月和1961年2月又恢复了对中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甚至于在1961年2月,赫鲁晓夫召开了会议,表示愿意帮助中国摆脱目前的经济困境,援助物资中包括50万吨的古巴糖和100万吨的粮食。
但中国政府不愿以蝇头小利为代价牺牲原则和立场。同样不愿再欠苏联的债和“人情”,1961年3月,苏联又提出,中国可以分5年还清,而且不计利息。但不久,中苏在一些国际政治观点上加大了分歧与矛盾的力度,中苏关系再次进入冰点。
实际上,到了50年代,中国经济仍处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模式,与工业相比,农业的最大缺点是利润附加值低,中国拿不出工业产品,用来偿还苏联的债务,只能用农产品。政府通过控制农产品价格和计划分配等手段。
除了保证工业生产的需要外,把中国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用于偿还债务。其实苏联本身的农业生产能力,由于受地域气候寒冷的影响,并不十分有利,对于中国提出的用农产品偿还债务的主张,也可以接受。
所以中国在偿还苏联的债务时,首先要用猪,蛋,苹果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完成。举个例子,就粮食和生猪生产大省河南而言,在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郑州市肉联厂在冬季到来之前的一个季度,平均每天要杀5000头猪,这些猪肉主要用于偿还欠款,结果造成郑州地区自产猪肉没有进入市场。
但是对中国的农产品,苏联并没有完全接受。他们也制定了严格的品质管理标准,拒绝接受他们认为不合格的农产品。当时中国第一产业价格低,而且自己人都吃不饱,用当时最短缺的农产品来偿还,无疑是很痛苦的。那时候用大量的农产品偿还债务,就是用中国人的血汗来偿还。
相对的,前苏联向中国出售工业产品,附加值高。而且中国用低附加值的农产品来偿还高附加值的军品债务,自然是非常不划算的。偿还债务的方式需要改变,那该怎么做?
经过与苏联政府协商,中国开始用自己的矿产来偿还债务,事实上,中国是世界上自然资源禀赋最好的国家之一,中国国土面积很大,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工业还没有得到发展。许多资源都不能有效地利用。某些宝贵的矿产资源即使被发现,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也没有多大帮助,而苏联对中国的矿产资源有着巨大的需求。
为了能早一点还清苏联的外债,新疆地区的可可托海矿区在当时承担着中国偿还债务的重负,在新疆自治区冶金局长的亲自领导下,展开了浩浩荡荡的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开采大会战。这里的环境十分恶劣,冬天的温度基本在零下40度左右,那时的保暖措施和劳动保护远不及现在。
在那个大家无私奉献的年代,无数的人将青春都献身于边疆艰苦的工作生活,他们顶风冒雪,吃糠咽菜,一点一点地进行逐个爆破。可可托海矿区,对中国偿还苏联债务的贡献功不可没。公共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中国对苏联的债务总额中,35%是通过可可托海的矿产偿还的。
86亿的债务,在现在巨大经济体量的中国看来,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在二十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86亿绝对是个天文数字。我们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当时的领导人决定用矿产来取代农产品来偿还债务,这大大减轻了当时中国偿还债务的压力。为中国节省了大量更急需的农产品,把这些农产品投入到国内人民的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更为迫切的生活需要。经过这些努力,中国终于在1965年完全还清了苏联的外债。
在偿还债务的过程中,中国曾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换来的却是真正走上独立、自立的道路。现在看来,中国的不结盟政策非常正确。这一政策可以使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不在国际上选择边缘位置,减少了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也使中国获得了国际声望和国际尊敬,收货了极为宝贵的政治影响力。真真正正地独立自主,成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