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诸葛亮写完《出师表》,挥师北伐曹魏。这次出征,蜀汉气势如虹,天水、安定等陇右三城接连投降,曹魏朝野震动。可谁都没想到,街亭一战,成了北伐的转折点——马谡丢了街亭,诸葛亮只能撤军。问题来了:诸葛亮手下猛将如云,赵云、魏延都是沙场老将,为啥偏要用一个没打过仗的“秀才”马谡?

一、接班人计划:诸葛亮的私心
诸葛亮那年快50岁了,整天操心蜀汉未来。北伐前,他身边一群将领:魏延能打但爱唱反调,吴懿是国舅爷身份敏感,王平没实战经验,廖化年纪大了。算来算去,马谡最合适。马谡是谁?荆州名士马良的弟弟,马家“五常”之一,早年跟着刘备从荆州入蜀,一直待在诸葛亮身边当参谋。两人关系好得穿一条裤子,诸葛亮写《出师表》时,马谡就在旁边磨墨。
(翻《三国志》发现个小细节:诸葛亮曾对刘备夸马谡“才器过人”,这评价可不低!) 北伐是培养接班人的好机会。街亭要是守住了,马谡一战成名,顺理成章接班;守不住?诸葛亮还安排了王平当副手兜底。这算盘打得噼啪响,哪知道马谡直接掀了棋盘……

二、马谡真没本事?错!他缺的只是实战
一提马谡,很多人觉得他就是个“嘴炮”。冤枉啊!马谡当县令时政绩不错,诸葛亮南征孟获,他献计“攻心为上”,七擒七纵的套路就是他出的主意。北伐前,他还精准分析陇右形势:“曹魏主力在关中,陇西空虚,速战可定。”连司马懿后来都说:“若听马谡之言,陇右早归蜀矣。”
(突然想起《襄阳记》里马谡谈兵,“言辄有理”,连诸葛亮都频频点头。) 可问题出在哪儿?马谡从没带过兵。诸葛亮觉得:街亭是防御战,按计划挖壕沟、修堡垒,死守就行,难度不大。他还特意叮嘱:“当道下寨,勿失地利。”结果马谡脑子一热:“山上视野好!”——完全忘了打仗要喝水这回事。

三、赵云、魏延去哪了?诸葛亮的大棋局
有人说:“赵云那么猛,为啥不派他去?”嗨,赵云当时在郿县演戏呢!诸葛亮让他佯攻长安,吓得曹真主力不敢动。魏延更别说了,整天嚷嚷“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嫌他太冒险,哪敢把街亭交给他?
(插个八卦:《魏略》里写魏延气得摔杯子:“若用吾计,长安早破矣!”) 其实诸葛亮布局很细:马谡守街亭拖住张郃,赵云牵制曹真,自己带主力打陇西。只要街亭卡住咽喉,陇右就是囊中之物。谁能想到,马谡连“卡位”都不会?

四、王平哭谏:猪队友带不动
诸葛亮怕马谡翻车,特意派了“老江湖”王平当副将。王平出身行伍,从小兵一路砍到将军,最懂实战。他一看马谡要上山,急得跳脚:“山上没水!张郃围山咱全得渴死!”可马谡鼻孔朝天:“兵法云‘居高临下’,你懂啥?”
(《三国志·王平传》写这段特生动:“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 后来果然全军溃败,王平带着千人边打边撤,一路鸣鼓吓唬魏军,愣是救了残兵。马谡呢?爬山逃命去了……

五、书生将军的魔咒:陆逊行,你为啥不行?
诸葛亮用马谡还有个小心思:你看东吴陆逊,一把火烧了刘备七百里连营;曹魏司马懿,冒雨八天破辽东!读书人带兵明明能赢嘛!马谡天天捧《孙子兵法》啃,诸葛亮心想:“培养培养,说不定就是下一个陆逊。”
(陆逊打赢夷陵之战那年42岁,马谡守街亭39岁,年纪也差不多啊!) 可惜马谡只学会“居高临下”,没学会“因地制宜”。同样是书生,差距咋这么大?

六、事后诸葛亮:斩马谡时,他后悔了吗?
街亭一丢,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有人说他狠心,其实《襄阳记》里记了一笔:马谡临死前写信给诸葛亮:“您待我如子,我视您如父,今酿大祸,甘愿伏法。”诸葛亮看着信,眼泪吧嗒吧嗒掉。
(哎,这剧情像极了刘邦杀韩信——舍不得,但不得不杀。) 后来蒋琬替马谡喊冤,诸葛亮摇头:“天下未定而杀智计之士,痛哉!然不斩谡,何以服众?”说到底,培养接班人没错,错在押注太急。要是让马谡先打几场小仗练手,结局会不会不同?可惜历史没如果。
街亭之败,让蜀汉彻底失去问鼎中原的机会。诸葛亮后来五次北伐,次次粮尽退兵,最终星落五丈原。马谡呢?成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但细想想,这场败局里最苦的或许是诸葛亮——接班人没养成,北伐梦碎,还亲手杀了自己最看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