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年,江东小霸王孙策遇刺身亡时年仅25岁。他或许未曾想到,自己临终前将基业托付给弟弟孙权的决定,会在70年后酿成一桩家族惨剧——他的亲孙子孙奉,竟被孙权的孙子孙皓以谋反之名诛杀,孙策一脉就此绝后。这段历史背后,是东吴权力交接的隐患、宗室内斗的毒瘤,以及帝王猜忌的残酷。

一、孙策的无奈托付:弟弟还是儿子?
孙策死前,江东基业初定,正值曹操与袁绍鏖战官渡的关键时刻。若孙策不死,他本可北上偷袭许昌,改写三国格局。可惜天不假年,重伤的孙策必须安排后事。
按礼法,继承权第一顺位是他的长子孙绍。但孙绍当时还是个幼童,连字都不识。乱世之中,让一个娃娃坐镇江东,无异于将基业拱手送人。第二顺位是弟弟们:孙权和孙翊。史书《典略》记载,孙翊“性似孙策”,连张昭等重臣都认为兵权该交给孙翊。但孙策最终选了孙权,亲手为他佩戴印绶。

这个选择背后是冷酷的现实主义:孙权性格隐忍稳重,擅权衡各方势力;孙翊虽勇猛似兄,却易冲动。江东豪族林立,外有强敌环伺,只有孙权能稳住局面。孙策的托付看似明智,却埋下了一颗雷——跳过幼子传位弟弟,打破了“嫡长子继承”的传统,为日后宗室争斗埋下祸根。
二、孙权时代的暗流:宗室之患已萌芽
孙权继位后,第三顺位的宗亲立刻露出獠牙。堂兄孙辅私通曹操,企图反叛;堂兄孙暠直接发兵抢占会稽郡,想自立门户,幸亏被谋士虞翻劝退。这些叛乱虽被平息,却暴露了东吴权力结构的脆弱:孙权威望不足时,宗亲皆觉自己“也有资格”争一争。

更糟的是,孙权晚年亲手点燃了更大的火药桶——二宫之争。公元241年,太子孙登早逝,孙权迟迟不立新太子。三子孙和与四子孙霸各自拉拢朝臣,形成“太子党”与“鲁王党”,斗争长达八年(242—250年)。这场内耗让东吴元气大伤:重臣陆逊被逼死,武将离心,北伐曹魏彻底无望。
三、孙皓的扭曲童年:在猜忌中长大
二宫之争爆发时,孙权的孙子孙皓还是个孩子。他目睹了叔伯们为夺权无所不用其极:下毒、构陷、逼宫……史书记载,孙皓“性凶暴骄盈”,这种性格正是成长于权力绞肉机的后果——他对所有宗亲充满戒备,坚信“先下手为强”。

公元264年孙皓登基后,立刻开启“大清洗模式”。他流放亲弟孙奋,诛杀重臣万彧,甚至逼死亲叔叔孙休的皇后。但最令人唏嘘的,是他对伯祖父孙策一脉的残忍。
四、孙奉之死:70年后的家族悲剧
公元270年,民间突然流传一条谣言:“孙奉当立!”孙奉是谁?他是孙绍之子,孙策唯一的亲孙子。孙皓一听就炸了:伯祖父孙策是东吴奠基人,他的后代若活着,对自己的正统性永远是威胁!

尽管毫无证据,孙皓仍以“谋反”罪名逮捕孙奉,将其诛杀。为绝后患,他还顺手杀了“可能参与”的叔叔孙奋(孙权之子)。《三国志》冰冷地写下结局:“孙奉嗣爵,孙皓时讹言当立,诛死。”
从孙策去世(200年)到孙奉被杀(270年),正好70年。当年孙策托付江山时,怎会料到亲孙子竟死于自家人之手?
五、权力毒药如何瓦解亲情
孙皓的疯狂不是偶然。回溯东吴历史,从孙权晚年纵容二宫之争,到孙皓对宗亲的屠杀,根源都在于权力交接的先天缺陷:

- 礼法失序:孙策传弟不传子,打破了继承规则,让旁支宗亲心生妄念;
- 制衡失控:孙权为制衡士族重用宗室,却又放任儿子内斗,最终反噬政权;
- 猜忌遗传:孙皓在血腥政斗中长大,视所有亲族为敌,彻底扭曲了人性。
更讽刺的是,孙皓的杀戮未能巩固皇权。他统治期间民不聊生,东吴迅速衰败,最终被西晋所灭。孙策若泉下有知,恐怕只剩一声长叹:当年他放弃亲儿选弟弟,是为保全孙氏基业;可这份基业,终究毁在了自家人的刀下。

权力是一杯毒酒,孙氏家族三代人轮饮此杯,结局是亲情尽丧、血脉断绝。孙策与孙奉,这对相隔70年的祖孙,一个在起点无奈托付,一个在终点含冤赴死,共同拼出了东吴王朝最悲凉的注脚——最狠的刀,往往来自最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