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那《水浒传》是一部群像戏,书中没有明确的主角,但故事主要是围绕梁山好汉们展开,因此也可以说这帮好汉就是主角。
可让人纳闷的是施耐庵却没有给这帮“主角”一个圆满的结局,梁山上的绝大多数好汉都不得善终,甚至有不少人都算是死得十分凄惨。
不是说好的“善恶终有报”吗?

(梁山好汉剧照)
若这帮好汉都是好人,又如何会落得如此悲凉的结局?
这即是问题所在,有句话叫“少不读水浒”,或许曾经的我们还真就错看了这帮“好汉”,有些好汉的形象也确实是似是而非,长大后才看透他们伪善的面具。
一、梁山上的恶人
梁山好汉在梁山聚义的地方叫“聚义厅”,也叫“忠义堂”,然而梁山之上的忠义之人却不多。
事实上当初林冲上梁山时,他眼中的水泊梁山就是这地儿最真实的样子。
只道是:“山排巨浪,水接遥天。乱芦攒万万队刀枪,怪树列千千层剑戟。濠边鹿角,俱将骸骨攒成;寨内碗瓢,尽使骷髅做就。剥下人皮蒙战鼓,截来头发做缰绳。”
这里根本就不是什么好汉集结的世外桃源,而更像是恶人盘踞的魔窟一般,那场景当真是骇人。
就拿宋江来说,起初他确实是对各路绿林豪杰都不差,因此也换来了“及时雨”“呼保义”“孝义黑三郎”的称号,可到了他临死之时,却也会为了保全忠义之名而毒杀自己的铁哥们李逵,为保忠义而做出不义之举,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如果说宋江还算是装得比较像好人的,那么有些好汉都可以说是装都不装了。

(邓飞剧照)
比如那王英,当初为了刘高之妻就要与燕顺火拼,若不是宋江在中间说和,只怕他们兄弟二人至少有一个要殒命当场,这不是典型的见色忘义?
又如那“火眼狻猊”邓飞,施耐庵赋予他的“赞诗”是这么写的:“原是襄阳关扑汉,江湖飘荡不思归。多餐人肉双睛赤,火眼狻猊是邓飞。”
谁家好人吃人肉?还吃得眼睛都发红了,这得害了多少人?当真是细思极恐。
不过这些人都算坏得很明显,而有的好汉,却藏得极深。
二、看似仗义的少侠
若你顺着原著剧情读下来,就很难不喜欢一个角色。
这里说的可不是那人气最高的“行者”武松与“花和尚”鲁智深,而是后来成为了梁山好汉的角色中,第一位登场的“九纹龙”史进。
不得不说,这哥们初登场时,施耐庵赋予他的那番描述确实是让他有了几分“主角”的影子。
毕竟书中是这么写的:“久在华州城外住,出身原是庄农,学成武艺惯心胸。三尖刀似雪,浑赤马如龙。体挂连环镔铁铠,战袍风飐猩红,雕青镌玉更玲珑。江湖称史进,绰号九纹龙。”
一个浑身英气的少年,身上还有着龙纹,这如何不像主角?
史进接下来做的事,也确实给人一种“故事将要以他的视角展开的感觉”,他与少华山那三位头领不打不相识,不计前嫌与他们称兄道弟,也给人一种“愣头青初入江湖”的傻气。

(史进、鲁智深剧照)
还有后来为鲁智深两肋插刀,一起斗那崔道成与丘小乙,也让读者看到了他的义气。
后来他为了画匠王义得罪了贺太守,继而被抓,若不是吴用设计杀了贺太守,只怕他都要死在那大牢之中。
总之史进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莽撞且讲义气的愣头青,就如同大部分武侠小说中的主角一般,这样的一位好汉,很难让人不喜欢。
可长大后重读《水浒传》,却难免对这个角色有了截然不同的认知。
三、不学无术的败家子
先看史进的人设,他若是如同武松、鲁智深一般的底层人,混到最后是不得已要落草,那也没得说,那是生活所迫,可史进压根不是。
这哥们初登场时,书中就提到了他的家庭环境:“老汉的儿子从小不务农业,只爱刺枪使棒。母亲说他不得,呕气死了。老汉只得随他性子,不知使了多少钱财,投师父教他。又请高手匠人,与他刺了这身花绣,肩臂胸膛总有九条龙,满县人口顺,都叫他做九纹龙史进。”

(史进剧照)
明明是富贵人家的贵公子,但凡顺着父母的安排走,不说飞黄腾达,也多半能安稳地度过一生,可他却偏偏不学好,争勇好斗,还给自己纹了一身龙纹,这不就是典型的小混混吗?
而史进主动与那些绿林好汉结交,也能证明这一点,他十几岁的年龄,心智根本就不成书,一心想的都是如何用拳头解决问题,他这种人放在现在,就是那些混社会的闲散人员。
不过这还不是史进最可恶的地方,到了梁山征东平府一战,他才原形毕露,原来除了争勇好斗之外,他还有个恶习,那就是混迹风月场所。
此时书中只道:“只见九纹龙史进起身说道:‘小弟旧在东平府时,与院子里一个
从史进这信心满满的话语不难看出,他与这女子的关系很不一般,能与一个风月女子有这么深的交情,可见他没少混迹这场所,甚至以他爱混绿林的人设来看,只怕都没少祸害女子。

(李瑞兰剧照)
儿时觉得这哥们不错,是因为他确实有忠义的一面,小孩嘛,都爱拉帮结派,与玩伴称兄道弟。
可长大后,为人父母了,才知道这样的孩子有多糟心,这分明就是误入歧途,自以为混绿林有多风光,其实不过是自毁前程,越是长大,就越觉得史进这种人不是好人。
现实中咱们孩子身边若有这种看似仗义却不学无术的人,还是让孩子远离他来得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