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饭只有蒸煮?事实却是我们有些落伍,玩的都是祖宗剩下的

“吃饭”二字,在我们生活中绝对属于头等大事。

除了要吃饱之外,吃得好也是重中之重。所以爱吃、会吃的中国人就用他自己的一双巧手,做出了无数道令人惊叹的美食。

可当我们为此庆幸时,却不知我们现在的很多美食,不过是模仿古人罢了。

而古人的一日三餐,并非只有蒸、煮等基础的美食做法,还有很多是我们意想不到的。

古人烧烤也时一绝

当我们谈论古人的饮食文化时,往往会误以为他们的烹饪方式仅限于蒸煮等基础手法。

可实际上古人的饮食文化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他们所掌握的美食做法和技巧甚至让我们现代人都感到惊讶。

在千百年前的古代,中国的烹饪技艺已经相当发达。

除了蒸煮之外,古人还掌握了烤、炒、炖、焖、炸等多种烹饪方式。这些不同的烹饪方式不仅丰富了食物的口感和风味,也满足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烧烤大家都吃过吧,深受现代人的喜爱,没有撸串喝啤酒的夏天,还能叫夏天吗?它不仅是夏天的美食代表,更是人们聚会、放松时的首选。

当我们空闲时,约上三五好友,坐在街边的大排档,享受烧烤和啤酒的陪伴,聊天畅谈,确实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惬意。

古人同样热爱这种充满“烟火气”的美食,在他们的生活中,烧烤也是常见的食物制作方式,无论是宫廷盛宴还是民间小聚,都可见其踪影。

而当我们翻阅古籍,会发现古人对于烧烤的热爱不仅体现在他们的餐桌上,更体现在他们的诗词中。

当古人品尝到美味的烧烤时,他们也会像现代人一样,被其美味所打动,忍不住为其作诗一首。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诗经·小雅》中的《瓠叶》,就曾描述过烧烤的场景。

不过这古人吃的可不是一般的牛羊肉,而是散发着诱人香气的烤兔头。

与现代的烧烤相比,古人的烧烤食材可能更为原始和自然。他们并未像现代人一样追求食材的多样性和新奇性,而是更多地依赖自然的馈赠,如野兔、瓠瓜叶等。

除了这些诗句中的描述,在一些被挖掘出来的古文物上,我们也确实能够看到古人热爱烧烤的影子。

河南济源的一个汉代墓室里,就出土过两个烧烤炉,在烧烤炉上甚至还专门放置了鹌鹑、小鱼的模型,好像在为大家演示古人时如何使用烤炉烧烤、食材有什么。

当然除了蝉蛹、鹌鹑、兔头这些不太能被所有人接受的食材之外,自然也有普通的肉串

临沂市的博物馆中,就有两块来自东汉晚期画像石上就画着人们烧烤的场景。一人拿着肉串,一人则用扇子分工明确。

这些文物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古人烧烤的实物证据,也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人烧烤的氛围和场景。

而除了烧烤之外,在那些被挖掘出来的文物中,也能发现各式各样用来做饭的器具。

古人炊具繁多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吃喝就极为讲究,这种讲究不仅体现在食材的选取、烹饪的技巧上,更在饮食器具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古代饮食器具的种类繁多,形状各异,材质也不尽相同。

青铜器、陶器到瓷器,每一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审美价值。这些器具不仅用于盛装食物,更是展示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青铜器造型庄重、纹饰繁复,往往铸有吉祥图案或铭文,既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

除了材质和工艺,古代饮食器具的形状和大小也各有讲究。

鼎作为古代重要的炊具和礼器,其三足圆形或四足方形的造型不仅稳定实用,还寓意着天圆地方、天地人和的哲学思想。

鬲的设计,其三足中空的特性使得在加热时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这无疑提高了烹饪的效率。

而釜的出现,则标志着烹饪方式的多样化,煮、炖、煎、炒等多种烹饪技法得以应用,为古人的餐桌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甗作为最早的蒸锅,其设计更是巧妙。

下半部煮水,上半部放置食物,通过蒸汽将食物煮熟,这种烹饪方式既保留了食物的原汁原味,又使得食物的营养成分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

三联甗的出土,更是展示了古人在追求美食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如何更便捷地烹饪多种食物。

除了正式的烹饪器具和烹煮的美食,古人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小吃和冰饮,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古人的口腹之欲,而且经过历史的沉淀,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

古人小吃遥遥领先

谈到小吃,我们不能不提古代的糕点。

那些用面粉、糖、油等原料制成的甜点,形状各异,口感丰富。

古代的月饼粽子年糕等,都是节日庆典时的重要食品,如今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象征。

酥饼麻糕绿豆糕等日常小吃,也因其独特的口感和制作工艺,一直流传至今。

还有我们现在大家追捧的各种冷饮,到了夏天简直就是避暑神器,而我们在享受的时候,也会时不时感叹古人可没这好福气。

可当我们真正了解后发现,古人在没有冰箱、冰柜等现代制冷设备的情况下,也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冰饮,其创意和智慧令人钦佩。

古代的冷饮制作,主要依赖于天然冰块和冷藏技术。人们会趁着寒冷的冬天采集冰块并储存在地窖或冰窖中,为夏天制作冷饮做准备。

而一些富裕的家庭还会使用特殊的冷藏设备,如冰鉴,来保持食物和饮料的低温。有了这些便利,古人们制作的冰饮也是五花八门,丝毫不输我们。

他们会在果汁、蜜水等饮品中加入冰块,制成冰镇饮品。

或者将奶制品、水果等原料混合后冷冻,制作出类似于现代冰淇淋的冷饮,在唐代它们被称为酥山

制作酥山的主要原料是“酥”,这是一种从北方游牧民族传来的乳制品,与现在我们熟知的的奶油、黄油差不多。

制作这种食物一般由女性来完成,她们会先将“酥”加热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软的状态,这样可以使酥更加易于塑形。

在这之后,她们会巧妙地将融化的“酥”滴淋在盘子一类的器皿上,一边淋一边塑形,使其呈现出精美的山峦造型。

这个过程需要非常细致的手艺和丰富的想象力,而酥山的形状和细节都完全取决于制作者的技艺。

完成塑形后,酥山会被放入冰窖中进行冷冻。

冰窖中的低温环境能够使酥山迅速凝固,保持其形状和口感。冷冻完成后,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酥山就制作完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白色的酥山外,唐朝还出现了染色的酥山。

人们会使用“贵妃红”或“眉黛青”等颜料将酥山染成红色或绿色,使其更加绚丽多彩。这些五彩斑斓的酥山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也展示了唐朝人对美食和艺术的追求。

但这些并非唐朝人的专属,在之后的宋。元时期,依旧深受大家的喜爱。

这可能是因为这些时期的社会经济繁荣,人们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去享受这种美味且制作精细的冰淇淋。

而酥山的流行,也反映了古人对冷饮的喜爱和追求。

这样来看,我们现代人所享用的许多美食,其实都是在古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而来的。

我们之所以能够品尝到如此丰富多彩的食物,离不开古人对烹饪技艺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古人的智慧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