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软兜”

2025年04月05日06:22:05 美食 1298

“软兜”,是一道鳝鱼菜,一般人认为只是是划鳝鱼丝。这种说法并不严谨的。“软兜”其实是指鳝鱼脊背上的两道肉,不含肚皮上的肉,也不包括鳝鱼尾肉。鳝鱼的脊背肉质紧实口感鲜嫩、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老少咸宜,特别适合养身调理。

正解“软兜” - 天天要闻

最早介绍软兜制作方法的记载,是写于清代的《童氏食规》,扬州盐商童岳荐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软兜的制作过程,并称之为软鳝鱼,制作过程中有很明确的说明,汆烫鳝鱼是将鳝鱼装入布兜。

正解“软兜” - 天天要闻

目前已知,最早实名写“软兜”这道菜的文章,是写于民国1917年的《清稗类钞》,作者徐珂将软兜写在了民国淮安县名下,这也是淮安人认为软兜是淮帮菜的重要证据。然而,清末民初的淮安人段朝瑞,写有一本《跰鲜余话》,书中只写了文楼汤包茶馓蒲菜这三样,而对号称清代就是淮安名菜的长鱼菜,只字未写只字未提

正解“软兜” - 天天要闻

1973年原淮阴市食品站出版了一本教学菜谱,书中有两道以软兜命名的菜肴,一个是写于扬州名下的“炒软兜”,还有一个是写于淮安名下的“软兜长鱼”,这是“软兜长鱼”这个鳝鱼菜的名称,首次以书面形式出现。

正解“软兜” - 天天要闻

1973年的淮阴菜谱有两道“软兜”菜

以事实来说,淮安的厨子并不懂软兜的意思,更不会软兜的制法,软兜是将长鱼放入布袋汆烫,不能目视汆烫的效果,对厨师把握火工技艺要求甚高。淮安在此方面的做法,是直接将活鳝投入沸水中,以汆烫的长鱼开口为标准,可见软兜的制法,在淮安没有任何的历史传承。

正解“软兜” - 天天要闻

民国时期的文章

民国时期有写淮安软兜的文章,制作方法并非装入布袋,而是将生鱼倾入沸水中,完全不提是用布袋制作软兜的方法。

正解“软兜” - 天天要闻

49年以后的文章

包括近代的文章,淮安写软兜长鱼的同样不是用布袋的制法,都是将活鱼直接倒入沸水中汆烫。

正解“软兜” - 天天要闻

网上有此视频可见证明

2023年12月份,淮安淮扬菜文化博物馆的名厨,视频表演制作软兜。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样的淮安名厨,居然也不会以布袋制作软兜的方法,而是用了一个塑料袋冒充软兜。

正解“软兜” - 天天要闻

淮安对软兜的解释十分可笑

最可笑的是,淮安对软兜的解释,居然是将剩余的鳝鱼装布兜。以上诸多的事实证明,淮安厨子不懂软兜的意思,软兜这道菜并非是淮安原创。最早以软兜命名的菜是炒软兜,完全属于是扬州菜。而淮安是在1973年编写菜谱时,剽窃了扬州“软兜”的名字,发明创造了“软兜长鱼”这道菜的名称。

正解“软兜” - 天天要闻

正宗扬州“炒软兜”制作方法

淮安的这道菜“软兜长鱼”,同样是一道乡镇菜,,发源地是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原名叫炒长鱼,创始人是车桥镇的制鳝名厨田树民,田树民生于1920年以后,民国徐珂写文章时是1917年,可见两者无任何联系。加上田树民并不识字,说发明了软兜这个名字,那就是一个笑话。

正解“软兜” - 天天要闻

尤其是这个1973年才有记载的软兜长鱼,在淮安官方编写的文章中,居然还是49年开国宴上的一道菜,号称是开国第一菜,且不说北方人不爱吃鳝鱼,就问这道菜是怎么穿越的?还居然是用的另外一位淮安厨子张文显来杜撰,而非创始人田树民。

正解“软兜” - 天天要闻

淮安号称两位厨子同一天做了两次开国宴

“软兜长鱼”这道1973年才有的菜,还有两个传奇的故事,一个据说是清代的名臣左宗棠曾经吃,还推荐给了慈禧太后做为70岁的寿宴菜,不过慈禧70岁是1905年,而这位左宗棠卒于1885年,这个传说最合理的解释是托梦。

正解“软兜” - 天天要闻

还有一个就是淮安号称清代就有的全鳝席,这个1973年才有的菜名同样穿越到了全鳝席的菜单上。由此可见,淮安人吹嘘的全鳝席,同样也是一个没有人看到过的传说。

正解“软兜” - 天天要闻

最后从淮安迎宾馆的菜单上,也可以了解到软兜的正确做法,与清代童岳荐所写《童氏食规》中的记载相比较,可以看出来做法完全一样,可见“软兜”这道菜完全就是扬州厨师首创。

正解“软兜” - 天天要闻

淮安迎宾馆的菜单


正解“软兜” - 天天要闻

清代童岳荐所写《童氏食规》

美食分类资讯推荐

清明后,多给孩子吃自带“青霉素”的菜,助力提高免疫,身体棒 - 天天要闻

清明后,多给孩子吃自带“青霉素”的菜,助力提高免疫,身体棒

清明之后,天气会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湿热交替,而且天气乍暖还寒会特别的明显,那么此时,细菌病毒活跃,儿童免疫力也会面临着考验。我们此时就要做好一定的预防,尤其是在饮食上,一定要做出改变,要注重“抗菌防病”与“营养均衡”,多吃一些自带“青霉素
10分钟400元,小朋友和80岁老人同时爱上这一新体验 - 天天要闻

10分钟400元,小朋友和80岁老人同时爱上这一新体验

中新经纬4月5日电 (闫淑鑫 实习生 贺赛)透过机舱玻璃俯瞰,300米高空下的油菜花田尽收眼底,明亮的“油菜花黄”,与远处的“青山黛”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样的赏花方式,你想体验吗? “打飞的”赏花,10分钟400元 近期,随着各地进入最佳赏花季,“打飞的赏花”成为部分消费者的选择。美团旅行数据显示,进入3月,“...
全株有毒、伪装性强 这种“野菜”千万别吃 - 天天要闻

全株有毒、伪装性强 这种“野菜”千万别吃

又到一年清明时正是踏青出游的好时节俗语说“春食野,夏吃苦”挖野菜是很多人的踏青必备项目不过千万要擦亮眼睛小心植物界的“伪装高手”断肠草 一家6口喝完“鸡汤”全中毒 3月25日,广东佛山街坊张婶(化名)一家6口在家中煮了一锅“五指毛桃煲鸡汤”一同享用。不料喝下“鸡汤”后1小时左右,全家人都出现视物模糊、...
10人就餐,其中8人饮用白酒,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 - 天天要闻

10人就餐,其中8人饮用白酒,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

4月3日,贵州省纪委监委通报8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其中包括贵州燃气集团毕节燃气公司原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肖剑安排公务接待违规饮酒问题。据通报,2024年11月21日,贵州燃气集团毕节燃气公司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活动结束后,毕节燃气公司在食堂接待参加活动的相关单位人员,肖剑等10人参与就餐,...
冲上热搜!718斤“中国第一胖”,半年狂减300斤,曾一顿吃25个包子…… - 天天要闻

冲上热搜!718斤“中国第一胖”,半年狂减300斤,曾一顿吃25个包子……

4日,“中国第一胖718.8斤刷新纪录”的词条,冲上热搜。据@北京时间 消息,小伙宇宙的体重718.8斤,刷新中国肥胖体重纪录,成为“中国第一胖”。“我想到瘦下来后能到普通的商场里买衣服,然后自己开车带着妈妈去旅旅游。不管怎样,不能再胖回来了。”宇宙对记者说。买衣服、旅游,这些对普通人而言再平常不过的日常,对近...
服务机器人:点餐倒酒送餐放托盘 代替4个传菜员 月均成本仅人工一半 - 天天要闻

服务机器人:点餐倒酒送餐放托盘 代替4个传菜员 月均成本仅人工一半

擎朗餐饮配送机器人。 擎朗专用型具身服务机器人能够完成迎宾、行李配送服务等。 “嗨X,我想要一杯威士忌和一罐可乐。” “好的,请问可乐是要无糖的还是普通的?” “无糖的。” “好的,请稍等。” 2分钟后,“酒保”机器人XMAN便端上了一杯威士忌和一罐无糖可乐。 这是服务机器人企业擎朗智能近期发布的人形具身服务机...
正解“软兜” - 天天要闻

正解“软兜”

“软兜”,是一道鳝鱼菜,一般人认为只是是划鳝鱼丝。这种说法并不严谨的。“软兜”其实是指鳝鱼脊背上的两道肉,不含肚皮上的肉,也不包括鳝鱼尾肉。鳝鱼的脊背肉质紧实口感鲜嫩、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老少咸宜,特别适合养身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