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介绍
医药行业的政策一直紧跟大势,同时,作为关乎国民身心健康的行业,医药的政策本身也在创造着新时代。2023年,健识局锚准医药新时代的多个小切口,试图深入几个细分领域,拉开一个剖面,向诸君展示每一个大政策背后带来的变革、求生与创新。
讲故事给您听,让我们共同开启一段窥斑见豹的旅程。
以下,是我们关切的第一个细分领域:基础输液。
“比矿泉水还便宜”的大输液产品,正在遭遇各地集采的冲击。
4月27日,吉林刚刚公布了全省基础输液直接限价挂网的结果。为了尽可能避免集采未中选造成用药紧张,吉林等多个省份采取了直接降价的策略,大输液企业只有两种选择:降价或者退出。
早在2020年,江苏公示基础大输液挂网价,安徽双鹤生产的10%葡萄糖注射液,规格250ml仅卖到0.88元,还不到一块。
大输液是受政策深度影响的行业,限抗令、门诊输液管控等一系列政策出台,结束了原先多、小、散的市场局面,市场向具备大规模生产销售的企业集聚。目前全国共300家大输液企业,一些省内市场被地方企业牢牢把握。
例如山东淄博,名声在外的不只是烧烤,还有一家知名本土企业:齐都药业。
齐都药业,前身是临淄制药厂,自建厂的1976年就有注射剂产品,历经半个世纪,如今已成为山东的输液龙头企业。如果要讨论大输液集采的议题,齐都是不可被绕过的一家。
国内单体最大输液生产基地
1998年,山东淄博,年仅33岁的郑家晴接棒,成为临淄制药厂厂长。彼时,郑家晴接下的是一个巨大的担子:在他之前,厂子短短三年换了四任厂长,累计亏损1800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25%。
为了救厂,郑家晴决定改制,号召全厂770号人参与募股,凑出13万元整顿销售、承包经营的问题,集中精力恢复生产、扩大销路,并定下每年至少新建一个项目的目标。
一番大刀阔斧的改制后,临淄制药厂盘活了,后改名为齐都药业。2005年,齐都科技园开工建设。企业依托园区快速发展,20年里,齐都药业的年产值数额直接加了两个零:从4000万元到如今的40亿元。员工也从几百人变成4000多人。
2012年起,随着限抗令、静脉输液限制管理等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大输液行业面临供大于需的局面。再加上集采的逐步实施,低利润成为所有大输液企业的痛点。
面对肉眼可见的市场困境,郑家晴再一次选择了扩张:
疫情三年,反而是齐都药业历史上投资强度最大的三年。这段时间里,齐都药业花大力气做老旧生产线技术改造,探索医药智能制造转型。
回报接踵而至。2021年3月,齐都药业投资5.2亿元建成可年产12亿瓶袋的211车间,引进世界先进注塑机、全自动立体仓库等智能化生产设备,实现多工序无人值守。建成时,211车间号称是“全球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最先进”、“信息化数字化应用水平最高”的注射剂生产车间。2022年1月,齐都药业被山东省工信厅认定为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211车间创造了巨大的生产优势,使得齐都一下子跃居“国内单体最大输液生产基地”。2022年,齐都药业核心产品的产量实现同比两位数增长,经济指标创造历史新高。
形势似乎一片大好,但热闹背后,隐忧并未散去。
低利润、回款难问题依旧
在集采常态化的当下,大多数国内企业都选择了拥抱集采。对于输液企业而言,集采省去了找配送企业的麻烦,入院上得到很大便利。不过,企业也难消顾虑。
价格是企业最关心的因素。接近齐都药业的人士向健识局指出:相较于其他药品,大输液价格已经算非常便宜。目前已开展的基础输液集采里,河南省的最终价格相对符合企业的预期。黑龙江集采由于价格杀得太狠,齐都选择了弃标。
“大输液的成本就在那里,利润已经很微薄。再低的话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像八毛的糖、盐水和两块的比,太便宜的病人也不敢选。”前述人士坦承。
回款周期也是中标企业担心的事情。健识局从行业人士获悉,集采政策在各地的执行情况会有不同。回款方面,山东、上海等地执行得比较到位,次月能回款。但部分省份需要四到五个月。
这位行业人士明确表示,集采药品的回款要好一些,周期比以前变短了,但按下葫芦浮起瓢,“其他非集采药品的回款反而变长了。到了最后,企业的回款难问题还是存在。”
健识局获悉,目前,技术工艺上,国内外输液产品并不存在明显差距,国内企业之间,只要做到比同行好一点就已经是优势,比如更快的运输速度和售后处理。在这方面,齐都给不同产品设计了不同字体底色,以便于临床使用分辨,减轻操作负担,受到不少医护的欢迎。
面临输液业务整体承压的现状,创新转型是所有输液企业都在探寻的。2019年以来,齐都药业开始向多元化业务发展,特色原料药、生物医药、诊断试剂也慢慢纳入业务版图,发展重心也向研发倾斜。健识局获悉,目前,齐都在淄博、济南、北京建有研发中心,自建研发队伍。
那么,依托211车间这样的产能,输液产品走量,生物医药等其他业务走质,会是齐都药业的未来吗?
撰稿|杨曦霞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 | 杨亚兰
图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