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块钱咖啡茶饮“羊毛”你薅了吗?
作者/ it时报记者 贾天荣
编辑/ 郝俊慧 孙妍
资深网购用户陈丽(化名)最近对于网购的心态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从最初在网上购买化妆品、家电,到每年618双十一囤一整年的日用品,到如今连柴米油盐都通过电商平台解决,她早已习惯了线上购物的便利。然而,她最近却感到“网购好像变慢了”。
网购真的变慢了吗?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重点地区快递服务全程时限为58.23小时;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已缩短至53.88小时。快递服务的物理时效,实实在在在提升。
但对陈丽而言,如今她更多的购物战场已转向了外卖、闪购平台,即便是承诺“次日达”的商品,如今等待也变得“漫长”——“居然还要等上整整一天!”这种心态,在多年前追求“三天送达”都觉高效的网购初期,是难以想象的。
这种“网购变慢”的感觉,或许在于对“快”的定义被刷新。
7月2日,淘宝闪购宣布启动500亿元补贴计划。具体来说,淘宝闪购将在12个月内通过发放大额红包、免单卡、官方补贴一口价商品等方式,带给消费者优惠、便捷的服务和体验,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同时,面向商家推出店铺补贴、商品补贴、配送补贴、免佣减佣等策略,促进商家生意增长。
此前,外卖平台便将超市、药店、便利店搬上手机,近期的大额补贴彻底点燃了消费者的热情:“15减11”的红包可以买盒马、全家、叮咚买菜、好特卖……通过淘宝闪购,打工人足不出户,便能在全家和罗森享受到与点外卖同样的“薅羊毛”快乐。
数月以来,各大平台在即时零售赛道上招数频出。回望数个月前美团与京东的“外卖大战”,其硝烟散开后显露的战略核心,正是对即时零售市场的争夺。
今年618,美团闪购宣布,首日成交额同比暴涨200%,5月27日至6月18日,美团闪购下单用户数破亿。淘宝闪购宣布,联合饿了么日订单量迅速突破6000万单,订单结构向全品类大幅拓展,非茶饮订单占比达75%。
短短三个月,中国即时零售市场的日订单总量实现飞跃式增长,从约1亿单迅速攀升至1.6亿单。
这场速度革命,正将即时零售推向电商竞争的核心舞台,成为巨头的“主战场”。

盒马、全家、罗森成新战场
“前几天,店里的牛奶都被抢光了。”7月2日,一位罗森便利店店员告诉我们。最近一段时间,店里的外送订单有明显增幅,有一天甚至连牛奶都卖光了。
陈丽最近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往她习惯于在盒马app、全家门店或者超市买一些日用品,但最近她突然发现,各平台的闪购优惠券不仅可以点外卖,还能直接下单这些原本并无折扣的线下门店商品,而且同样可以在半小时至1小时内配送到家。于是她果断取消了自己的周末超市之旅,“毕竟天气这么热,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同一个商品在闪购盒马店和盒马app的价格对比
当1元咖啡的“羊毛”仍在继续时,平台们已经悄悄将更多红包撒向万亿即时零售战场,而习惯用脚投票的消费者,正迅速在“钞能力”的引导下习惯新的购物方式。
我们在淘宝、京东、美团上看到,在其闪购频道中,都有超市、买药、手机数码等各类线下门店,同时此前各自有独立赛道的盒马、叮咚、山姆,也都纷纷上线平台,以获取更大的公域流量。
从补贴金额来看,淘宝闪购红包以“15减11”居多,全家一瓶原价15.9元的435ml光明牛奶,优惠后仅需4.9元;美团和京东的优惠幅度则略逊一筹,以5元神券居多。不过,三家平台的配送时效都主打一个“快”字,通常显示到达时间在25~30分钟之间。
为何三家平台都对即时零售虎视眈眈?
从字面定义来看,即时零售是以即时配送体系为基础的高时效到家消费业态,属于典型的零售新业态和消费新模式,主要特征是“线上下单,线下30分钟送达”。
本地门店加上即时配送,这就是即时零售,通俗一些说,外卖餐饮就是最早的即时零售形态。
如今,像点外卖一样买东西,消费者不仅可以通过外卖平台购买餐饮,还可以轻松下单来自附近超市、便利店、药店、书店甚至数码店等几乎所有生活所需商品,通常情况下,这些商品会在30分钟到1小时内送达。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即时零售规模达到6500亿元,占网络零售额的4.2%,预计2030年将超过2万亿元;同期即时零售活跃用户数量约为5.8亿人,占网民规模的53%。

即时零售接管618?
即时零售蓝海的另一面,是传统电商依赖的低价、爆款、物流等竞争力愈发减弱。
我们观察到,作为传统购物节的双十一、618,已经不再是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囤货盛宴”,随着即时零售的崛起,传统购物节的魔力正在减退。消费者越来越不愿为“未来需求”大量囤货,转而追求“即买即得”的便捷。
这一变化,从2024年史上最长的双11,到刚刚过去的史上最长618,已显露无疑。

星图数据显示,2024年618活动时间被延长至一个月,但销售总额却首次出现了下降,比2023年618下降了7%,为7428亿元,这是618诞生16年以来首次出现下滑。
其中,传统电商三巨头天猫、京东和拼多多的销售额为5717亿元,同比下降了6.9%。相对而言,直播电商却迎来强劲的增长,抖音、快手和点淘的销售额增长了12%。
再看今年618,总销售额增长了15.2%,但这一增长几乎依赖于活动时间的延长叠加国补的大力支持。毕竟比起去年,2025年618的总时长延长了7天。
细看今年的618战报,不难发现,传统电商的主场战役逐渐让位给了即时零售的快速崛起。如今的618,与其说是传统电商的战场,不如说是即时零售能力的集中“秀场”。
例如,淘宝闪购在频道内针对服饰百货类目推出“618大牌来了”行业营销活动。以北京地区为例,迪卡侬、全棉时代、vero moda、only、jack jones等一众知名服饰品牌参与其中。消费者在淘宝闪购下单,即可享受0元起送、免配送费服务,进一步优化本地即时购物体验。
而今年战报最为亮眼的京东,除了国补带来的增长外,更关键的是即时零售带来的助力,618期间,京东外卖带动商超、日用等跨品类消费增长;外卖带动plus会员单月新注册超40万plus会员,外卖复购率是非会员的2倍。

在一众传统老牌电商发布618战报的同时,还有一份战报格外引人注目。6月19日,美团闪购公布618全周期数据:5月27日至6月18日,美团闪购下单用户数破亿,下单用户的人均消费金额增长近40%。与去年同期相比,美团闪购60余类商品成交额增长超1倍,其中手机、白酒、奶粉、大小家电等20余类高单价的“大件”商品整体成交额增长2倍,近850个零售品牌成交额翻倍增长。
近年来美团闪购已相继与迪卡侬、海澜之家、热风、都市丽人等服饰品牌达成合作,并逐步建立起针对服饰商家的全链路扶持机制。在今年早些时候,美团曾与国内最大运动零售运营商滔搏达成合作。在今年520促销季当天,滔搏运营的部分合作品牌在美团闪购的业绩规模环比增长突破400%。

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即时零售改变了传统电商的竞争逻辑,推动线上线下零售的深度融合,成为中国零售行业新的“增长曲线”。未来,或许我们将看到,双十一和618的购物节不再只是“囤货节”,而将变身为“闪购节”。

“沉默”的抖音和拼多多
这样看来,无论是外卖还是网购,如今的“终点”似乎都指向了即时零售。正如美团、京东在外卖大战之时,饿了么暂时的“躺平”格外受到关注,在淘宝、京东、美团等即时零售的战场如火如荼之时,拼多多、抖音相比之下则稍显“沉默”。
但其实,它们早已跃跃欲试。
此前有消息称,拼多多旗下的多多买菜正在上海等一线城市试验自建商品仓库,预计将于8月上线即时配送服务,以类似京东秒送、淘宝闪购的速度送货上门。此举旨在提升多多买菜在生鲜市场的竞争力,尤其是在美团闪购迅速崛起的背景下。
据悉,多多买菜将借鉴美团自营零售和平台零售的业务模式,优先在上海自建前置仓,后续将拓展至其他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在配送上优先考虑与闪送、顺丰同城等第三方平台合作。不同于京东、淘宝的大举投入,多多买菜的尝试尚在早期阶段,目前没有涉足餐饮外卖,初期尝试以生鲜、品牌和白牌商品为主,保证低价。
另一边,在即时零售领域,抖音早有布局。2022年,抖音就开始布局外卖业务,推出抖音外卖(也称“抖音团购配送”),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扩张后,增速逐渐放缓。2024年,抖音外卖经过多次调整,最终和团购整合到了一起。
就在上个月,抖音即时零售与京东物流正式达成合作,按照合作内容,京东物流将面向抖音即时零售商家推出冷链共享仓,帮助抖音提高生鲜冷链物流履约能力。
但即时零售说到底拼的是运力和仓储,从这一点看来,抖音和拼多多不如其他几家已经先发的平台优势明显。
零售电商行业专家庄帅曾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美团凭借餐饮外卖构建起的骑手网络与城市网格化运营体系,已经形成“外卖+即时零售+本地生活”的成熟模式,对用户心智的占领、规模化的即时履约能力,以及线下供给和城市化网格化运营能力,是其最大的优势所在。
淘宝闪购凭借平台已有的流量优势和品牌资源,通过“轻资产、重协同”的策略,正在快速推进即时零售业务的发展。依托淘宝十余年的商品运营体系与用户触达能力,淘宝闪购团队吸引了大批品类和品牌入驻,截至目前已有超300万家门店上线,覆盖食品生鲜、快消、3c数码、服饰、运动户外、鲜花园艺等多个品类。
京东方面表示,其电商业务的商品丰富度能够有效弥补即时零售在sku上的短板,此外,京东依托自建物流体系和仓储能力,在即时零售的配送能力优势明显。
配送是即时零售的关键环节,也是抖音和拼多多的一大痛点。抖音主要依赖签约合作方进行配送,对配送过程的掌控力较弱,难以保证配送时效与服务质量的稳定性。与美团、饿了么等拥有成熟配送体系的平台相比,抖音在骑手数量、配送网络覆盖范围、配送效率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
其次,抖音虽然拥有庞大的用户流量,但在商家资源积累方面相对薄弱。尤其是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与深耕多年的美团、饿了么相比,抖音的合作商家数量较少,且质量参差不齐。这导致商品品类不够丰富,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的即时购物需求。
据报道,拼多多不止一次试验即时配送业务,早在2023年12月,多多买菜就启动了本地生活到店业务的试点招商,包含到店餐饮、酒店等,然而该项目迅速全面停摆。2024年底,多多买菜在上海试点过同城即时配送到家,但网格仓的商家配合度有限,最终只能做到4小时达。
战火即将蔓延至即时零售的每一角落,巨头们正“八仙过海”,各出奇招。
排版/ 季嘉颖
内容来源:it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