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见图
货币政策调整要到12月5日才实施,但是并不妨碍在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提前引发了一波舆论和情绪的高潮出现,特别是股市和房地产领域,各种解读和分析,其中不乏好像俨然“钱已到账”理所当然的一些观点。
毫无疑问,央行降准是大事,热度和关注也在情理之中。当然也有些浮躁,效果如何先不说,反正躁动的市场舆论反应是有了。
降准消息热度之外,在中国经济环境中,还有另一个热度并不高,关注度不够,但是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关注意义的事件:
全体国人最不愿意见到的一幕还是发生了,一边是城里人每天吃着十几块一斤的高价蔬菜,另一边,忙碌了一年的农民却不得不亲手毁掉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蔬菜。
就在最近,山东曹县农民忍痛毁掉自己近十万斤蔬菜这件事引发了全网的心痛。要知道十万斤蔬菜什么概念,且不说经济上如果只卖一块钱一斤的话,也得有个十万块,光是看这些菜本身的价值就让人难受不已。
农民日报上发布了一篇文章叫“农民缘何毁菜?勿让‘加码’伤农。”
其实看标题诸位大概就知道文章里讲的是什么:
一位山东曹县农民遭遇“芹菜卖难”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争议,农民低头看向已经犁平的土地,计算着有将近十万斤蔬菜就这样被毁掉,场景令人心碎。
图片来源:网络
一热一冷的两个经济动向,实际上揭示了很多当下中国现实经济环境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和关键。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这两个重要动向有依有据地梳理复盘,挖掘本质,对中国经济当下所正在面对的一些核心问题和矛盾,进行一次有态度,有深度,有专业的深入讨论和分析研究。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从少有人能看到的角度,解析2022年第二次的央行降准:有哪些弦外之音?
央行年内第二次降准落地以后,房地产和财经媒体一片欢腾,感觉大家对接下来的楼市和周一的A股已经迫不及待了。
没有任何泼冷水或者唱反调的意思,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央行在随后的答记者问中的措辞——不搞大水漫灌。
要知道,全面降准是典型的需求侧总量调控工具——准备金率一降,所有市场主体都会受到影响,跟结构、跟精准调控没半毛钱关系。
那么,为什么央行要冲突着表态呢?
降准就是摆上台面的放水,准备金比例降低了,银行和金融机构能够调用的头寸更多了,不说大水,也应该是加水了吧?
还有,以前(除了今年)降准幅度多为0.5%,甚至1%,但这次仅为0.25%,这是为什么呢?
经济局面到底紧张不紧张?
紧张的话,为什么要压缩降准幅度;
不紧张的话,为什么降得这么迅速?
所以,在央行降准的消息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看懂这一次央行的降准落地动向的“弦外之音”,至关重要。
首先来看,本次降准,有一个很重要背景被市场和各方所忽略,当然这样的忽略也有可能是刻意的,那就是2022年11月份以来,中国的债市出现大幅调整,直接杀出了金融危机的味道,这就直接触碰到了监管层的底线。
资管新规今年1月开始正式施行。按照规定,银行净值产品出现波动是正常的。
但在这次大跌后,监管和各路官媒并没有把它当做打破刚兑的一个好案例,而是纷纷出来心理按摩。
银行低风险理财和以债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各类债基的大跌,对于经济环境的稳定带来的冲击,不是开玩笑的:
一方面,大资金在中国的经济环境里面遵纪守法,都找不到什么安全稳定的标的,这样的影响非常恶劣,会直接加大中国国内资本向外逃逸的动力;
另一方面,债市下行的预期已经形成,甚至短期内踩踏套现的趋势已经形成,如果不加以遏制,那么一旦形成规模效应,对中国经济和货币的稳健环境,会产生难以控制的风险。
所以,央行本次降准的目的更大的可能是为了稳定债市,调整债市预期。
不是什么房地产市场,也不是金融市场,而是债市。
其次,全面降准的名大于实。
上面提到,“不搞大水漫灌”和全面降准之间是冲突的,那么央行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
因为央行只是在用降准调动预期,没想着会用它来解决问题。
大家能看到,这一次央行全面降准只降了0.25%,低于历史上常用的0.5%和1%的幅度。
这意思就是说,降准不能解决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问题,央行只是在为各项工作各项举措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主要工作还要看下面供给侧那几个部门。
既要为了预期,同时又不能大水漫灌,那小水漫灌就是央行能做的最好需求侧选项了。
现在的情况,某种程度上讲央行这就是缓兵之计。
信用端口不宽松,就是典型的药不对症。真正需要金融支持的行业,中小微企业,个体经营单位,面对的问题是贷不来款吗,是利率太高吗?
怕是开不了门吧。但是开门和做生意,各种经济和商业活动能不能进行,这事儿是央行这样的金融部门能决定的?
实际上当下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是钱不够的问题吗?
不是,是流动性的问题,但是从央行的角度,也只能在职权范围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已。
看清本质: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是对症的良药,它只是镇痛剂,只能延缓和掩饰问题。
人在沙漠,腰缠万贯,缺水少食,更多金钱,是不是只有刺激和预期的效果?
这个本质,有几个财经媒体和房地产媒体,会摆到台面上来说?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农民无奈毁粮:一个关键而又危险的经济信号?
山东曹县农民将10万多斤蔬菜毁在地里,然后将土地犁平。
原因在于当地层层加码的“物流肠梗阻”。凡是外地来拉菜的车,必须提前三天进行报备,而郑州和西北五省的货车,即便提前报备也过不来;
本地的货车要拉菜外出,即便不经过风险区,回乡后也要居家隔离七天。
于是,在冬天正是蔬菜紧俏的时节,一方面是想卖的蔬菜想出县城比登天还难,但是时令不等人,菜烂在地里,地要轮作,只能全部毁掉;
另一方面是消费者承受高物价,六个钱包被掏空。
这次是各路官媒纷纷发声,谴责这种层层加码的“物流肠梗阻”现象,并且搬出了20条这个武器,质疑当地是不是违反20条?是不是“加码伤农”?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交通运输部曾经明确货车通行“即采即走即追”的要求。
简单地说,货车前来运菜,司机只需采集了核酸样本即可继续前行,连核酸结果都不用等。更不能因为是“外地车”,就要区别对待、层层审批。
然而各地在执行中却纷纷走样、层层加码,把货车司机折腾得要死,原因何在?
因为这时候交通部说了不算,一切都要为防控让路。
加码了,最多就是批评一下,对我自己的伤害最小,菜烂在地里,损失是别人的又不是我的;一旦不加码,出了问题就吃不了兜着走。该怎么办,这账谁都会算。地方官员也是行动人,也要趋利避害,追求自身利益的稳定和最大化,路怎么走,就是注定的。
苦的是农民们,一季的生产血本无归。
但凡是个三观正常的人,都应该明白,对于农民来说,毁菜平地意味着什么。
大规模毁掉物资,在任何时候,都意味着供给减少、财富毁灭、民众变穷,这对经济来讲是一个极其不祥的预兆。
在某些愚蠢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看来,是“产能过剩”了,所以“黑心资本家”宁愿“倒牛奶”,也不愿意让饥肠辘辘的民众果腹。
这一次中国出现毁菜平地的现象,本质上和西方经济危机时期倒牛奶,是完全不一样的,就不是一个事情。如果有人敢将这两个事情联系在一起,有一个算一个,直接举报,简直就是居心叵测,恶意明显。
从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层面出发,这一次曹县农民自毁十万斤蔬菜的事情,本质上,是经济生产活动,遭到了外力的破坏。
生产遭到破坏,除了自然灾害,总是干预主义的结果,无一例外。
谁要是再说所谓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缺陷,那只能说明他胡言乱语,睁眼说瞎话。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明目张胆,大张旗鼓搞倒牛奶运动的目的是资本家的利润追逐营销活动,向市场传递牛奶稀少的预期,才能涨价,不然,偷偷摸摸悄无声息的倒,也不会成为经济危机经典案例吧?
农民无奈毁菜平地,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中,是一个非常关键而又危险的经济信号。
试想,假如出问题的不是蔬菜种植一个行业,而是许多行业,结果是什么?
工厂倒闭、百业萧条、供给奇缺、工资下降、物价上涨、工人失业……不幸的是,这正是我们目前面临的状况。之所以还能撑很长时间,原因在于,4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巨额资本,还经得起这样的消耗,但是,照这样下去,地主家也会没余粮的。
相信这个事情一定能够引起国家层面和顶层设计的警惕和关注,值得拭目以待。
如果生产破坏的的趋势蔓延和持续下去,不堪设想。
如果中国经济根基的农民群体的生产活动和市场循环都无法得到保障,那么这样的待遇,凌驾于一切经济活动之上,是必然趋势。
这一次,我为中国的农民群体发声。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研判:中国的经济系统,前所未有的期盼核心问题的解决
先看现实情况,进行一个系统复盘梳理:
11月各地疫情再起,截止到11月25日,北京现存确诊2784例,河南现存确诊2542例,广东现存确诊10735例,新增无症状7605例,重庆现存确诊2460例,新增无症状6242名。疫情反复,部分城市在放松管制之后又再度收紧对供应链也造成一定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也受影响。
10月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又明显加大。10月PMI数据跌入收缩区间,金融数据超预期的大幅下跌,出口数据近两年首次转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回落,房地产开放投资仍是主要拖累,消费回暖也并未看到,所以宽货币的支持是有需要的。
近期债券和理财产品出现赎回潮,债券市场迎来大跌。截至11月17日,银行理财40562只存续产品中,1995只银行理财产品破净值,破净率达到4.92%。出现这样的问题和近几年银行理财子公司快速发展以及理财产品估值方法净值化转型有关。然也有近期经济恢复预期升温,流动性边际收收紧有关。净值回调引发赎回,赎回多引发资产抛售,进一步加剧净值下跌,赎回量加大,形成了负反馈。央行此次降准可以应对债券市场的流动性问题。
海外加息潮对我国货币政策掣肘效应略有减弱。美联储近期有加息幅度可能有所放缓,尽管调高了终端利率目标,但由于短期通胀压力减弱,10月美国CPI同比仅为7.7%,加上美国衰退预期不断升温,12月加息50BP是大概率事件。
目前市场国内主要关注两大影响因素,一是公共卫生政策的调整;二是房地产能否恢复。
前者,能够释放经济活力,解放需求,后者,能够稳住经济和金融基本面,缺一不可。
经济的拧巴,各种魔幻时间的频发,疫情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毕竟疫情影响了大家的信心。
现在已经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国家和地方上似乎出现了分歧,现在就是等这个分歧消除,饭是一口一口吃的,急不来。
后续怎么走,标题已经给出了答案:中国的经济系统,前所未有的期盼核心问题的解决。
谨慎乐观,静候花开,这个层次的博弈和疏通,非常考验国家的管理智慧。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基于现实,从经济关系和商业逻辑的角度,分享几点个人观点
降准肯定是好事,但是也不能对经济环境中拧巴和堵塞的现实视而不见。
该有的分析文章已经说的很到位了,说实话,写这样的内容,是很有压力和挑战的一件事。
文章最后,分享几点个人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各位读者朋友们讨论和参考就好:
1,降准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现实环境来说,一定是好事,这没有争议。
水池里的水位增高后,压力就会加大。水压足够大,也能冲破阻碍。
即便冲不破,一旦央行把出水孔清理干净后,可不就是大水漫灌了吗?
并且在出水孔没有被清理完之前,这央行恐怕还会不断地往水池里放水。
这或许也是国家经济管理的一个当下的应急思路,所以对于国家的初心,是一定要看准,理解到位的。
2,疫情管控,是当下一切经济活动和资金配置的关键考量变量。
疫情管控这个话题不展开多说,实际上深层次涉及的博弈和利益,人性,管理等等层面的问题,不可能短期内就能产生质变。
所以,对于个人和经济个体而言,保持理性和谨慎,量入为出,是非常必要的。
只能说到这个份上,字里行间的善意,大家仔细就好。
以上,就是对2022年11月份以来,中国经济环境中两个重要动向,进行的专题深入分析和解读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心存善念,广结善缘。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