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英国接连更换四位财长,这在西方国家是异同寻常的。财长之位本是英国政坛“第二把手”,可现在却如同烫手山芋,谁都接不住。
这难免令人觉得,英国的经济是否出现了系统性危机,导致谁来都无法稳住局面。
刚离任的那位38天短命财长,推出一系列荒腔走板的财政政策,更是成为危机引爆的导火索,直接将英国经济推入至暗时刻。
从他硬推一套英国50年来最激进的减税方案,到宣布推出“迷你预算”,英国金融市场因此发生剧烈地震,英镑汇率重挫至历史新低,国债大崩盘。
在他上任还不到三周的时候,英国市场的总价值就因为他的政策损失至少5000亿美元。
这一切都源自于,这位财长将政治凌驾于专业之上,急于帮助新首相兑现竞选承诺,选在一个非常糟糕的时机点出手宣布减税——刚好处于美元极端强势,正在收割全世界的时刻。
在计划宣布五天后,英镑兑美元的汇率就急速跌至1.0789,接近1美元,在短短五天内跳水式下跌6.5%。要知道,货币的波动一般幅度不会太大,在一个月内能够有0.5%的波动就已经算是很明显了。5天之内跌幅超过5%,并创下历史新低,这是非常罕见的。
与此同时,早在2021年年中,英镑价值约为1.4美元,而在2008年则为2美元。英镑价格最后一次接近1美元是在1985年。
更致命的是,还造成一系列的连锁效应,全世界资金在疯狂逃逸,抛售英国国债。英国五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达到4.6%,这意味着对英国国债的需求急速下降。
局面的危急程度,迫使英国央行紧急出手650亿英镑,购债救市。很少对具体国家财政政策发表看法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坐不住了,罕见地发出尖锐批评,“财政政策不能与货币政策背道而驰”。
因为,在通货膨胀这么严重,接近达10%,已处于近40年的高位之际,英国央行不断加息,紧缩货币,英国政府却大规模减税,等同于发钱,前者降温,后者添火,互相矛盾的做法让全世界无法信任英镑。
另一个民怨导火索是,在减税后宣布的“迷你预算”。 英国在发布正式预算案前一般会先发布“先期预算报告”,报告会对政府来年的支出作出大致规划,这份先期预算报告会被称为“迷你预算”。
财长在宣布完“迷你预算”后,却并未说明如何筹资,没有为减税计划制定配套的财政框架,令市场人士担忧资金无法支撑减税措施,会点燃通胀失控的爆点,加速经济陷入衰退。
英国政府财政赤字严重,外债也偏高,它的外债是GDP的2.5倍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紧守财政纪律,可是如此荒谬无视财政纪律的表现,也间接让英镑的信誉破产。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6年英国面临财政破产危机时,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手相救。大家也在关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罕见出来发话,会不会再次出手救援英国?
当时的情况与现在很类似——1972年出现的石油危机,导致全世界通货膨胀,大环境与现在一样,英国经济也出现衰退,当时执政的政客同样推出减税的方式应对,进而导致政府出现巨大的财政赤字。到了1976年,英国政府实在撑不下去,无法自救,最终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手才度过危机。
而此次推出的减税计划,正是自1972年之后英国最大规模的减税。
这么糟糕的表现,自然导致英国内民怨四起。有超过8万名英国人签署请愿书,要求立刻进行大选,结束现在混乱的政府。
最让他们不满的是,的减税计划受益5%的富人。英国财政部评估,最富有的5%的人明年(2023-24年)的收入将增加2%,而其他95%的人口将变得更穷。
这一连串忽视经济规律的决策,让英国本就不富裕的经济更加雪上加霜。在巨大的民意压力下,财长被迫做了个180度大转弯,取消45%的最高所得税税率计划。
这种做法在经济上是及时纠错,在政治上却标志着做出了“耻辱性让步”。 财长也因其朝令夕改,威信全无,在议员与民众的双重逼宫黯然下台。
新上任的财长也承认了,英国经济政策存在错误。他公开表示,此前英国政府拟定的财政政策过于草率,特别是在大规模减税等问题上“存在错误”。他计划将废除该争议经济方案中的部分内容,增加部分税收。
同时还将于10月底提交新的中期财政计划。如果接下来这份中期计划仍无法安抚市场情绪,那英国恐将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甚至危及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石页/文)
#10月财经新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