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读完歌德的这部著作之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两个字:矫情。在大多数人眼里,主人公维特太脆弱了,就因为爱上了不该爱的人而患上精神病,甚至自杀。但是想一想,这样的例子即使在我们现代社会仍然不鲜见。那么到底是他们太脆弱,还是我们心太硬?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注意到歌德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18世纪末,德国仍处于封建主义的社会制度下,人们自由发展的空间非常小。为了获得地位,他们只能溜须拍马、人云亦云,对于真性情则十分排斥。歌德这部作品中的维特正是一个真性情的代表,他敢于表达自己与其他贵族相左的意见,因此经常被视为异类。因此这部作品也往往被视为浪漫主义显现雏形的标志。
此外这部作品带有自传性质。歌德本身的经历与《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故事十分相似。而且歌德似乎不止一次爱上有婚约的女子。他本人也因为爱情的痛苦而升起过自杀的念头。可以说是这部作品救了他。在愤懑到极点的时候,他将自己的情绪转化为文字,仅用四周就写就了这部饱含热情和忧郁的作品。
本书采取书信体的形式,通过一封封信件将维特崩溃的精神状态逐步展现出来。他爱上了绿蒂,然而绿蒂的未婚夫阿尔贝特又是非常优秀的一个男人,他有朝气,又有自己的事业,这都是维特所没有的。这让维特感到十分的压抑。
在这里还是要提出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我认为不是因为维特太脆弱,也不是因为什么天荒地老的爱情,而是因为维特太闲了。仿佛爱慕绿蒂成了他唯一可干的事情。他由于继承了父亲的遗产而衣食无忧,同时也不愿意去职场上看人脸色,干脆躲在景色优美的世外桃源,欣赏美女,思考人生。这种毫无根基的生活注定了维特的失败。
现在回过头去考虑一下第一段的问题,关于那些为情自杀的人,到底是他们太脆弱,还是我们心太硬?我想说,如果你周围也有这种忧郁型的朋友,试着多开导他们吧。鼓励他们让自己忙碌起来,找到一个比较有希望实现的目标,然后为之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