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今天正式开幕,会期184天,以“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为主题,围绕“健康生活的多种方式”和“可持续社会经济系统”两大核心探索如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预计接待访客2820万人次。作为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中国馆也于今日正式对外开放。自去年2月2日开工以来,中国馆仅用一年多时间完成建设,成为首批通过日本各项许可验收的外国大型自建馆。中国馆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主题,通过独特的竹简外观设计和内部丰富的展陈,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统生态智慧与当代中国绿色发展成就,展望未来同各国携手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传统与科技融合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馆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展陈内容以“天人合一”、“绿水青山”和“生生不息”三大篇章为叙事主线,巧妙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手段,带领观众穿越历史长河,感受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天人合一”展区位于入口处,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大型多媒体动态影像格外引人注目。这件由被誉为“永远的敦煌少女”的常沙娜先生创作的核心展品《天人合一》展现了宝相花、莲花、龙凤等敦煌壁画中的经典意象在节气流转的节奏中灵动交织,构建出富有东方哲思的动态艺术体验。观众戴上vr眼镜后,还能与画中凤鸟互动,体验古老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此外,以数字化方式呈现的“农业百科全书”《耕织图》,构建了一幅二十四节气中的动态耕织画卷,生动展现了中国人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
在“绿水青山”展区,厦门筼筜湖白鹭重新归来,塞罕坝荒漠再披绿装,这些生态奇迹借助多媒体技术娓娓道来,讲述一个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动人故事。此外,通过大屏幕互动展示,中国国家公园、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项目以数字长卷的形式缓缓展开,观众可以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入了解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切身感受“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走上二楼,“生生不息”展区里科技元素尤为突出。最令人瞩目的是世界首次公开的月球土壤样品的零距离对比展示,这是由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正面与背面的土壤,观众可通过透镜装置观察月壤结构和两者细微差异。月壤展区顶部设计了敦煌飞天图案,与展品巧妙呼应,象征中国从古至今探索宇宙的不变梦想。除了逐梦星辰,观众还可以跟随中国“蛟龙号”,在清代画家绘制的《海错图》中丰富神秘的海洋生物画卷的映衬下,看到世界首次公开的下潜7062米的海底珍贵影像,把对自然的认知拓展到深海。此外,展区还融合了ai与沉浸式互动体验,观众可与3d全息投影的“孙悟空”用中、日、英三语自由对话,向“齐天大圣”提问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甚至探讨未来科技,感受跨越古今的文化魅力。
中日友好交流的人文桥梁
作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馆在设计和展陈上融入了丰富的中日友好元素,成为促进民心相通的生动载体。
“从造型外观看,中国馆建筑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展品。”中国贸促会展览管理部(国展局和世博会事务办公室)部长邬胜荣表示。中国馆造型灵感源自传统书简长卷,整体呈竹黄色,远观仿若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华书简。在外立面的竹简上精心镌刻了119句汉字诗词名篇,这些以金、篆、隶、行、楷五种字体呈现的文字,不仅展示了汉字的演变历程,也包含了两国文化交流的珍贵记忆。日本导演竹内亮在参观完中国馆后连呼“感动”,“通过各种方式展现了几千年的中日交流的历史,是最喜欢的部分”。
馆内楼层连廊特别设置了一组名为“青山明月”的木雕作品,通过艺术形式再现了2000多年间中日文化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木雕墙上刻画了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他与诗仙李白的深厚友谊至今仍为人称道;日本“动漫之父”手冢治虫绘制的阿童木与孙悟空携手同行,象征着两国在现代文化领域的互鉴;日本著名汉学家松崎君代手持贵州茅台酒的情景,表达了民间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重要意义。“我由衷希望能与参观者共享这种全方位认识中国的喜悦,”2025年日本国际博览会协会国际部审议役永野光表示,“在这个视野容易被互联网局限的时代,世博会是一个难得的实体平台,能带来新的认知与启发。”
这座仿佛徐徐展开的“中华书简”,不仅讲述着中国绿色发展的故事,也将书写两国友好交往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