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7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美国政府将从当天起开始致函贸易伙伴,设定新的单边关税税率。特朗普说,预计4日当天会有“10或12封”发出,并预计在9日前全部送达。7月9日,是特朗普此前提出的,暂缓对绝大多数贸易伙伴实施“对等关税”90天窗口期的截止日期。

当地时间7月4日,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接受采访。
或许是忙于推出“大而美”法案,以及参加美国“独立日”的连串庆祝活动,4日特朗普似乎把“寄信”这事儿给忘了。据参考消息援引法新社报道,特朗普5日在“空军一号”专机上对媒体表示,他签署了大概12封信件,将于7日发出。对于这些信件将发给哪些国家,特朗普卖起了关子,“会在发出信函的同一天宣布”。
至于信件的内容,特朗普倒是一点不含糊。他说,他就是要通过信函的方式通知美国要征收的关税税率,“与‘坐下来,就多达15项内容谈判’相比,发出信函通知要容易得多”。而且特朗普认为,他更容易在信中说“听着,我们知道我们在一些项目上有逆差,或者在某些项目上有顺差,但不太多,那么,如果想继续和美国做生意,你就必须支付这么多”。
通过极限施压,使谈判对手妥协就范,这一幕似曾相识。其中“战略模糊”是特朗普惯用的“三板斧”。
比如上个月,美国在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之前,特朗普的公开表态就非常模棱两可,刚威胁说要“打”马上又放风说可以“谈”。而且时限也是一变再变,从“24小时”到“48小时、本周内、下周、两周”,飘忽不定。
有美国舆论称,“两周”是特朗普最喜欢的时间单位之一。对特朗普来说,这与其说是确切时长,不如说是临时标记,可能意味着什么,也可能毫无意义;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既是拖延,又是安排。总之,“两周”不是一个客观时间单位,而是一个主观时间单位,很难作为确定的最后期限。正如特朗普自己所说:“我喜欢在截止日期前一秒作出最终决定。”

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白宫就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发表讲话。
反观此次“关税信函”,特朗普先说4日寄出,后来又改口说7日寄出;寄出的数量也不确定,“首日可能有12或15封”;而且对所寄国家也三缄其口,再加上90天的窗口马上截止,这对于一头雾水的谈判对手而言,压力是必然存在的。在特朗普所著《交易的艺术》一书中,他就强调要“通过模糊立场和不可预测性牵制对手”。对此,美国《华尔街日报》分析,特朗普的“模糊策略”使对手难以判断其真实底线,从而在谈判中占据主动。

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白宫展示签署后的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
另外,在新关税税率方面,特朗普表示“可能从60%、70%到10%、20%不等”,这实际上是应用“心理锚定效应”发起的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心理锚定效应”的底层逻辑在于人类决策中对初始信息的依赖性。这一策略基于行为经济学原理,通过首先提出极端的高关税税率,如50%或70%,在谈判对手的认知中设定一个高“锚点”,使后续如10%或20%的较低税率,显得相对合理或可接受。
例如特朗普曾公开表示“关税将让对手付出沉重代价”,但随后暗示可能通过谈判降低税率。这种“先极端后妥协”的表述方式旨在迫使贸易伙伴在心理压力下快速妥协,避免锚点设定的最坏结果。

日本首相石破茂7月6日表示,他不会在与华盛顿的谈判中“轻易妥协”。与此同时,东京正在设法避免让特朗普对日本商品征收高达35%的关税。资料图
特朗普利用高关税威胁作为初始锚点,重塑谈判对手的心理预期,使其将注意力集中在避免高税率而非质疑关税本身的合理性。假设相关经济体在收到“最后通牒”式关税信函之后,因担心高关税而迅速达成部分贸易让步,满足美国要求,这显然是特朗普最想看到的结局。但在利益面前,相关经济体真的愿意进入其预设的心理框架?答案是否定的,而且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7月6日称,美国将在9日,即关税暂缓期截止前达成多项贸易协议。贝森特还透露,特朗普政府还将向100个与美国贸易往来不多的小国发出信函,通知它们将面临4月2日宣布的高额关税。(资料图)
美国商业银行—摩根大通的研究分析指出,特朗普的关税计划将使美国进口商品的平均有效关税率从10%提升至12.3%,为1941年以来最高,从而导致2025年美国每户家庭税负增加约1200美元。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增长预计也将受挫,2025年第四季度全球实际gdp增长率可能从2.1%降至1.4%。
在国际关系层面,特朗普的“关税信函”让贸易伙伴陷入两难:要么快速妥协,要么面临高关税的惩罚性后果,这无疑加剧了地缘政治的紧张与不确定。英国《卫报》评论称,特朗普的单边主义破坏了多边贸易体系,可能导致全球贸易碎片化,削弱世贸组织等机构的权威性,长期损害国际合作。因为一旦收到信函的经济体以牙还牙,就有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报复性对抗和经济孤立,其潜在的高风险性还可能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和地缘政治动荡。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7月3日表示,欧盟在关税问题上“准备好与美国达成一项原则性协议”。但若谈判失败,欧盟将坚决采取反制措施以保护欧洲经济。(资料图)
2013-2014年间,奥巴马政府通过信函与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及其外交团队交换意见,探讨核谈判框架。这些信函为后续正式谈判奠定了基础,最终于2015年推动伊核协议的达成。
2018年,特朗普政府通过与朝鲜方面的信函往来,协调议程并缓和紧张关系。特朗普曾公开表示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交换了“美丽的信件”,这些信函帮助促成2018年6月朝美领导人首次会晤。
回顾过往10年,美国通过信函进行外交交涉,在缓和地区紧张局势方面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和传统的“信函外交”相比,这次特朗普的信函带有更强的单边主义色彩,对抗性十足。至于其效果(破坏力)如何,或许不用等到8月1日新关税生效那天,便能一见分晓。
作者丨郭永佶
排版丨季靳玮
编辑丨刘莹
审校丨林潇
监制丨王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