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我们总天真地以为,只要彼此用心相待,便能让情谊长久相伴。
等到经历了世事磋磨才惊觉,成年人的世界,哪有永远可言。
时间在走,人在变,所有关系到最后都不过是相识一场。
我们能做的,唯有惜缘随缘,珍视每一场相遇,也释怀每一段离别。
01
有句话说:“人与人之间是有季节性的,像那盛放的花蕊,无论春天开得多艳丽,冬天终会凋零枯萎。”
命运的洪流从来不可阻挡。
那些与我们相识在人海的人,或早或晚,总有被归还于人海的一天。
20岁那年,李叔同携家人从天津移居上海,在那里以文会友,和许幻园相识。
出于对李叔同才华的常识,许幻园特地将自家房舍划出一块,邀请李叔同前来同住。
盛情难却之下,李叔同住进了城南草堂,自此和许幻园一家结下了深厚情谊。
之后经许幻园引荐,两人还和另外三位文友义结金兰,号称“天涯五友”。
那时,志趣相投的他们常以城南草堂为据点,一起吟诗唱和,谈文论艺,好不快意。
李叔同曾一度以为,美好的时光可以一直延续。
然而现实却是好景不长,仅过了六年,一切就都变了。
先是李叔同为疗愈丧母之痛,选择前往日本留学。
等他学成回上海任教,许幻园又因家道中落而失去全部产业,只能离开上海另谋出路。
自此,世间再无城南草堂,另外三位好友也是死的死,散的散。
天涯五友终成天涯零落客。
人生就是这样,年岁越长,越能体会一种无奈:只因人在风中,聚散不由你我。
每个人皆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故事要书写。
当彼此的人生际遇变得不同之际,就是关系要走向渐行渐远之时。
在电视剧《人间世》中,周秉昆也有一段类似的经历。
在酱油厂车间工作时,他与几位工友玩得很投缘,结成了“六君子”组合。
车间工作虽然辛苦,但他们几个好哥们在一起互相照应支持,日子也是过得有滋有味。
可后来六人各奔前程,联系的机会日益减少。
起初,他们还约定好至少每年相聚一次,结果到第十年才好不容易聚齐。
且因为久不碰面,没有了年轻时意气风发的热情,那顿饭大家都吃得拘谨又生疏。
正所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世间一切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冲刷而慢慢发生变质。
人与人的关系,也不能免俗。
一旦过了保质期,再好的感情,也会成为时过境迁;再深的交情,也难逃散场的结局。
02
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为什么说四十岁是人生的转折点?
有个高赞回答写道:
“以前觉得人生是加法,可一旦过了四十岁,你就会发现,人生是一个减法。身边的人见一面少一面,脚下的路走一天少一天。”
真是如此。
“年少不知离别意,懂来已是非少年。”
站在四十岁的路口回望过去,那些亲密熟识的面孔,都在慢慢从我们的生命中淡去。
曾经一起嘻闹长大的玩伴,如今已杳无音讯,只剩记忆中的笑声在回荡。
曾经形影不离的同窗,如今已天各一方,成了客气而疏离的点头之交。
就连曾经与你亲密无间,共同分享过心事和泪水的挚友,不知何时起已变得渐行渐远渐无书。
但也正是在接受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告别的过程里,我们才得以认清关系真相,从而意识到:很多人的离开,并非情分不够真,而是缘份使然,只能到此为止。
正如《山河故人》中所写: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张小娴上大学时,有一位莫逆之交。
两人无话不谈,每天都有聊不完的话题,做什么都要相约一起。
直到大学毕业,同学去了英国学设计,后来成了著名的首饰设计师;
她则留在了国内继续攻读文学,几年后也成了知名的畅销书作家。
就这样,敌不过时间和距离的分割,两人渐渐失去了联系。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香港街头偶遇了那位同学。
原本她很开心,想立马叫住对方,但在张口的瞬间又犹豫了,最后她无声地看着那个身影淹没在人群中。
不是不想念,只是知道彼此的交集已过,冒然相见只会徒增尴尬,不如把问候默默放进心里。
在这风流云散的人间,相逢只是意外,离别才是常态。
慢慢地我们终会理解,所有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人,都无非过客一场。
就像乘坐列车,有人陪你坐完三站,有人陪你穿过整个城市,但终究要在某个岔路分离。
所以,别纠结曾经的亲密,也无需感叹朋友的疏远。
与君同舟渡,达岸各自归。
当缘分终结,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即使心存不舍,也应笑着挥别。
03
以前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我常疑惑于诗中所写:
为何明知悲欢离合古难全,还是要用心祈愿人长久,期待千里共婵娟?
而今过了不惑之年,我终于能领会其中深意。
过去,我们总是把陪伴彼此时间的长短,当作是衡量感情好坏的标准。
但其实,一段关系之于人生的意义,从来无关结果,而在于过程中能否彼此照亮,彼此珍惜。
1932年,旅居中国的费慰梅遇见林徽因,自此一见如故,开启了一段相扶相持的旅程。
知道费慰梅是“中国迷”,林徽因就带她了解各种中国文化;
了解林徽因乐观的外表下也深藏着很多无奈,费慰梅就尽己所能地为她分忧,陪她解劳。
可惜没多久,战争爆发,费慰梅不得不回到美国。
在后来漫长的时光里,他们仅见过一次面,其它时候都只能靠信件联络。
但即使如此,林徽因仍将费慰视为一生的知己。
在得知林徽因不幸病逝后,费慰梅更是选择了以为好友撰写传记的方式纪念这份情谊。
村上春树写道:
“很宝贵的东西会一个接一个,像梳子豁了齿一样,从你手中滑落;你所爱的人,一人接着一人,从你身旁悄然消逝。”
人生难料,聚散无常,离别无可避免。
但这就是它存在的意义,是在提醒我们,相遇本不易,不可辜负。
懂得在拥有时多一分珍惜,方能在失去后,少一分遗憾。
作家金宇澄曾谈及过自己的一段往事。
少年时期他被安排到东北当知青,生活苦闷,经常写信给一位上海朋友。
朋友不仅每封信都会耐心回复,还经赞赏他的文字,鼓励他去写小说投稿。
友情的滋养给了金宇澄莫大力量,也让他终于有信心踏上文学的追梦之路。
后来朋友前往国外留学,渐渐远离了他的生活。
本以为从此将一别成诀,不曾想在他凭借《繁花》斩获茅盾文学奖时,竟又意外收到老友寄来的贺卡。
信中没有多余言语,只有对他一如既往的理解和支持,告诉他“你当充分享受你的快乐。”
有的人,只出现了一阵子,却能温暖你一辈子。
好的感情,并不是不会分别,恰恰是深知来日并不方长。
与其在意离散,不如珍视每个当下,努力把有限的相处时光变成铭记一生的温暖。
若能做到缘来尽兴,不负所遇,缘去坦然,不留遗憾,那已然是另一种形式的圆满。
▽
张嘉佳写道:
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生命来来往往,没有谁能陪谁一辈子。
但那又何妨?
到了一定年龄,岁月在赠予我们沧桑的同时,也在赠予我们智慧和清醒。
缘分本就稀薄寡淡,有幸相识一场,陪伴彼此走过一段真心交付的时光,已属难得的幸事。
至于结果,真的没有执着的必要。
往后余生,来者当惜,去者当放,修得平常心,做个自在人,便是最好的安排。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