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愿意捐肝,请尽快安排手术。”
一个年轻女人坐在医生面前,语气坚定神情平静。
医生看着她的体检报告:“你和病人不是亲属,怎么匹配度这么高?他是你父亲吗?”
女人摇头:“不是,他是我公公,”一句话让医生愣住了。
非亲非故,她为什么愿意为年过五旬的老人捐出自己69%的肝脏?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手术之后,不仅她的身体严重受损,还与最亲的父母断绝了来往。
当初她的选择,真的值得吗?
01 只能她救
王大龙昏迷送医后,医院建议立即寻找肝源移植,公公两个儿子配型失败,妻子也不符合条件。
王亮四处求人,托关系送礼金,结果仍是失望。
全家陷入绝望,“要不我也去试试?”张建霞悄悄提出。
丈夫劝她:“你又不是血亲,哪可能匹配”,可她还是去了。
结果意外地完美匹配,她拿着报告找到医生:“我能救我公公。”
医生却问:“你年纪轻轻,孩子又小,真要做这个决定吗?”
她点头:“这是两害之中,我愿意承受较小的那个。”
她瞒着父母瞒着丈夫,悄悄签下了手术同意书。
手术进行得非常成功,王大龙的身体逐渐好转,笑着对她说:“闺女,我这条命是你给的。”
可张建霞却没有那么幸运,术后她患上“小肝综合症”,胆汁淤积,腐蚀体内组织。
反复手术反复高烧,长达一个月都无法下床。
出院时,她已面黄肌瘦,体力严重透支,提一袋米都喘得上不来气。
这段经历很快传遍了村子,有人赞她大义,也有人说她愚孝。
但真正的风暴,是从她父母知道消息开始的。
02 丢了父母
“你疯了吗?把命都搭进去了!”
张建霞的父母赶来时,她还在病床上躺着。
父亲气得当场甩她耳光,母亲痛哭:“你连问都没问我们一声!我们是你亲爹亲娘啊!”
张建霞努力坐起身解释:“我不后悔,爸妈,我只是……”
母亲打断她:“你是我们唯一的孩子,你考虑过我们以后怎么办吗?”
父亲更是怒不可遏:“除非你和王家离婚,不然别叫我们爸妈了。”
张建霞一边是养育她的亲生父母,一边是含辛茹苦照料她的婆家人。
她哭着回到王家,父母从此不再和她联系。
公公王大龙在术后恢复良好,张建霞也努力调养身体,恢复得慢却一直坚持。
她没有抱怨没有后悔,她说:“我知道我会被骂,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我敬重的人死去。”
她因此被评为“感动河北十大人物”,也被纳入“新二十四孝”榜单。
但天不遂人愿。三年后王大龙病情复发,这一次他没能挺过去。
有人感叹她的伟大,也有人讽刺她“竹篮打水”,“拿命换命,结果人还是没了。”
“她的父母怎么办?以后她自己生病,谁来管?”
张建霞的行为,一夜之间从“道德模范”变成了“愚孝案例”。
可她始终沉默……
03 写在最后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选择不是黑白分明,而是两害相权。
张建霞的选择,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太“傻”,太不“划算”。
但她知道,她救下的是自己深爱的家人,是那个曾为她端茶送水、哄孩子睡觉的公公。
她说:“我不能看着他死,那种痛我承受不起。”
她失去了父母的理解,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没能最终保住公公的性命。
可她保住了自己的良知,保住了“我尽力了”的底气。
人生中的某些时刻,根本没有“完美选项”。
只有两害相权取其轻,我们才知道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放不下的东西。
你也许不同意张建霞的决定,但你不能否认:在爱与义的天平上,她没有逃避。
这是一次牺牲,也是一种担当。
所以,你怎么看?如果是你,你会像她一样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