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知青:他舍命救女知青于毒蛇之口,她最终选择与他共度余生

2024年02月28日16:45:10 情感 1889

蒙锦河畔,茫茫云雾中,一队年轻人正扛着沉重的行李,踏上前往云南建设的征程。其中,就有从北京来的李晓芬,一个18岁的姑娘,背着麻袋包裹,脚踩布鞋,亲身经历了上山下乡的召唤。


1970年,正值知青运动的高潮。从全国各地,数百万青年纷拥而至,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投身于乡村建设的浪潮中。


李晓芬目睹了首都变化发展,但她无缘分享城市的富足,一心只想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于是,在父母的提议下,她怀揣着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偏远山区的征程。


当年知青:他舍命救女知青于毒蛇之口,她最终选择与他共度余生 - 天天要闻


八月的夏日正酷热,一路颠簸,李晓芬所在的知青支队历经数日,终于抵达目的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那里风景秀丽,群山环抱,绿草如茵,溪流潺潺。


然而,青年们却被安置在一个小瓦房村落,住的是简陋的草棚,吃的是糙米加一点腌咸菜。与首都生活的巨大反差,令李晓芬感到前所未有的艰辛与压力。


村民们普遍贫穷,年年靠天吃饭。为了打破这种状况,知青们就决定在这里修建一座大型水库,蓄存雨水,改良土壤,从而提高农业产量,改变穷困的现状。于是,青年们洋溢着青春的热情,纷纷卷起裤腿,下水作业,开始了艰苦的建设之路。


知青们从早到晚操劳不息,浇筑钢筋混凝土,挖掘溪流,平整土地,修筑大坝。半年之后,蓄水池已经初具规模。那年冬日,寒风凌冽,气温骤降,水坝上的作业变得更加艰难。李晓芬常常在寒风中浑身发抖,手脚冰凉,唇边结了一层白雾。


这时,班长刘建辉经常主动帮她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每当李晓芬感到筋疲力尽时,他都会及时上前搀扶。


与李晓芬来自不同地方的刘建辉,性格豪爽、勇于担当,很快就成了知青们的模范。对李晓芬来说,他就像冬日里的一阵暖风,温暖了她的心。


一天,正在运送钢筋的李晓芬不慎滑倒,砸在地上,右肩重重一痛,血立时渗了出来。趴在地上,她疼得眼泪直流。


刘建辉见状立马冲了过来,连忙扶起她,手忙脚乱地为她简单包扎,然后背着她就直奔医院。一路上,李晓芬浑身酸痛,但感觉到背后温热的体温,茫然中竟生出一股暖意。


后来,李晓芬肩伤痊愈后回到工地。但她再也无法对刘建辉视而不见,在心底种下了一颗朦胧的火种。不过,作为普通的知青姑娘,李晓芬总是羞于表白自己的心意。反而是刘建辉,更多地主动关心照顾她,使她在异乡也感受到了友谊的温暖。


一年后的夏天,一场意外的山洪暴发,冲毁了工地的一面临时木板路。几个年轻人被困在泥石之中。刘建辉当机立断,奋不顾身地冲了进去,在泥浆中艰难穿行,终于将人一一救出。可他自己却被泥石砸伤了腿部,不得不离开工地,回城治疗。


水库终于在1972年竣工,蓄满了来自高山的雪水。知青们簇拥着合影,脸上洋溢着欣喜和自豪。随后,知青们又被分配到附近的一个国营农场,继续劳动。李晓芬被分到了农场的养猪场,负责喂养和防疫。


生活虽然仍然清贫,但知青们已经逐渐习惯了这样的环境。他们每天或从事农活,或打理家畜,或做些手工活计。李晓芬个子不高,干活从来勤快。尤其善于喂猪,那些猪只在她的照顾下,都长得肥肥圆圆的。


1976年的一个夏夜,李晓芬照例去猪圈察看情况。不料,一条蜷缩在猪栏的毒蛇突然窜了出来,猛地一口咬在了她的小腿上。


李晓芬痛得惨叫出声,整个人瞬间虚脱在地。就在这时,同住一间宿舍的陈勇闻声赶到,立刻扛起她就往医院跑。路上他一边大声呼救,一边竭尽全力狂奔,硕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


医院里,李晓芬被抢救了过来。陈勇紧张地守在病床边,看着她渐渐恢复了意识,不禁喜极而泣。李晓芬醒来时,看见陈勇憔悴的面容,充满了内疚和感激。半夜里,陈勇独自站在走廊,眺望窗外明月高悬,内心难以平静。


他与李晓芬都是73届下乡的知青,两人在这偏僻的村落已经相识四年,但一直是普通的朋友关系。可是今晚,看着她垂危的样子,陈勇突然发觉,原来自己的内心早已种下了别样的感情。


自那次被蛇咬伤后,李晓芬与陈勇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陈勇渐渐主动接手了照顾她的工作,经常帮她补配药物,煲汤喂食。李晓芬感动之余,也生出了一些别的心思,有时与陈勇单独在一起时,会感到面红耳赤,难以自持。


不久,李晓芬的父母从北京赶来看望,也深受陈勇救命之恩的感动和感激。李晓芬的父亲是退休的国企职工,白发苍苍,母亲则是个朴实的家庭妇女。他们到医院时,看见陈勇正在为女儿喂药,脸上满是关切的神情。


父母连连感谢陈勇,并留下一笔旅费补助。临别时,父亲拉着陈勇的手说:"小陈同志是个好青年,我女儿有你这个好朋友真是太幸运了。"陈勇只是笑笑,谦逊地回了一句:"李叔,李阿姨,您们女儿也是个孝顺的孩子。"

当年知青:他舍命救女知青于毒蛇之口,她最终选择与他共度余生 - 天天要闻


从那以后,李晓芬便更加珍惜与陈勇的友谊。但她仍然没有勇气向陈勇表白自己的感情,只是在无言中默默地牵挂着。她们都明白,相比亲情、友情,恋爱是一个禁忌的话题。能与这个可靠的青年保持友谊,已经是件幸运的事了。


知青们渐渐走向成熟,在这片异乡大地上苦苦打拼,共同成长。然而,李晓芬内心深处对陈勇的心意,成为了一份永远无法启齿的秘密。她明白,恋爱之事终会被大潮淹没,因此她只能将这份感情深藏于心,在寂静中独自酝酿。


1978年春天,李晓芬终于熬过了知青岁月,她和陈勇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低调而隆重地举行了婚礼。虽然整个过程朴素无华,但两人脸上写满了幸福。


新婚不久,李晓芬就发现自己有了身孕。虽然生活困苦,但这对年轻夫妻依然对此感到无比欣喜。他们打理着一间简陋的小屋,靠木耳、菜畦和养猪为生。有时李晓芬会趴在田埂上休息,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峰,感慨良多。


1979年春天,李晓芬在家里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小云。陈勇拄着小云,激动得热泪盈眶。从此,这对夫妻的生活多了几分温馨,尽管日子依旧清贫,但却透着幸福的气息。小云在父母的呵护下渐渐长大,成为他们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邻里乡亲们都说,这对知青夫妻生活过得自由自在、朴实无华。每逢节日,李晓芬便会做些简单的小吃,陈勇偶尔会从远处打回几只野味,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夜晚,他们常常围坐在小院的烤火炉边,品着本地特有的纳西族风味小酒,望着繁星点点,感慨时光匆匆。


待到1980年,全国各地知青陆续回到城里。一些同伴挥泪告别,回到首都继续求学深造。但李晓芬和陈勇却下定决心,要永远扎根在这片热土上,用双手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来临,一股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开始在全国蔓延开来。随着市场机制的确立,乡村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彼时,农村已经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消除了人民公社的旧体制。李晓芬和陈勇抓住了这个机遇,承包了几十亩橡胶林和一点菜地。


在此之前,他们最大的收入来自于饲养家猪出售。而现在,夫妻俩一起在橡胶林里劳作,除了照料橡胶树,还在林下散养黑猪、种植一些蔬菜。


生活终于有了转机,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他们贷款盖了新房子,装了电视机和冰箱。孩子也能上学读书了,不用像父母那一辈人一样辍学劳动。小云聪明伶俐,长得也漂亮可人,成为了李晓芬夫妻最大的骄傲。


1991年,李晓芬的左肩不慎受伤,正好赶上橡胶收割的季节。陈勇便独自一人操持承包林的大小事务,每天从林子里一人打理数十亩橡胶林,体力确实吃不消。


幸好,小云长大了,在周末和假期就会陪着父亲干活。看着女儿娇小的身影在林间穿梭忙碌,陈勇不禁感慨万千。


陈勇常常在林间独自休息时,回想起10多年前和李晓芬抵达云南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那时年轻气盛,唯有一股子冲劲。而今白发渐渍,但已在这里扎下了根,与妻儿共同打拼出一片安乐田园,也算是知青生涯的一个圆满了结。

当年知青:他舍命救女知青于毒蛇之口,她最终选择与他共度余生 - 天天要闻


2000年,李晓芬和陈勇搬离了小村,在附近的一座城市昆明买了房子,住进了城里,过上了小有馀裕的生活。女儿小云在城里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也嫁了人,有了自己的家庭。


退休后的李晓芬和陈勇享受着天伦之乐,白天常常一起去公园散步。偶尔看着儿媳领着孙子来家里做客,李晓芬心里就会油然升起一股幸福的暖流。


她不由得想起很多很多年前,那个18岁的自己独自背着行囊离开北京家园,来到偏远的云南山区,几经艰辛最终在这里扎下了根。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40年过去了。过去的一幕幕仍然历历在目,李晓芬常常会对着陈勇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那时候他们还年轻力壮,在田间地头劳作;后来艰苦创业,终于攒下了一笔积蓄;如今儿孙满堂,老有所依,何其幸福。


每当回忆往事,李晓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很多人影,那些曾与她们一起扎根云南,共同劳作、成长的知青战友们。有的早早回到城里去了,有的就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他们经历过苦难,也曾坚韧不拔;曾一起奋斗,也相互扶持,用年轻的肩膀共同撑起了一个时代的重担。人生就像一场百味浓香,有苦有甜,有酸有辣,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 天天要闻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身边朋友在消费时斤斤计较,买瓶水都要货比三家,心里就忍不住泛起一丝不屑,觉得他们太“小家子气”,而自己似乎在消费上要更豁达、更有格局?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对他人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背后可能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 天天要闻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4月11日湖南衡阳县金兰镇金家村曾家组来了一位时髦的90后美女沿途不断有乡亲与她打招呼只见她熟门熟路地走进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礼品,并掏出300元钱然后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乐融融……▲王婷与曾志的伯父。这位90后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儿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儿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 天天要闻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当我们步入一定的年纪,就会被过往的记忆所包围,如同海浪不断拍打着心灵的岸礁。这便是我们逐渐变得柔软和宽和的奥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言:“岁月的流转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负起越来越沉重的记忆重担。”这种记忆,尤其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 天天要闻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这厢有礼了~01我姑妈也是丧偶后开始相亲,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无贷款,还得会跳广场舞,结果遇到一个大爷说房子车子都有,就是跳广场舞会踩脚,最后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 天天要闻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NPD的各种精神打压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宽广、内心强大”,认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还有圣母拯救者心态,总认为她的本质是好的,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能治愈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爱感化、疗愈NPD。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NPD是一种人格障碍,她们的大脑部分结构异于常人(请参阅...